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元宵 民間“鬧”法各種各樣

2021年02月26日08:14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鬧元宵 民間“鬧”法各種各樣

  在四川,各地“鬧”元宵的風俗各種各樣。

  2月24日,廣元市劍閣縣,70歲的袁朝漢正忙著張羅廣坪袁家窩花燈隊的元宵節排練。袁朝漢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龍花燈第九代傳承人。流行於劍閣縣的“白龍花燈”是一門綜合民間藝術,以花燈為主要道具,以“燈陣”為表演形式,由內場和外場兩部分組成,包含花燈、龍燈、獅舞、曲藝、歌舞等眾多藝術門類,是四川省四大花燈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的四個晚上,劍閣人都會出燈耍龍,順序是先耍火龍,后出花燈,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袁朝漢從小就看著白龍花燈長大,“我的爺爺、父親就是當時的燈頭(傳承人的意思)。完整的白龍花燈表演下來,要5個多小時!”在袁朝漢眼中,白龍花燈內涵豐富。就舞蹈而言,它以陣式變換為主,以民間舞為基礎,以勞動生活動作為原型,舞蹈特色鮮明。就口音而言,它以川北口音為主,使用民間俗語,以合唱和對唱為主要形式,以獨唱領唱為輔助手段。就陣形而言,它的演出注重陣形變換,光步伐就有轉步、跳步、梭步、墊步、十字步、梅花步等十多種步伐,陣形則有兩百多套。基於以上特點,白龍花燈舞起來十分熱鬧,能吸引不少觀眾。

  鬧元宵,四川各地還有很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

  內江市的翔龍節,從正月十三連續鬧到正月十五深夜。活動共分出龍活動、打鐵花、燒火龍三個部分。當地人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徹底降服烈龍,來年才能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瀘州市水嶺鄉火龍節,是流傳於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的傳統大型民俗節日。自清同治二年始,每年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五舉辦,參與者眾多,影響能達重慶、宜賓、貴州等周邊省市。

  達州市石橋有“耍火龍”的傳統,這個習俗始於清順治“湖廣填四川”時期,當時人們為趕走旱災,利用紙扎藝術制作起火龍,祈求風調雨順,消災祛邪,時間定在元宵前的正月十一至十五的夜間玩耍。

  女子踩橋,是產生並流傳於宜賓市屏山縣龍華鎮轄境的一種元宵傳統民俗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龍華鎮的中老年婦女會在龍華涼橋上進行踩橋,祈求來年平安和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吳曉鈴)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