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2月4日在成都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長 王鳳朝

2021年02月09日07:28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回顧

  “十三五”時期是聚力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五年,是成都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五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成都視察,對成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成都發展標注了時代方位、指明了方向路徑、描繪了美好藍圖。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錨定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和“四個城市”戰略定位,銳意進取、奮發作為,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推動城市能級全方位提升、發展方式全方位變革、治理體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質全方位提高,實現從區域中心城市邁向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性躍升,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GaWC世界城市排名由2016年的第100位躍升至第59位。

  五年來,我們堅定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提檔升級。發展能級再上台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1%、達到1.77萬億元,在全國城市排名上升2位至第7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大關。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全市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千億級產業集群增至8個,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成為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境內外上市(過會)企業達122家、居中西部第1位。創新動能加速蓄積。國家級創新平台達119家、增長77.6%,飛機制造、超高清顯示、網絡安全等領域研發能力居全國前列,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投用,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翻番。創新推進五項制度改革,獲批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等國家改革試點,自貿試驗區12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被譽為科技領域的“小崗村”實踐,打造“雙創”升級版獲國務院通報表揚。“人才新政”吸引超過41萬青年人才落戶,連續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發展活力持續迸發。實施新經濟企業“雙百工程”和梯度培育,建立“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創新應用實驗室”,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累計建成5G基站超3萬個,成為全國首個“5G雙千兆+”全面商用城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市場主體突破292萬戶,位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

  五年來,我們堅定貫徹協調發展理念,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全面重塑。城市格局全新拓展。跨越龍泉山向東發展,實現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深入推進“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公園城市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現代商貿物流業集聚區、高品質高能級生活城區差異化協同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元的區(市)縣從2個增至8個,郫縣、新津撤縣設區,代管簡陽市,完成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經濟組織方式持續創新。推動城市發展邏輯加速向“人城境業”轉變、傳統行政區經濟向現代功能區經濟轉變,以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為引領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14個產業生態圈、66個產業功能區和28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加快建設。區域協同發展縱深推進。深入貫徹落實“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成德眉資同城化加速成勢,“三區三帶”產業協作帶加快建設,高鐵半小時通勤圈基本建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渝戰略協同、通道共建、創新驅動、產業共興、開放共進不斷強化。

  五年來,我們堅定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城市生態價值和永續發展優勢迅速集聚。公園城市大美形態加速呈現。在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聚力打造錦城公園、錦江公園,啟動川西林盤保護修復,森林覆蓋率達40.2%,PM2.5濃度下降28.1%,空氣優良天數率達76.5%、提高9.4個百分點,優良水體率達95.4%、提高27.9個百分點。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實現“5連降”,清潔能源消費佔比提升至61.5%。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推動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達558公裡、躍居全國第4位。啟動建設14個TOD示范項目。積極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在全國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榮獲首批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綠色生態價值日益彰顯。加速營造山水生態、天府人文等6大公園場景,建成天府綠道4408公裡,公園、綠道逐漸成為市民新消費、新體驗、新生活的重要載體,宜居品質和城市價值得到大幅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人心、惠澤蓉城!

  五年來,我們堅定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顯著提升。國際門戶樞紐功能增強。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天府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雙流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萬人次、出入境流量突破700萬人次。構建通達全球的國際航空客貨運骨干航線網絡,國際(地區)航線達130條,位居全國第4位。持續完善國際班列網絡布局和境內外服務節點,國際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000列。落地中西部唯一全球IPv6輔根服務器。對外交流平台提質升級。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第七屆中日韓工商峰會在蓉圓滿舉行。成功承辦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金磚國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論壇等活動。獲批在蓉設立領事機構的國家新增6個。中日(成都)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挂牌成立。全面開放水平大幅提高。持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外貿進出口總額上升至副省級城市第4位,在蓉世界500強企業達305家,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上升至第43位。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居全國同類保稅區第1位。中歐班列集拼集運、國際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等做法在全國推廣。

