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東進”,一座大城的“謀遠”與“謀細”

2021年02月26日19:02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月19日,東安湖體育公園熱鬧如往常。工人們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即將到來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閉幕式場館建設添磚加瓦。新年伊始,成都東部新區,一批重大項目和產業功能區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展現出一派人勤春早的圖景。

“新”是成都東部新區的“根”和“魂”,也是生命力和競爭力的所在。

2020年5月6日,龍泉山以東920平方公裡熱土,以新身份站到了戰略舞台中央——成都東部新區挂牌,標志著經過三年的規劃設計后,一個承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落實成都“東進”戰略的新區正式成立。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東部新區不斷為成都發展帶來新活力:新增市場主體1500多家,27個重大產業項目簽約,總投資達1900多億元﹔10大片區已編制完成控規方案、城市設計和產業規劃,計劃在3年內實施250個項目,總投資3016億元。

作為“最年輕”的區域,成都對東部新區寄予厚望,提出了新要求。2月25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率隊前往成都東部新區和簡陽市,實地調研“東進”、鄉村振興等工作,強調要胸懷全局、敢為人先、實心干事、科學作為,創新推動“東進”區域加速成型成勢,全力打造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凸顯公園城市特色、承載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

善觀大勢,方有大成。下棋如是,謀城如是。

觀大勢以謀遠

觀察成都發展的新棋局,要回溯到三年前布局的先手棋。2017年4月25日上午,成都金牛賓館大禮堂,近1.8萬字的黨代會報告,將成都的發展棋局置於更縱深、更廣闊的坐標方位中。成都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東進”,跨越龍泉山發展,開啟城市“千年之變”。

城市發展觀大勢,最大的“勢”來自於民族復興帶給城市崛起的歷史機遇。改革開放40來年,中國城市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你追我趕,爭先進位。全球知名的城市評級機構GaWC,從2000年起不定期發布世界城市評級報告。2020年最近一次發榜,中國6座城市位居世界一線,展示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成都排名連續三次拉升,進入世界二線城市行列(59位),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第五個中國內地城市,是城市星空中足夠耀眼的一顆。

但是,城市的快速進步和其帶來的共性治理難題,恰如硬幣的兩面。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擁堵,教育學位緊張,看病養老一床難求……“大城市病”隨之而來。面對壓力和困擾,站在歷史縱深處、時代大勢前的城市及其主政者,需要站高謀遠:如何立足未來破解“大城市病”,貢獻可持續發展“成都方案”?

“東進”跨越龍泉山,使成都從“兩山夾一城”的逼仄,拓展為“一山連兩翼”的開闊,一著妙棋,迎來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為成都開辟永續發展空間。而代管簡陽和天府國際機場建設,讓成都“東進”具備了重要的現實條件。

大勢同樣在於國家戰略和全省發展戰略。於省內,需要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帶動全省加快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在西部,成渝城市群已成國內第四大城市群,需要成渝相向發展做強發展極核,帶動成渝中部區域城市群快速崛起。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都被賦予更重要的國家使命。

勢一起,不能停。

謀定而后動

然而,成都似乎“慢”了下來。從2017年“東進”戰略提出,到東部新區挂牌,三年過去了。

三年中,花功夫最多的是什麼?是規劃設計。

千年立城需靜氣。東部新區作為成都“東進”核心區,要建設成怎樣的城市,需要深思熟慮、深謀遠慮。規劃是白紙作畫“無中生有”。白紙好畫畫,下筆仍躊躇,正是“東進”規劃的真實狀態。如同開啟創作的藝術大師,注重醞釀起勢的過程,個中蘊聚千鈞之力。胸中有丘壑,下筆方有神。

“寧可慢一點,也要好一點”,隻為盡量少給城市留下歷史的遺憾。三年中,先后由96名院士專家領銜、3500多人組成的規劃團隊,開展了五輪“東進”規劃“大會戰”。

科學是規劃的最大價值。在“東進”規劃中,成都強調最多的字眼,是“科學”,是“規律”。2017年,成都聘請新加坡規劃大師劉太格等20位國際知名城市規劃專家,組建成都市城市規劃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成都城市規劃尤其是“東進”戰略規劃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專業性決策咨詢。

