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縣域經濟地理版圖 涼山鄉鎮區劃調整有序推進

2021年02月09日07:4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涼山鄉鎮區劃調整有序推進

  1月31日,涼山州金陽縣丙底鎮挂牌成立。近期,涼山州多個撤並鄉鎮將迎來挂牌。

  1月12日,省政府關於同意涼山州調整普格縣等7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正式下發,對金陽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調整就包括:撤銷依達鄉和丙底鄉,設立丙底鎮。

  涼山州結合脫貧攻堅實際,兩項改革分三批次:即安寧河流域6縣(市)為第一批次,與全省同步開展﹔雷波等4個2019年脫貧摘帽縣為第二批次,2020年12月上旬完成﹔普格等7個2020年摘帽縣為第三批次,今年2月底前完成。

  在改革中,涼山州非常注重把該項工作與優化發展格局、破解治理難題相結合,把兩項改革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優化“十四五”規劃空間布局的重要契機,重塑縣域經濟地理版圖、城鄉基層治理空間。

  從第三批次的7縣鄉鎮區劃的調整和改革中,可以窺見涼山未來的發展思路。

 

  撤鄉並鎮 優化調整空間布局

  在本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中,普格縣減少鄉鎮21個,減幅達61.8%,系7個縣中最高的。改革后,該縣保留13個鄉鎮,其中,鎮8個、鄉5個。

  普格縣在本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中,出現了4個,甚至5個鄉合並為一個鎮的例子,如撤銷五道箐鄉、特爾果鄉、馬洪鄉和紅莫依達鄉,設立五道箐鎮﹔撤銷花山鄉、東山鄉、洛烏溝鄉、甘天地鄉和劉家坪鄉,設立花山鎮。

  如何確保改革穩妥推進?普格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工作中,該縣以縣級領導和縣級部門聯鄉包村為基礎,組建聯鄉包村工作組13個,34名縣級領導、68名縣級部門負責人分線包干鄉村改革工作,常態化開展工作督促指導,各鄉鎮嚴格落實主體責任,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充分履職。

  布拖縣從30個鄉鎮調減為12個鄉鎮,減幅達60%。通過改革,布拖縣布拖、拖覺、西溪河三大壩子打通行政壁壘連成一片,極大提高了空間容量,形成5個中心鎮引領、7個特色鄉鎮支撐,主干分明、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布拖也成為7縣中調整后鄉鎮數量最少的縣。“我們通過脫貧攻堅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安置,按照向縣城、中心集鎮、鄉政府、村委會四個集中的思路,新建了478個集中安置點,整體搬遷了11個不適宜人居的行政村,為區劃調整奠定了基礎。”布拖縣相關負責人稱。

  提升服務 完善便民服務體系

  改革撤並激活了越西鄉村經濟,形成了越城鎮等8個中心鎮、大瑞鎮等11個重點鄉鎮以及中所鎮等6個特色鄉鎮。越西還在鄉鎮設置農民工服務中心等特色機構,提升服務效能。

  如何綜合利用原有的辦公用房?普格縣將騰出的大量辦公用房、活動陣地、學校和醫院等資產轉變為集體經濟組織辦公場所和生產用房、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站或村幼教點,有效盤活閑置資產。

  金陽縣明確,撤鄉不撤便民服務。該縣保留各鄉鎮原有的便民服務中心、學校,醫院等機構,並安排一名鄉鎮黨政副職和3-5名工作人員在原鄉鎮政府便民服務中心駐地辦公,將被撤並鄉鎮的派出所、司法所等涉及民生保障的機構,作為整合后鄉鎮相關機構的站點,確保民生事項就近能辦,少跑快辦。

  通過改革,昭覺縣公共服務得到了優化,該縣規劃投入12.05億元在縣城周邊和重點鄉鎮集中新改遷擴建82所學校,改善校舍散落分布、師資分散薄弱的現狀,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同時,保留20個中心鄉鎮的便民服務中心,其他鄉鎮改建成便民服務站,在優化便民服務體系的同時,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布拖縣相關負責人說,通過這幾年的脫貧攻堅,該縣大力發展教育醫療,建成教育園區1個、鄉(鎮)標准中心校28個、村幼教點226個,鄉(鎮)達標衛生院26個,村級衛生室154個,有力保障了區劃改革后服務力度不減。

  整合資源 重塑經濟地理版圖

  優化布局、尊重實際、傾聽民意、不搞一刀切。普格縣堅持產業主導合並,形成一批產業重點鄉鎮,如在五道箐鎮打造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將洛烏鄉、孟甘鄉撤並為西洛鎮,打造現代煙草產業基地。

  涼山州多縣明確,將改革作為鞏固脫貧攻堅、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優化“十四五”規劃空間布局的重要契機,重塑縣域經濟地理版圖、城鄉基層治理空間。

  結合實際,布拖縣在易地扶貧搬遷任務重的特木裡鎮,增設了集中安置點綜合治理辦公室,在樂安濕地所在的樂安鎮設立旅游發展辦公室。

  昭覺縣結合谷克德、懸崖村—古裡大峽谷等景區建設需要,制定周邊鄉村調整方案,統籌建設投資1.3億元的三條旅游路線,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以13個產業園所在鄉鎮為中心,合並周邊鄉鎮,拓展產業承載空間,抱團發展。該縣還在縣城集中安置點規劃建設電子商務產業物流園區,著力擴大產業帶動輻射區。

  美姑縣在布局中突出資源優化。該縣拉木阿覺鄉、洛莫依達鄉等4鄉同屬一片區域,合並后將極大促進鎮區內經濟社會發展,龍窩鄉與樹窩鄉均地處國家級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地界,彝族文化保留完整,合並有利於打造生態優美、資源富足、經濟發展的綠色彝族風情鄉。

  喜德縣三鄉(鎮)合一,做大縣政府駐地光明鎮,人口達4.3萬,進一步拓展了縣城發展空間,為打造溫泉特色小鎮打下了堅實基礎﹔易地扶貧搬遷后形成的巴久等兩個空心鄉並入沙馬拉達鄉,有效盤活閑置土地資產,打造以花椒為主產業的脫貧生態循環飛地產業園。(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勤華)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