  五年來,我們堅定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城市高品質宜居生活特質加快顯現。公共服務品質穩步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佔比每年超過65%,深入實施“818”專項規劃,新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3691處。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優質均衡發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09所,新增學位52.5萬個,保障58萬名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組建13個專業職教集團,成都大學成功更名,8所在蓉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學習型城市獎”。新增三級醫療機構37家,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81.52歲,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連續八次榮獲“國家衛生城市”稱號,獲評首屆“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4.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以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9%、9.2%,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0%、98%以上。發放價格補貼22.5億元,惠及低收入群體1207萬人次。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92%以上。建立健全租售補並舉的住房保障體系,實現基本住房保障應保盡保,房價收入比保持同類城市低位。在全省率先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全部脫貧,19個對口支援涉藏縣(市)全部脫貧摘帽。“三城三都”品牌價值凸顯。實施文創品牌企業倍增計劃,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達8家,都江堰市、崇州市、錦江區被評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舉辦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城市音樂廳、露天音樂公園相繼建成,舉辦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成功申辦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2年第56屆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舉辦第18屆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入選“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社會治理全面創新。堅持和深化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立健全“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層治理機制,獲批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城市試點,三度蟬聯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連續八次獲評“全國雙擁模范城”,連續五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決策部署,突出“創新提能年”主題,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建設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實現了“繼續保持高於全省平均發展水平的態勢、繼續保持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位勢”的目標。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堅持抓早抓實抓細,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時間扛起責任、擔當擔壓,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僅用11天完成3輪全覆蓋排查,57天將本土病例清零,36天實現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復工。嚴密筑牢“外防輸入”防線。在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嚴防死守,加強入境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服務管理入境人員11.3萬人,其中排查出確診病例296人、無症狀感染者194人。強化“人物同防”,全面排查進口貨物,重點監測消殺冷鏈環境,堅決守住“國門”、看好“家門”。著力夯實“內防反彈”基礎。深入開展疫情防控十項基礎工作“大體檢”,強化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防控,設置35家定點醫療機構無條件收治所有確診和疑似病例,組建專家團隊“一人一案”科學救治。快速反應、精准施策,及時有效控制了郫都區突發疫情。啟動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核酸日檢測能力達37萬人份。千方百計穩定經濟社會運行。及時出台兌現恢復經濟秩序、扶持小微企業等政策措施,新增減稅降費643.59億元,發放失業補助金26.42億元。發布全國首個疫后新消費地圖,實施“成都新消費·用券更實惠”促消費活動,財政補貼資金4.89億元,拉動消費超350億元。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組織萬余名企業服務專員下沉解決問題1.5萬余個,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是全國復工復產復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聚焦聚力國家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不斷深化。規劃建設青山綠道藍網,首批76個公園城市示范片區建設全面啟動,“百個公園”示范工程有序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保護修復穩步推進,新增綠地面積2004萬平方米,保護修復川西林盤204個,成功舉辦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成為城市新名片。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集中排查整治,全市天然水域實施全面禁捕,錦江黃龍溪斷面水質全年達到Ⅲ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0天。重點流域水環境、重點區域大氣質量明顯改善,獲國務院通報表揚。“兩區一城”協同發展。編制完成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四川天府新區新開工項目117個、總投資1240億元,天府總部商務區提速建設,天府國際會議中心基本建成。成都東部新區正式獲批,九大片區綜合開發全面啟動,實施基礎設施和重大功能項目127個、總投資1923.5億元。制定西部(成都)科學城發展戰略規劃,優化形成“一核四區”功能布局。成德眉資同城化走深走實。積極推進464個“三區三帶”產業協作項目,完成投資1088億元。鐵路公交化運營成效明顯,市域鐵路成資S3線和14條城際“斷頭路”開工建設。實現55項政務服務事項同城辦理。成渝融合深度推進。貫徹落實川渝黨政聯席會議部署,編制推動成渝全面深化合作工作方案,圍繞共同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共建科技創新中心等簽署合作協議75項,236個重大合作項目加快推進。成達萬高鐵開工建設,成渝實現高鐵1小時直達、公交軌道“一碼”通乘。

