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鄉親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2021年02月27日07:58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做鄉親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伏義美(前)生前在扶貧一線。通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胡鉑與鄉上的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南策炳在丙底鄉獼猴桃基地。受訪者供圖

  工作中的劉家學,他背后放著的是一本本的榮譽証書。受訪者供圖

  他雖然離開了 脫貧的村子依然記得他

  【人物名片】

  伏義美 巴中市通江縣文勝鄉大井壩村原村主任。

  “2014年以前,待在村裡的人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掙錢的門路。”伏義美的“老搭檔”、大井壩村支部書記殷先亞介紹,直到村裡發展馬鈴薯產業,才開啟了村裡的“脫貧之路”。而之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偏遠的地理位置,始終阻礙著村子的發展。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后,大井壩村的貧困戶從危舊房中搬出,住進了安全放心的新居。按照政策,貧困戶原有的危舊房屋必須拆舊復墾,“一共23戶,按理說應該他們自己拆除,但這些搬遷戶大部分是孤寡或老人,自己拆舊復墾難度較大。”為此,大井壩村村委討論決定,每個村干部聯系幾個社,組織隊伍幫搬遷戶拆舊復墾,伏義美聯系大井壩村3社。

  2019年8月24日,伏義美一大早組織了幾人趕往貧困戶陳興家危房,“他經過我家,我們還打了個照面。”然而,殷先亞沒想到,這匆匆一面,竟是永別——伏義美上房排危,不幸被橫梁砸中。鄉親們找來車子,將其送往醫院,但送到半路,他就停止了呼吸。

  據殷先亞介紹,在伏義美去世的第二個月,大井壩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如今,村裡因地制宜發展起藍莓、水產養殖、生豬養殖、中藥材等產業。今年,村裡建起了上千畝的藍莓基地,“預計3年后挂果,現在不少村民在藍莓產業園干活,每人每天能掙80塊錢。”殷先亞說。

  除此之外,今年通過開展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原文勝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到沙溪鎮管轄,“附近的中坪村也因為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並入了大井壩村。”村民人數從841人增至2100多人,“我們目前正在全力打造一個傳統古村落項目,希望借著縣裡發展旅游大環線的東風,讓我們也吃上‘旅游飯’。”

  最近,殷先亞和村干部們、扶貧駐村工作隊每日入戶開展“兩不愁三保障”查缺補漏,隻為繼承伏義美遺志,守護脫貧成果。(白川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帆)

  從成都到雷波 退役運動員的脫貧攻堅

  【人物名片】

  胡鉑 退役田徑運動員,由四川省體育局挂職雷波縣曲依鄉黨委副書記、綜合幫扶工作隊隊長。

  “什麼是深度貧困?也許你可以用一些指標或數據來界定,但當你真正進入深度貧困地區,你會發現貧困投射在吃、住等細節上。”胡鉑說。

  在一次入戶調查中,他發現有些村民的新居缺少像樣的家具,大家還蹲在地上吃飯,於是積極爭取四川省體育局支持,為馬鞍村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了沙發、茶幾和衣櫃等價值3200元的家具。大家逐漸改變了蹲在地上吃飯的習慣。

  胡鉑挂職的曲依鄉由於山高坡陡谷深加上陳舊落后的觀念,一直沒有像樣的產業。在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走訪,並結合雷波臍橙的品牌效應,胡鉑和鄉村干部在曲依鄉嘎哈木洛村毛壩組800米海拔以下的地方,組織村民種植起雷波臍橙,並明確毛壩組組長簡常德為致富帶頭人,為簡常德爭取外出培訓,引進優質樹苗和有效農藥等,保証了臍橙的優質發育,並採用“以購代捐”、建立合作社等模式,帶動臍橙銷售。目前曲依鄉的雷波臍橙發展至340畝,毛壩組的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作為一名曾經的田徑運動員,胡鉑深知,體育關乎民生,關乎健康。而村民們對體育的熱愛也深深地感染著胡鉑。他萌發了為曲依鄉修建一個籃球場的想法。在四川省體育局的支持下,涼山州首個村級塑膠燈光籃球場建成並投入使用,這也成了曲依鄉最熱鬧的地方。

