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縣瓜蔞產聯式合作社。遂寧市扶貧開發局供圖
在如今的遂寧農村,種地逐漸成為體面的職業。
遂寧市大英縣金竹村村民沈建華結束了在廣東10多年的打工生活,回到村裡,欣然加入“產聯式”合作社。她說:“現在既學田間管理,又學加工和銷售,感覺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民。”
以前的土地流轉,切斷了土地產出與農民收入的直接聯系——賺了,企業拿走大部分收益﹔虧了,企業撤走,剩下的“爛攤子”還得政府來收拾。“產聯式”合作社模式的核心內容,是“資本聯投、生產聯營、經營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五聯”利益聯結機制,即:農戶以土地和勞力參與,村集體和國有農業開發公司以產業發展基金投入,工商資本投入資金和技術,政府注入政策性資金,多方參與,形成合力,實現資本聯投﹔通過村集體組織發動、農戶定責生產、企業指導的方式,實現組織一體化、管理精細化、生產標准化,實現生產聯營﹔發揮企業市場優勢、村集體管理優勢、農戶勞動力優勢以及政府資源整合優勢,建立“政府圍繞增收轉、企業圍繞市場轉、農民圍繞生產轉”的市場化經營體系,實現經營聯動﹔政府投入不分利,最大限度保障其收益最大化。再通過精深加工、品牌創建提升附加值,農民增收渠道由窄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由虛向實,企業盈利由薄變厚,實現效益聯贏﹔建立以最低保障為支撐的農民收入兜底機制、以企業和農民為主的收益分配機制,將各方權益牢牢捆在一起,實現利益共沾、風險共擔,實現風險聯控。
2016年以來,經過深入調研,大英縣象山鎮先后將瓜蔞、黃精、佛手、“五黑一綠”雞等選定為全鎮產聯式合作社發展的主導產業。目前,全鎮共成立10余個“產聯式”合作社。
在招商引進過程中,象山通過圍繞經濟實力、經營能力、群眾口碑等認真篩選,成功引進多家企業。為了保障產聯式合作社資金使用安全,在鎮政府主導下,採取設立資金“共管賬戶”方式,由工商企業、村集體等參與主體共同組成監督管理委員會,對產業投入資金、生產保証金、風險保障金進行全程規范管理。同時,合作社每半年召開一次成員大會,公示半年收支情況和發展狀況,確保資金使用安全、有效。
產品質量決定產品價值,產品產量決定效益大小。在產聯式合作社發展中,鎮政府全程參與產業項目選址、布局,企業邀請技術人員、種植專家開展中藥材技術標准培訓,提升農戶技術水平,確保產品質量符合市場標准。
通過合同契約的方式,讓企業與農戶建立起農產品產銷關系,企業按保護價(訂單)收購農副產品,農戶按規定開展生產活動,確保農產品供給質量,消除農戶后顧之憂。
根據產聯式合作社的實際特點,鎮政府組織工商企業、村集體、農戶代表經過民主商議,按比例進行收益分配,三者間建立起密切的利益聯結關系。產聯式合作社每年盈利在提取10%公積金和25%產業發展基金后,剩余部分由工商企業、村集體、農戶按比例分配。“產聯式”合作社模式在象山鎮運行的第二年,鳳陽村、文龍村、施家壩村三村就共計實現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入社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沱牌鎮思潤農機合作社農事服務超市。遂寧市扶貧開發局供圖
“我們農機合作社把6名貧困戶培養成農機操手,工錢每天300元,每月保底2400元。”在射洪市沱牌鎮,青崗村村委會主任、思潤農事服務超市連鎖店負責人徐波介紹,除了培養農機操手外,每月還有40余名貧困戶和村民在柑橘基地和合作社務工,有的最多一年能掙到5萬余元。
開展農事服務,就得有組織、有平台、有設備。2015年8月,青崗村成立射洪青崗山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利用現有和購買的農機具等資產,與合作社合股建立農事服務超市連鎖店,村集體委托合作社全權經營和管理。農戶繳納服務費,便可將承包地委托給超市“耕、種、收、管、購、銷”,根據季節不同,還可跟超市簽訂定向服務協議。此外,缺勞戶將承包地承包給超市耕種,超市反哺農戶700元現金或540黃谷。農事服務超市通過“耕、種、收、管、購、銷”等委托式、訂單式、承包式服務,從而幫助農戶實現降本增收。