  (三)深化產業功能區建設,經濟發展動能持續增強。集聚效應更加突出。開展產業功能區法定機構改革試點,增強14個產業生態圈和66個產業功能區的輻射作用,新引進產業化項目97.63%落戶產業功能區。招大引強成效明顯。聚焦高能級重大項目,集中開展項目招引攻堅行動,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338個、總投資6855.91億元,其中百億級重大項目20個。工業經濟穩中有進。深入實施工業穩鏈補鏈行動,攻克產業鏈核心技術100余項,研發產業補鏈創新產品80余個。軟件和信息服務、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0戶工業龍頭企業產值增長5.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現代服務業持續向好。制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獲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法定數字貨幣試點工作居全國前列,新增上市(過會)企業19家、居中西部第1位,金融業增加值2114.8億元、增長7.7%。實施新消費引領的提振內需行動,加快建設42個高品質商圈,新落戶首店386家,寬窄巷子被評為首批全國示范步行街,建成開放猛追灣、棗子巷等特色商業街區。都市現代農業穩步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成高標准農田25.1萬畝,糧食面積和產量穩定增長,完成地產生豬出欄目標任務,“米袋子”“菜籃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新經濟新動能不斷增強。常態化舉辦“場景營城產品賦能‘雙千’發布會”,舉辦2020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暨首屆國際區塊鏈產業博覽會,“城市機會清單”入選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典型經驗做法,新經濟企業淨增7.1萬家。

  (四)高標准推進“三城三都”建設,大運會籌備有力有序。成都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音樂坊、文殊坊等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建設持續推進,舉辦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第七屆成都創意周,成功申辦2021年世界青年羽毛球錦標賽、202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2024年湯姆斯杯暨尤伯杯世界羽毛球團體錦標賽。全力籌辦大運會。成立成都大運會執委會,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49處場館設施中,高新體育中心等21處完工、東安湖體育公園等28處如期推進,大運村全部新建單體建筑基本建成。競賽組織全面推進。發布大運會競賽總日程,組建14個賽區委員會和40個場館中心核心管理團隊,推進賽事運行指揮系統建設,122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報名參賽。舉辦倒計時一周年等重大活動,有序籌備開閉幕式,形成火炬傳遞方案,啟動火炬手、護跑手選拔。賽事氛圍日益濃厚。發布大運會機會清單,8家世界500強企業簽署贊助合作協議。開通運營大運官網、大運頻道等宣傳平台,完成首批專業人才社會招聘和高校骨干志願者招募,城市志願者注冊人數超67萬,市民積極踴躍參與“愛成都·迎大運”系列活動。

  (五)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發展活力競相釋放。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在蓉注冊,成都超算中心投入運營,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加快建設,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增長10%,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71家、增長47.5%。五項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創新產業科研用地差異化供給模式,全面開展零基預算改革,啟動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組建重大產業化項目投資基金、中西部首家市級再擔保公司,成都農商行股權實現市內國有控股,市屬國企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9%、23%。營商環境更加優化。出台實施國際化營商環境3.0版政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減少36.5%,公共資源交易向智慧化升級,新登記市場主體61.8萬戶、增長15.6%,連續獲評“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強化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積極化解民營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實施民營企業梯度培育,35家民營企業成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民營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六)全面深化對外開放,國際門戶樞紐加快形成。對外通道強勢拓展。天府國際機場開展校飛,雙流國際機場躍居全球最繁忙機場第8位。新開通6條國際定期直飛客貨運航線,國際定期直飛全貨機航線達10條。獲批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和鐵路運郵試點,開行國際班列4317列、增長35.5%。平台載體乘勢升級。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獲批設立省級經開區。獲批首批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高新西園綜合保稅區、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對外經貿逆勢上揚。外貿進出口總額達7154.2億元、增長22.4%,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新設外商投資企業699家、增長20.9%,在蓉世界500強企業新增4家。