  此后,村民們都稱胡鉑為年輕的書記、實在的書記。每當他入戶調研,村民總是把他拉到家裡,用彝族最熱情的方式招待他。胡鉑說:“雖然沒能在體育賽場上為國爭光,卻有幸投身脫貧攻堅這一偉大的事業,也感到同樣光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劍)

  從0到452 他展現了勞務協作的誠意

  【人物名片】

  南策炳 廣東省佛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18年7月挂任涼山州金陽縣委常委、金陽縣副縣長至今,2019年10月被評為“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

  勞務協作,曾是佛山對口幫扶涼山金陽縣工作中的“硬骨頭”。南策炳到達金陽前一周,佛山10家企業,准備了700多個用工崗位,長途跋涉到金陽舉行勞務招聘會,結果輸出人數為零!

  后來南策炳了解到,當地大多老百姓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等問題,並不願意外出務工,但當地的收入又十分有限。於是,他一方面走遍金陽34個鄉鎮開展40場宣講,更掰著手指頭給當地百姓算勞務賬,另一方面則與佛山溝通,讓企業提供技術難度不高的崗位,確保人崗匹配。

  決定去務工的金陽人,從離開這片土地開始,就感受到了佛山的溫暖。金陽人前往佛山要輾轉多種交通工具,佛山就為務工人員提供專屬大巴和交通補貼。第一個月務工還沒領到工資怎麼生活?佛山就先支1000元生活補貼。與涼山不同,佛山炎熱濕潤,那就為務工人員派送毛巾、臉盆等全套生活必需品……

  “勞務協作,既要輸得出,更要穩得住。”南策炳協調金陽各方,先后派出12名彝族干部到佛山順德,提供政策兌現、崗位協調、溝通后方等服務,每多堅持一個月,就為他們提供額外的就業補貼。2018年彝族年后,南策炳連續奮戰15天,一次性輸出了452人到佛山。到2020年,更有149人自發前往佛山務工,金陽人勞務協作工作觀念發生了巨變。

  3年來,南策炳完成291個扶貧項目,惠及6萬多名貧困群眾,幫助涼山金陽縣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在南策炳看來,能完成這個數字沒有其他的秘訣,就是踏踏實實把問題解決徹底:“克服每個冒出來的困難,徹底做到位,不留遺憾。”(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永不服輸的他 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人物名片】

  劉家學 德陽廣漢市南豐鎮人,帶動7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獲四川省脫貧攻堅奮進獎、全國自強模范。

  “隨著去年一批高位池建成,今年再也不用怕水災了。”1月25日,德陽廣漢市石壩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家學告訴記者。

  2020年,對於從事養殖創業10多年的劉家學來說,影響比較大。“受疫情影響,銷售受到一定的波及,同時去年8月一場洪水淹沒了養殖場,帶來的損失也非常大。”劉家學說。

  困難來了,怎麼辦?劉家學的回答是:永不服輸!

  洪水過后,前來察看災情的地方領導給劉家學提建議:有沒有一種養殖方式,能夠不怕洪水的侵擾?這給了他啟發。

  說干就干。去年8月底,他前往廣東等地考察當地的高位池養殖技術。同時多方籌措資金,修起來20多個高位池。

  高位池養殖有什麼好處?劉家學告訴記者,高位池養殖,不再懼怕每年夏季洪水的困擾,而且產量高,“產量是傳統養殖池的兩到三倍,一畝傳統池子產量在四五千斤,高位池養殖至少在七八千斤。”

  不僅如此,劉家學還試圖以此為樣板,在當地做新型現代化高產水產養殖的試驗,帶動群眾脫貧。

  “永不服輸”這個詞,對於劉家學有特殊含義——多年來,這已經成為他一個特別的符號。

  2009年,因為一場車禍,劉家學癱瘓在床,還欠下幾十萬元外債。在當地黨委政府以及殘聯等部門的幫助下,他重燃生活信心,走上了創業之路。

  剛開始,因為技術不過硬,養殖失敗﹔創業以來,養殖場遭遇過多次洪水,每次都損失慘重……劉家學說,在困難面前,他反而“越挫越勇”。

  如今,劉家學不僅搞起了養殖事業,還帶動7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流轉貧困戶土地的時候,他特意給貧困戶高出市場行情的價格,“別人都是八九百元一畝,我是按照1200元一畝的價格給的。”劉家學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明海)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