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擁有眾多古文引用出處的昆虫新種論文,以另一種方式“出圈”,被更多行業外網友知曉——論文中把在四川甘孜採集到的一種昆虫命名為“胡古叉襀(j )”,以“致敬著名演員胡歌先生、古天樂先生”“感謝他們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的貢獻。”不過,昆虫研究圈內人對論文的行文以及細節有更多關注,他們的態度有肯定也有不認可。
對此,文章第一作者直言,巨大的流量令他們驚訝,他之所以這樣寫作有自己的考慮,也是在“學習祖師爺”。
以“胡古”命名 一篇學術論文的出圈
該論文題為“中國四川省叉襀屬(襀翅目:叉襀科)一新種”,是一篇昆虫新種的論文,發表在《世界生態學》期刊上。文章中介紹,這個昆虫新種採集於四川甘孜州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這個昆虫新種被作者命名為“胡古叉襀”,其中的“胡”指的是影視明星胡歌,“古”則是古天樂。
因為這個命名的緣由,不少關注的網友開玩笑說:連虫子都變帥了。
為何這樣命名?作者在論文裡解釋稱,古天樂、胡歌雖低調參與慈善事業,但以國民偶像宣傳善行義舉,同樣能夠起到正面引導作用。該物種命名“胡古叉襀”,是為致敬胡歌、古天樂二位先生,藉以感謝他們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的貢獻。
賣弄文採?
有人肯定,也有人不認可
北方一所大學的昆虫研究學者告訴記者,圈內人士更關注這篇文章的行文以及諸多細節。比如,這篇文章引用了不少古文,僅注明出處的就有10多處,例如:《庄子·山木》“乘道德而浮游”、《荀子》謂其“不飲不食”、“布袍草履歷天涯,朝市與雲霞”(元·彭致中集《鳴鶴餘音》卷四《柳梢青》等。
華希昆虫博物館館長趙力認為,“文章挑不出大毛病 ,甚至還挺有意思”,可以讓更多行業外人士關注了解昆虫分類學。
但記者注意到,除有人認為作者自命不凡外,對於論文措辭的批評也很嚴厲。有研究人員指出文章中一些細節上的問題,例如“襀”應該為虫字偏旁,並認為這篇文章或許是分類學文章中的一個反面教材。
一位做昆虫研究的教授用“奇怪”描述了自己的感覺,“其一寫作風格怪,其二在‘世界生態學’雜志上發分類論文也怪。”“賣弄文採,胡說八道。”他認為,嚴格來說,這甚至不能算一篇規范的分類學論文。
趙力也認為,在“世界生態學”上發表昆虫新種的文章確實不妥,“審稿者可能並非昆虫領域的專家,說嚴重一點,這個種可能都不是新種。”這也是他困惑的地方:搞分類的人應該知道文章該向哪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