學習是創新的必由之路。在規劃過程中,成都多次派出代表團赴北京市和雄安新區學習考察。2018年8月,成都派出一批規劃建設者去雄安新區考察學習。2019年5月,成都代表團又先后前往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大興國際機場、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等考察調研,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做法,為高質量高標准規劃建設成都東部新區“取經”。

時間是淬取精華的大師。三年間,從成都市最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到《成都市實施東進戰略總體規劃》,再到《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從《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總體規劃》,到《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景觀、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再到《東部城市新區風貌、色彩、天際線控制導則》……東部新區10大片區已編制完成控規方案、城市設計和產業規劃,成都“東進”實現路徑越來越明晰,規劃作品也越來越生動。

“一個片區就是一個產業功能區、一個新型城市社區”。成都秉持著這一理念,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以GDP為中心向以人民為中心轉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著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

在新起點深耕細作

登高謀遠,深耕謀細。

東部新區挂牌成為省級新區,意味著可以在更高層面、更大范圍調配政策和資源,新區建設進入了深耕細作的新起點。

這座未來之城,要給世界呈現什麼樣的城市形態?

未來的東部新區,是一座宜居之城,人們在這裡能充分體驗到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統一,龍泉山麓,沱江之濱,三岔湖畔,工作與生活在自然山水間交融﹔同時也是一座機遇之城,航空經濟、現代物流、國際消費、智能制造、總部經濟五大主導產業,先進生產要素在這裡富集活躍,帶來吸引力十足的創業、就業機會。其公共服務配套體系高起點規劃建設,圍繞人的衣食住行、游玩購娛、問醫求學等,提供相對高水平的品質生活﹔社會治理體系智能智慧,全市層面的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帶來公平和效率﹔城市文化包容開放,文化產品供給豐富,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精神追求﹔天府國際機場連接世界,“東進”首條主動脈地鐵18號線、建設規劃中的地鐵13號線、14號線,金簡仁快速路等高速公路、城際鐵路,讓“雙城生活”化為日常。

這,就是東部新區將要呈現給世界的城市形態,也是人們心中可知可感可盼的“未來之城”。

在參與東部新區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看來,中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競爭方式已從人跟企業走,變為企業跟著人走,人口的聚集成為城市之間的競爭。

一個普遍共識是,東部新區建設的成敗,關鍵取決於能否吸引人留住人。隻有最靈活的體制、最包容的監管、最高效的服務,才能吸引最優秀的青年人才。東部新區的耕耘者在思考:這片宜居熱土,靠什麼吸引人才?

靠人才政策的落實吸引人。東部新區耕耘不綴,人才政策也不斷升級。定期發布的“東進”區域緊缺人才需求清單中,詳細列出了每一個重點項目相應的人才供需機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詳盡的參與東部新區建設的指南。人才政策2.0版,展示出東部新區的胸懷和誠意。

靠體察關懷個體需求吸引人。人才引進過程中遇到的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通勤等實際問題,既有賴於公共服務總量供給,又需要實施精准服務。諸如像成都“四七九”中學、華西醫院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布局,會成為東部新區的重要加分項。同時,需要照顧到各類人才個性化需求,讓其願意來,來了願意留。

因此,可將“吸引人留住人”作為東部新區重要的價值標准。讓這一價值觀成為“人-城-產”營城邏輯的豐富內涵,在新區耕耘中始終關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選擇”。

“東進人”還要邊耕耘邊思考,作為成都“東進”的橋頭堡,東部新區憑什麼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貢獻?

新區建設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創前人沒有創過的業。於拓荒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培育起“東進人精神”。

東部新區,從“白紙畫圖、平地立城”到如今的日新月異,離不開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引導航,也離不開科學的謀劃和“東進人”的深耕細作、艱辛努力、接續奮斗。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筑城,最終是為了人的幸福。“未來之城”已來,城市發展新空間徐徐展開,幸福美好生活扑面而來。 

(責編:李強強、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