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三河村脫貧記:跟黨走 心氣足

2021年02月25日16:26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我准備開家燒烤店,算是三河村第一家。”今年春節前夕,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一邊忙著給自家的小賣鋪補貨,一邊做著新年規劃。

三河村,全村總人口355戶16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2戶816人。在漫長的歲月中,貧困猶如一條生鏽的鐵索,緊緊捆縛著這片偏遠的土地,村子的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5.97%。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舉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鎮三河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這座大涼山深處的彝家村寨,已成為脫貧攻堅典范村。

三河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受訪者供圖

“回去要帶領我們的黨員干部帶領群眾,扎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各項工作。”代表三河村領獎的駐村第一書記李凱激動萬分地說,要利用好三河村的文化和農業資源,把農文旅產業做好,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村民在新三河村的合影。阿克鳩射攝

挪窮窩 搬新家

走進新三河村,穿過寬敞平坦的水泥村道和錯落有致的村居民舍,房前屋后粉刷一新的外牆與圖文並茂的文化牆映入眼帘,讓人難以想象這裡曾經是深度貧困村。

“以前住草房、木板房、石板房和土坯房,低矮、陰暗,現在我的住房寬敞、明亮,環境是原來想也不敢想的,水管已安到了家門口、入戶路也通到家家戶戶。”講起這些,村民吉好也求總是笑。

解決住房難題,是三河村奔向小康之路的“開門炮”,也是三河村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務。村裡先后利用東西部扶貧協助資金1400萬元,建成9個集中安置點119戶安全住房,讓村民們告別昔日的“矮破小”,搬入了頗具彝族特色的新居:黃梁黑瓦,屋檐下斗拱如牛頭,還涂上了彝族特有的黑紅黃交疊紋飾。

2019年春節前夕,三河村157戶貧困戶、204戶非貧困戶整體搬遷入住新房。村民們的新家,樣式統一,黃牆灰瓦,四室一廳,獨立的廚房、衛生間和儲物室一應俱全。新房裡還統一配備了床、沙發、電視櫃等家具。

村民曲木木牛搬進新家后,把新家的地拖了一遍又一遍,桌子擦拭了一次又一次,將屋內收拾得整整齊齊。他說,新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曾經的三河村 阿克鳩射攝

航拍新三河村 人民網 趙祖樂攝

路路通 有奔頭

曾經,三河村是一個沒有“出路”的村子。因不通公路,村民、貨物要出村,隻能靠走路和人背馬駝。

最犯愁的是下雨天。村民洛古爾地說,一下雨,路就變成“黑泥路”。更讓人揪心的是,村裡的那條河經常漲水,有五六米寬,孩子們上學必須赤腳趟過河。

有一條暢達的公路,是三河村人祖祖輩輩的夢想。

為讓村民們不再“出門難,難出門”,2018年春天,昭覺縣委、縣政府開啟了通鄉通村道路建設工程,三河村域內7.8公裡長的村道全部“轉正”成真正的公路,21.5公裡長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

村民洛古有伍一大早就給收購商打電話。交通方便了,他家養殖的綿羊很快就能運出去,不擔心銷路問題。洛古有伍說:“我不再是個‘放羊倌’,而是放羊的經理,通過放羊過上好日子!”

離洛古有伍的養殖廠不遠的地方,就是已鋪好的柏油路。借助這條出村公路,綿羊和烏金豬等三河村土特產被銷往全國各地。

“我去年養牛收入達20余萬元。”返鄉回村創業大學生洛古有格說,他帶著村裡兩個合作社的豬肉、牛肉參加了各種展銷會。2020年,村合作社銷售了2000多頭仔豬,銷售額60多萬元,帶動戶均增收2000多元。洛古有格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通村公路,我們村各種產業的發展無從談起。”

為找到適合村子發展的產業,昭覺縣三岔河鄉綜合幫扶隊隊長、原三河村第一書記張凌曾爬遍了村子四周的每一塊地。經過調研論証,結合三河村的土壤、氣候等特點,他和團隊探索出適合三河村的養殖、種植、加工、旅游、勞務輸出“五大產業”。

說干就干。張凌和幫扶干部們建立了“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特色種養殖產業,促使農民增收,壯大了集體經濟。2020年,三河全村脫貧摘帽,村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7年的3100元增長到2020年的11245元。

跟黨走 心氣足

“我們村已經脫貧了,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村民吉好也求說的那樣,今天的三河村,與過去相比,變化天翻地覆。那變化是如何實現的?一句話:黨建引領,黨員領著群眾干。

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群眾心裡有了方向,大家干勁十足,都在想方設法脫貧致富。

三河村一直把勞務輸出作為貧困戶增收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對外出務工人員實行“兩免三補”(免體檢費、交通費,補助體檢期間食宿費、上崗途中生活費、穩崗就業補助等),鼓勵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同時,舉辦了多期建筑、廚師、種植、養殖、移風易俗等方面的農民勞動技能提升就業培訓,給村民們添點硬本事。

“工廠實行的是計件工資。隨著務工時間增加,工作經驗日漸豐富,日后的收入會更高。”村民洛古成呷說,他打算說服村裡的其他年輕人借著好政策也到廣東佛山去務工。

2019年4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的支持下,洛古成呷到佛山海爾公司務工,從事冰箱組裝工作,一改往年“想務工沒地方去”的窘境。如今,他每月收入超過4000元,家裡的日子也跟著好了起來。他說:“我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啊!疫情期間,看著黨員帶頭沖鋒陷陣做防疫,我立馬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隨著三河村的不斷發展,村黨支部和村委也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社會治理,重新修訂了三河村村規民約,以此來規范村民的生產和生活行為。三河村21名黨員自覺從“我”做起,做到帶頭發展產業、帶頭勤勞致富、帶頭遵紀守法、帶頭移風易俗、帶頭養成生活好習慣,帶動群眾積極脫貧致富。

內外用力,讓現代文明更多地影響小山村。如今的三河村,新的婚嫁觀在形成,彩禮的數額也限定了最高額﹔新的生育觀在形成,不再簡單追求兒女數量,而要把子女培養成才。

變的,不止於此。

“以前,村裡的婦女不能出去務工,對教育也不夠重視。”三河村婦聯主任比布麼此作說,現在適齡孩子都入學讀書,婦女們不僅可以出去務工,還能在村子裡學技術、做服務。

“有黨支部的帶領,群眾心裡有了方向,大家干勁也足,每個村民都在想辦法脫貧致富。”張凌說,現在村子裡沒有懶人了。(朱虹、阿克鳩射) 

(責編:高紅霞、薛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