  (七)始終堅持以民為本,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全力穩就業保民生。堅持援企穩崗擴就業並舉,在全國率先出台靈活從業人員服務管理辦法,實施促進就業專項行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措施,城鎮登記失業率3.0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9%、8.5%。加強困難群體援助幫扶,5.79萬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實現應保盡保。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高標准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實施援建項目361個、投入資金4.56億元。全力補短板強弱項。新增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3萬個,公辦園學位佔比達50%。成立成都市預防醫學研究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作共建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工作站,新增三甲醫院5家,新配置救護車117輛。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深化長期照護保險試點,新增普惠養老床位2000張。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9萬余場。建成3308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菜籃子”保供中心等民生項目加快建設。全力強功能提品質。開通運營9號線、18號線等5條軌道交通線路,新增運營裡程216公裡。天府國際機場高速北線和蒲都、德簡、成資渝、成宜高速建成通車,五環路啟動建設,東西城市軸線、天府大道北延線等骨干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打通“斷頭路”45條。開展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專項整治,完成60個示范線和示范片區打造。完成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基本形成。推動既有住宅自主增設電梯398台。新籌建人才公寓及配套住房333萬平方米。全力防風險化隱患。扎實抓好森林草原防滅火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整合組建市級專業救援隊伍54支,有力應對百年一遇的洪災,全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0.16%、14.77%,森林火災次數下降31%。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持續加強。有序推進金融風險處置,妥善化解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健全訴源治理機制,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實事。

  (八)加強自身建設,政府治理能力水平加快提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扎實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走訪”活動,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會議文件進一步減少,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持續鞏固。堅決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扎實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三公”經費下降11.6%。提高依法治理能力。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582件、政協委員提案638件。提請市人大新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6件、新修訂地方性法規5件,新制定政府規章5件。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堅持制度性開展市政府常務會議學法48次。提高智慧治理水平。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審批事項實現100%網上可辦。著力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匯聚數據753類57.1億條,打造43個指揮決策和綜合管理的智慧應用場景。持續推進社會訴求“一鍵回應”,網絡理政平台共受理群眾來電來信466.4萬件,訴求解決率93.4%,群眾滿意率94.9%。

  國家安全、國防動員、消防、人防工作取得新進展,審計、統計、檔案、保密、信訪、氣象、郵政、參事、地方志、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新成績,民族宗教、港澳台、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殘疾人、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干部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員、科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應急救援人員、新聞工作者、企事業單位職工、工程建設者、志願者、基層黨員干部以及全體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中央和省駐蓉單位,向駐蓉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向港澳台同胞、廣大僑胞和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當前,成都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新征程,迎來了多重疊加的戰略機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交匯實施,推動成都由內陸腹地轉變為開放前沿﹔構建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密集部署,推動成都由國家中心城市向現代化國際都市穩步邁進﹔黨中央賦予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重大使命,推動成都率先探索中國特色、時代特質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些都為成都從大城市向大都市轉變開創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注入了更為強勁的動能。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推進高質量發展任務依然艱巨: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擴大投資、提振消費、穩定外貿還需付出更大努力。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增強,創新活力還需進一步激發,吸引的高知識高技能人才還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要。極核和主干引領輻射帶動作用還不強,推動“兩區一城”協同發展還需深化,產業功能區的空間布局、管理架構和運行機制還需優化。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污染防治還需久久為功。開放能級還需全方位提高,整合全球資源要素能力還不足,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還需持續建設。教育、醫療發展還不均衡,城市韌性安全水平還不夠高,智慧化城市運行服務體系還需加快構建。我們將積極搶抓機遇,採取有力措施,推動上述問題有效改善。

  二、“十四五”規劃總體要求和2035年遠景目標、2050年遠景展望

  (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為總目標,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發展導向,以服務新發展格局構建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增強“五中心一樞紐”功能、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為主攻方向,以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為重要路徑,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市民和市場主體獲得感為目的,注重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合作與競爭、發展與安全、政府與市場、戰略與戰術的關系,全面提升成都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二)“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力爭到2025年,全國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城市核心功能邁上新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努力建設以創新為新動能的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以協調為新形態的融合性發展先行區、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先行區、以開放為新引擎的雙循環發展先行區、以共享為新局面的人本化發展先行區。

