廣元朝天:農旅融合發展 老林村舊貌換新顏

【查看原圖】
老林村田園綜合體。朝天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老林村田園綜合體。朝天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1年03月02日11:21

“交通靠走,通訊靠吼”“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這是廣元市朝天區兩河口鎮老林村2014年以前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借助脫貧攻堅的政策機遇,老林村由貧困落后的“深山老林”搖身一變,成了大家競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並入選2020年度四川省5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

脫貧攻堅 基礎設施大改善

山高坡陡、沒有支柱產業、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房前屋后環境衛生一團糟……老林村初期的脫貧路走得異常艱難。

“2014年以前,老林村全村隻有兩條水泥路,不僅老百姓出行不方便,也制約了產業發展。”在地裡謀不到出路,村裡面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老人就種些玉米、土豆等傳統糧食作物,還有很多土地沒人種就撂荒了。

要致富,先修路。如何改變村貧困落后的面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村黨支部書記何其林。

在大山深處修公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要問題是錢從哪裡來。於是,跑項目、要資金、搞規劃,成了何其林、村“兩委”干部和第一書記的工作常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和當地黨委政府、幫扶單位廣元市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和傾力幫扶下,近年來,老林村共修建和硬化村組公路27公裡,並將13.3公裡的通村道路路面由3.5米加寬至4.5米,徹底解決了一直困擾老百姓的出行難問題。

“路修好了,交通也方便了,不用外出務工,在家裡發展產業,也能養活一家人了。”今年43歲的蹇紀才,2014年因家屬患大病被評定為貧困戶,通過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早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現在在家養起了土雞,還種了五畝多蔬菜,在家發展產業每年也能有5—6萬元的收入。

建制調整 讓群眾享受更多發展紅利

2019年12月,因四川省鄉鎮區劃調整改革,老林村由原朝天區李家鄉劃歸兩河口鎮管轄。2020年5月,在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兩河口鎮充分考慮旅游組團發展的因素和美好前景,將老林村和原兩河口鎮吉慶村的8個組合並,組建了新的老林村。

“為了進一步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我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對合並前兩個村的連接路提檔升級。”兩河口鎮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兩項改革實施后,依托曾家山旅游環線項目,連接路實現了黑色化處理,高山蔬菜產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得到了提升,老百姓也享受到了更多發展紅利。

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老林村5組的佘青文2018年辦起了農家樂,“以前客人都是短期居住,一年隻有1—2萬元的收入”。合村后,建了旅游環線,環境更好了,旅游的景點也在一條線路上,來游玩的人也多了,夏天甚至還有很多長期租房居住的客人,單經營農家樂的收入就翻了兩倍以上。不僅如此,佘青文還辦起了家庭農場,成立了俊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30余畝土地發展甘藍、辣椒等蔬菜產業,2020年純收入達16萬元。他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尤其是貧困戶來一起發展。

對於改革前后的變化,53歲的母中軍也深有體會。在兩河口鎮黨委政府的幫扶下,他流轉了9畝土地建蔬菜大棚14個,在川東北山地蔬菜專家的指導下種起了水果黃瓜、番茄等特色蔬菜。2020年6月,大棚裡的蔬菜次第成熟,隨著大量游客的到來,母中軍所種植的蔬菜實現了在家門口變現。

多產融合 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2019年以來,老林村先后被命名為省級衛生村、生態園林村,國家森林鄉村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老林村林家壩山庄負責人貫大勇自豪地說:“到了夏天,我們這裡是一房難求,天天都是爆滿。”

近年來,老林村依托獨特的高山冷涼氣候、優良的生態環境、天然的森林資源等優勢,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推動林業與旅游業融合,培育和發展森林康養新業態,共發展農家樂21家。到了夏天,家家戶戶都和林家壩山庄一樣爆滿。

“在良好家風影響下,如今村裡吵鬧聲少了,笑聲多了。”老林村不僅森林美,人更美。2019年,老林村充分挖掘家風家訓文化,建成了廣元市首個村級家風家訓館。

老林村支部副書記、紀檢委員魏德均介紹,老林村家風家訓館建成后,老林村堅持用活資源,廣泛開展“好風傳家”“評先樹優”等活動,在全村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濃厚氛圍,家庭關系、鄰裡關系更加和睦。

老林村堅持以“家風”促“民風”,不僅轉變了鄉村基層治理的方式,更是為老林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自老林村家風家訓館開館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上萬名黨員、干部、游客學習參觀。

“好比坐火車,以前是慢車,后來變成了快車,現在就是高鐵咯!”對於近年來老林村的快速發展,老黨員文星福感嘆道,“以前是盼望能早日通上水泥路,現在走上了柏油路﹔以前盼著每年蔬菜可以賣個好價錢,現在盼著農科院多給我們推薦幾個新品種﹔以前盼著孩子們都走出大山,現在盼著游客多住上幾天。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趙雪竹、馮波)

分享到: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