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蘇東坡一生發明和改進的菜肴有“三十二味”,如東坡肉、春鳩膾芹菜、東坡酒等等。而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東坡肘子。
2月22日,眉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宇向記者講述了有關東坡肘子的兩個傳說。“千百年來,眉山人吃東坡肘子、講東坡故事已經成了文化,東坡肘子和蘇東坡傳說也都入選了省級非遺名錄。”楊宇說。
傳說一:
豬肉燒焦后蘇東坡神補救
眉山流行一句話叫“無髈不成席”,髈就是豬的前肘,做東坡肘子用的就是這一塊。
楊宇說,傳統的東坡肘子,一定要先用柴木燒皮,一是去除豬毛,二是去除皮腥味,再用刀把表面的黑糊刮干淨。之后文火慢燉,或用小火慢蒸,再用生姜、豆瓣等炒汁淋在表面。
關於東坡肘子的做法,當地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傳說是:有一年,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其妻子王弗燉肘子給客人吃,結果一不小心把肘子燉焦了。蘇東坡看到后,覺得扔了可惜,便把肘子拿出來,把燒焦的部分刮干淨,又加入調料澆在上面。肘子端出去后,大受客人好評。就這樣,無意間發明了東坡肘子。
傳說二:
蘇東坡的妻子王弗發明
另一個傳說,東坡肘子是蘇東坡的妻子王弗發明的。
東坡先生年輕時,雖然字寫得不錯,但在老丈人王方和妻子王弗看來,還欠骨力,大家都很著急。
一天晚上,王弗恍惚間看見一個青衣人來到床前娓娓言道:“你夫本是文曲星,背負北斗下凡塵。膀力不足需要補,姜蔥醬拌立刻靈。”言罷飄然而去。
天亮時,丫鬟來報,說是一大早便有一個青衣人送來一隻竹籃,打開一看,裡面裝了一塊白生生的豬肉髈。王弗善於治廚,她一思索,明白了夢裡的意思,提起竹籃進了廚房。一會兒便給蘇東坡端上一大碗香噴噴的蹄髈。
就這樣一天一碗,一連三七二十一天,把蘇東坡滋補得白白胖胖,腰圓膀粗。
有一天,東坡同老丈人王方喝了幾杯酒,突然心血來潮,叫人鋪紙磨墨,唰唰唰寫了一首《春日》詩:嗚鳩乳燕寂無聲,日射西窗潑眼明。午醉醒來無一事,隻將春睡賞春晴。
王方父女一看,字寫得遒勁豪放,入木三分,高興得連聲叫好。
后來,蘇東坡貶居黃州,他把這個菜推薦給大家,於是人們將它取名為“東坡肘子”。盡管如此,至今在眉山青神民間,人們還稱它為“王弗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王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