  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一是強化極核引領和主干帶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二是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三是深化經濟地理重塑,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四是大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動能引擎。五是持續深化經濟組織方式轉變,構筑產業競爭比較優勢。六是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蓬勃動力。七是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塑造天府文化獨特魅力。八是持續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打造美麗中國建設新典范。九是全力打造高品質宜居地,彰顯城市幸福美好生活價值。十是全面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三)2035年遠景目標和2050年遠景展望

  到2035年,高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進入世界先進城市行列,成為美麗中國建設實踐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響力顯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人民生活達到東部地區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國前列,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全面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到2050年,建成泛歐泛亞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成為創新驅動、全齡友好、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樣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之年,是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目標的起步之年。今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站位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抓好四件大事、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為抓手,統籌做好“高質量發展攻堅年”各項工作,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以數字經濟轉型為基礎,持續增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和城市治理體系優勢,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加快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奠定堅實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為導向,主要包括:在經濟發展方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7.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5.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在創新驅動方面,高技術制造業營業收入佔規上工業營業收入比重36.2%,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47%,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於全省,新增新經濟企業6.3萬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5%,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2件,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6.5%。在民生福祉方面,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7%、8.2%,城鎮新增就業23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左右。在綠色生態方面,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不低於76.5%、森林覆蓋率達到40.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完成省上下達的降低目標。在安全保障方面,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60萬畝左右,新建高標准農田32.8萬畝,糧食儲備量和能源綜合保障能力完成省上下達目標。重點抓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加快建設重要經濟中心,助力打造全國發展新極核。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構建“5+5+1”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持續強化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

  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始終把疫情防控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底板”,堅持常態化精准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持續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工作,著力夯實疫情防控十項基礎,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平穩態勢。堅持“人物同防”,嚴格入境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加強中高風險地區來(返)蓉人員服務管理,強化進口貨物全鏈條防控。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加強排查、檢測、隔離、救治能力建設,推動公立綜合醫院獨立傳染病科、生物安全實驗室加快建設,有序推進疫苗接種,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常態化組織開展應急演練,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提供堅實保障。

  增強產業功能區引領功能。優化調整66個產業功能區布局,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推動產業生態圈聯盟實體化運行,深入開展產業功能區法定機構改革試點,深化全員聘用崗位管理改革。創新片區綜合開發方式,建成運營高品質科創空間1000萬平方米以上。完善“小管委會+大專業公司”運營架構,建設“一站式”產業服務中心。優化“兩圖一表”,發揮重大產業化項目投資基金作用,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310個以上,進一步發揮產業功能區對全市經濟引領帶動作用。

  做強先進制造業支撐能級。大力提升電子信息產業能級,建設國家級集成電路創新中心,推進國家級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打造全球電子信息高端研發制造基地和世界軟件名城。積極培育裝備制造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高端新能源乘用車,爭創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推進內嵌式磁浮試驗線等基地建設,打造國內重要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聚區和智能制造示范區。持續壯大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健康醫學中心、成都醫學城,推動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台區域中心建設,實施綠色食品產業技術改造行動。著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深入實施工業穩鏈補鏈強鏈行動,支持領軍企業牽頭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一批數字車間和智能工廠,打造“智能園區”示范點,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積極發展現代都市工業,盤活低效工業用地和存量樓宇,支持工業上樓和服務聚集,打造一批特色社區和專業樓宇。大力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優化“一軸帶動、兩港協同、三級支撐”空間布局,實施高能級平台經濟創新建設等八大行動,促進科技信息等先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為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實施“規下企業上規攻堅計劃”,力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00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堅持擴大內需,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造交子公園、西博城、空港新城等重點商圈,轉型提升春熙路—鹽市口商圈,推動八大類消費場景“一場景一示范”。創新國際消費供給,積極發展服務消費,重點培育跨境消費、定制消費等新消費模式,規劃建設國際空港O2O保稅展示中心、免稅購物中心等項目。發布新消費機會清單,引進首店200家,改造提升特色商業街區100條以上。積極爭取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