為了讓在家賦閑的貧困戶有事可做、有錢可掙,合作社把有勞力的貧困人口納入就業推薦名冊,對外輸出就業,僅村內柑桔核心示范區建設,常年可推薦就業120人,人均年收入可達3萬元。同時,為了拓展業務,2017年,農事服務超市連鎖店同等條件吸收本鎮另外一個貧困村大舜村產業發展基金30萬元入股,建成100噸冷藏庫一座、大米加工設備一套,並注冊了大米商標,自種水稻500畝,收成黃谷200噸,進行優質大米自產自銷,實現農事服務超市產供銷一條龍,真正把產品變商品,當年大舜村僅一季就純受益3萬元。2018年,農事服務超市連鎖店通過競標,簽訂合同服務面積3500畝,現已完成1000余畝的集中育秧,開墾農民撩荒地200余畝,農民撩荒地每年可實現增收150元每畝。
2014年,雷林一家被評定為貧困戶,為改變貧困現狀,於是年僅16歲的他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但打工的道路並不順利,沒文化沒技術的他隻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有時一個月隻能掙幾百元錢。2018年,青崗村產業發展極度缺乏勞動力,在統計村裡的貧困勞動力時,得知雷林的打工路並不順利,徐波便勸說他回村,並將其招進新成立的農事服務超市。 “我在農事超市能干些啥?”“種地,用機器種地!”當雷林問徐波時,徐波這樣回答。
在農事超市,年輕的雷林迅速摸清了每一種農機的操作要領,並開始學習更加先進的植保無人機操作。2019年,雷林成功考取無人機駕駛員証,開始使用無人機進行現代農業種植。 短短一年時間,雷林駕駛無人機在射洪各地“飛翔”。“現在依靠播種機、收割機和無人機,青崗村那點地已經遠遠不夠我們種了,現在我們這樣也算‘勞務輸出’。”雷林說,現在飛一天無人機工資就有500元,開一天收割機也有300元,他特別滿意。
2019年5月,青崗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正式挂牌運營,意味著青崗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更進一步,推動村民成股東、集體資產變股權。據了解,2016年8月,青崗村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7年底,青崗村完成全村資產清核,將全村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共計937.03萬元資產以股權形式全部分配給每位村民。青崗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為由村支兩委領導、全體村民自治自營的市場經濟主體,其內部構成成員、股權分配、發展方向都與傳統合作社有較大區別,其管理和經營的集體資產包括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 圍繞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發展,青崗村重點發展光伏發電站、農事服務超市、專業種植養殖合作社等內容,加大對農事服務超市資金投入力度,用於添置烘干機、建設職業技術培訓室、機庫等管理生產用房及設施設備。
近年來,沱牌鎮青崗村在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和支柱支撐,依托遂寧農業大環線和遂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產聯式”合作社模式下,發展柑橘3464畝、山桐子953畝,套種蒲公英500畝、小麥400畝、大豆480畝、飼草1000余畝。
在產業的引領下,青崗村從2014年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以來,村貧困人口從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實現了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上,全村125戶貧困戶、378人全部脫貧。
遂寧市探索創新建立資本聯投、生產聯營、經營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四方聯動的“產聯式”合作社等多種產業扶貧模式,將各方利益聯結一體,整合生產要素、激活生產力、規避風險,實現多方共贏、利益共享,真正使貧困戶“動”了起來,有力促進散戶型傳統農業加快向抱團式、規模化現代農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