  提升西部金融中心集聚輻射能力。深入推進“三大金融基礎工程”,充分發揮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西部基地功能,建設“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積極引進新型法人金融機構、功能性金融總部。扎實開展法定數字貨幣試點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積極推動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分中心落地,創建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全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做強交子金融“5+2”平台,完善“蓉易貸”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實施重點產業上市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三年行動,新增上市企業10家,直接融資超過2500億元。

  穩固都市現代農業基礎。嚴格保護耕地,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認真落實“米袋子”“菜籃子”責任制,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保障蔬菜等農副產品生產供給。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加快推進中國天府農博園、天府現代種業園等建設,做強現代種業、冷鏈物流等先導性支撐產業。推動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抓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力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2.1%。

  發展新經濟做強新引擎。構建“六大經濟形態+五大重點產業+優勢賽道”發展體系,持續舉辦“場景營城產品賦能‘雙千’發布會”,組建新經濟專業化銀行,深入推進“雙百工程”和梯度培育計劃,打造新經濟企業發展梯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積極推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探索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模式,構建各類要素高效鏈接的數字生態,推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推進基礎信息網、樞紐交通網、智慧能源網、科創產業網建設,新建5G基站2萬個以上。發展區塊鏈、量子信息、“北斗+”等產業,打造“AI+5G+8K”產業生態,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二)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聚力協同創新,優化創新生態,強化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創新應用場和開放創新示范區。

  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優化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布局,規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創新基地,加快組建天府實驗室,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四川分中心建設,推動新型光刻技術、多模態網絡與通信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組建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力爭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增長9%。深化產業補鏈強鏈科技專項行動。深入開展“校企雙進”活動,推動實施校院企地合作重大項目50個以上。強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大力推動國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創造運用。加快組建科技創新投資集團,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深化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定、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實施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挂帥”、重大創新項目“首席科學家”、財政科研經費“包干+負面清單”制度,賦予科研事業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推進成都科技數據中心、華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建設,促進科技數據開放共享,積極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夯實人才支撐。深入實施“蓉漂”計劃、城市獵頭行動計劃、“蓉貝”軟件人才引育計劃,加強與科研院校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持續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加強蓉城人才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國際人才服務機構在蓉發展,支持優秀人才在安居保障、醫療服務、子女教育、獎勵補貼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爭創國家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在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社會化評價等方面先行先試,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等制度。實施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工程。開展海外留學生回引,深化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提升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雙創載體能級,常態化開展“蓉漂人才薈”“菁蓉匯”系列活動,讓人人都擁有盡展其才、夢想成真的發展機會,打造創新創業者的“圓夢之都”“活力之城”。

  (三)加快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提升對外開放新高度。深入貫徹落實“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搶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歐投資協定機遇,不斷增強國際資源要素集聚運籌能力,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

  拓展對外通道。高標准建成投運天府國際機場,持續拓展“48+14+30”國際客貨航線網絡,有序推動重點區域定期直飛航線航班恢復和重要航點頻次加密。積極推動成達萬高鐵、滬渝蓉高鐵成都至重慶段、川藏鐵路四川天府新區至朝陽湖段建設。推進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做強中歐班列(成渝)優質品牌,加快建設亞蓉歐陸海聯運戰略大通道,增強成都國際鐵路港承載集疏功能。

  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深入實施穩外資外貿行動,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擴大出口貿易品類,力爭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2%。大力拓展東盟、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經貿合作。進一步鼓勵外商按國家產業目錄擴大投資,積極引進一批具有產業帶動力的優質外資項目,力爭利用外資實際到位500億元以上。

  建強開放合作載體。積極爭取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深入推進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范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鐵路口岸國際郵(快)件處理中心。提升“中國—歐洲中心”對外合作功能,拓展川桂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對東盟合作平台,高水平打造國別合作園區。加快申報天府國際機場口岸、天府國際空港綜合保稅區,創建天府國際空港航空經濟示范區。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實施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建設工程。深入實施國際化營商環境3.0版政策、規劃4.0版政策,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強化包容審慎監管、智能智慧監管,升級“蓉易辦”“蓉易享”平台。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加大政策兌現力度,提高應急周轉基金和紓困幫扶基金使用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切實增強企業獲得感。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謀劃實施五項制度改革2.0版。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持續深化國企市場化、專業化改革,推進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深化財政預算制度改革,建立“能進能出、有保有壓”資金分配機制。深化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改革,加強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深化企業扶持激勵制度改革,分層推進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標准管理和動態調整制度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提質擴容試點。

  (四)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開創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全面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構筑城市未來競爭新優勢。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實施生態惠民示范工程。建成“百個公園”示范工程30個、公園城市示范片區23個,開展“五綠潤城”城市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實施“兩拆一增”點位1000個以上,打造“金角銀邊”街區公園。推進龍泉山生態提升、龍門山生態修復和大熊貓棲息地生態廊道建設,完成成都大熊貓基地改擴建工程,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攻堅戰,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持續抓好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鐵腕治氣,著力加強臭氧與PM2.5協同防控,推動工業源、移動源、面源污染精准減排。堅持重拳治水,大力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加快建設沱江團結水利樞紐。堅持科學治土,加強土壤環境治理監測,持續提升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和水平。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探索建設“無廢城市”。實施塑料污染防治“十大行動”。探索EOD城市發展模式,爭取西部環境資源交易所落戶,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加快充電樁建設,著力推進天府綠道、天府藍網等生態價值轉化示范。高標准舉辦第三屆公園城市論壇。

  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持續做強“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實施骨干文創企業培育、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等工程,建設文化保稅區和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推進東華門、寶墩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舉辦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建成天府藝術公園、成都自然博物館等文化地標,推動“一帶一路”國際藝術中心建設,開展“大地藝術季”系列活動,爭創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組建體育賽事運營中心,啟動世界體育大會申辦工作,舉辦中國國際體育裝備和服務業博覽會,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舉辦第四屆世界川菜大會、第十八屆成都國際美食旅游節,推動美食產業跨界融合,打造全球美食產業高地。大力發展數字音樂和音樂演藝,舉辦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投運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十八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推動天府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建設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實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大規模開展全民免費技能提升培訓,突出抓好特殊群體就業援助和托底幫扶,動態清零“零就業家庭”,多渠道增加居民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實施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建設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積極發展普惠優質養老機構,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加強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0所,新增學位10萬個,支持成都國際職教城建設,支持成都大學高水平建設,支持在蓉高校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民辦教育規范發展,提升特殊教育發展水平。健全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推進健康成都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完善醫療救助制度,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升建設天府中藥城,加快7個醫療衛生重點項目和10個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完成14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造。實施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堅持“房住不炒”,構建職住平衡的住房政策體系和供給結構,大力發展租賃住房,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進一步擴大租賃補貼發放面,開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持續做好保供穩價,健全跨區域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機制,擴大高品質生活服務產品供給,加強價格調控監管。扎實抓好十大民生實事。我們將用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推動發展成果共享,讓市民的獲得感更多、幸福感更足、安全感更強!

  提升城市韌性。實施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完善重大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體系,深入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森林草原防滅火和城鄉防火專項整治,推進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成都基地、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大力提升防汛減災和災害處置能力。加強食品安全重點領域監管,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化平安成都建設,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推進市域信訪矛盾風險治理體系建設,建立掃黑除惡長效機制,深化“三張清單”化解攻堅和訴源治理,爭創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示范城市。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深化國防教育,提升雙擁工作質量。做強城市智慧治理中心,完善平台設計、加大整合力度、打造專業營運隊伍,提升“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鍵回應”水平,優化“天府市民雲”功能,持續完善智慧化城市運行服務體系。持續深化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完善“黨建引領、雙線融合”社會治理體系,做好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后半篇”文章,支持群團組織、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建設全國基層治理標杆城市。

  (五)積極推動區域協同聯動,打造協調發展新樣板。深入貫徹落實“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堅定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持續推進“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布局。

  深化“兩區一城”協同發展。高標准推進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和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編制區域協同空間規劃、綜合改革方案,統籌布局重大功能項目和平台載體,構筑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高能級共同體。構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為主平台,輻射帶動高品質科創空間和產業功能區的科技創新網絡。推動“三網一智造”集成共享發展,培育現代產業集群。共享開放平台,推動自貿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發展,積極爭取設立自貿試驗區成都東部新區片區,支持四川天府新區創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共建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組建一體化運營服務商聯盟。

  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完善同城化“1+1+N”規劃體系,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促進“三區三帶”產業協作帶和交界地帶融合發展。推進功能平台相互開放,聯動共建國際鐵路港、國際空港、總部商務區等合作平台。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同城同網”,有序推進市域鐵路建設和公交化運營,實施成都都市圈高快速路暢通行動,建成金簡仁快速路、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彭廣青淮和益州大道南延線等快速通道,規劃建設成都外環鐵路。推進成德眉資通辦事項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四地可辦”。深化教育和醫療資源協同共享,建設人力資源協同示范區,持續提升環境聯防聯控聯治能力。

  大力促進成渝相向發展。出台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加快推動重大平台、重大項目、重大改革事項、重大政策落地。共同培育世界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合力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和西部金融中心。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共建西部科學城,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協同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共建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

  (六)高水平辦好大運會,全面展示城市新形象。堅持“綠色、節儉、必須”辦賽原則,注重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相結合,努力為全世界呈現一場充分體現國際標准、中國風格、巴蜀特色、青春風採的國際體育盛會。

  高標准高質量辦好賽事。按時保質完成所有場館設施建設,開展綜合測試演練,確保場館條件滿足賽事需要。創新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的辦賽新模式,科學嚴謹實施競賽組織,打造賽事管理體系,安全有序推進服務保障、內外賓接待等工作,構建“賽前—賽中—賽后”全覆蓋風險防控體系。認真組織代表團團長春季線上會議,辦好國際大體聯世界學術大會、國際大體聯性別平等圓桌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不斷提升成都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發揮賽事溢出效應。圍繞火炬傳遞、倒計時100天、開閉幕式等重要節點策劃宣傳活動,深入開展“愛成都·迎大運”系列活動,推進市民學禮儀、學外語、學傳統文化、提升文明素養。提前謀劃賽事遺產開發利用。創建專業化辦賽機制,培育專業化賽事企業,著力提升國際賽事活動舉辦承辦能力。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錦城公園、錦江公園建設,統籌推進一環路“市井生活圈”13個示范片區建設。實施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天府錦城52個街坊(巷)建設,加強老舊片區內澇治理和管網改造,開展老舊小區建筑安全隱患治理,積極推進既有住宅自主增設電梯,因地制宜完善適老、適幼、停車等功能,推動居家養老、醫療康養、定制配送等智慧化個性生活服務進小區,改造老舊小區300個、棚戶區3600戶以上。實施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積極推進10號線三期、13號線一期等軌道交通項目建設,持續推進TOD示范項目建設,完成天府大道北延線(三環至新水碾段)、東西城市軸線(東安新城段)、羊西線改造等項目建設,“一點一策”治理重點擁堵區域,深化“四好農村路”建設,完善人行道、自行車道等市政設施。讓市民體驗城市的變化、共享賽事的紅利!

  (七)切實強化自身建設,擔當奮進作出新貢獻。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續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奮力譜寫城市發展新篇章。

  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把講政治擺在首位,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決策部署。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持之以恆加強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和省市實施細則要求,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大力精簡文件和會議,嚴控督查考核總量和頻次,規范城鄉社區工作事項准入,切實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集中精力和時間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堅決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法治成都、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推動學法用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完善“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推進天府中央法務區建設,開展“八五”普法。加強依法統計,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

  不斷提升履職能力。積極推動學習型政府建設,健全正向激勵、容錯糾錯、考核評價、關心關愛等機制,持續提高政府公職人員專業素養和工作水平。加強調查研究,廣泛收集企業、市民和專家意見建議,完善溝通反饋機制,加強政策系統集成,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精准性。切實提升應對把握復雜形勢的能力,不斷提高改革攻堅、應急處突、群眾工作、抓落實等能力,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各位代表!奮斗成就夢想,實干創造未來!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實心干事、科學作為,加快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新勝利,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附件1

  成都市2021年民生實事工作目標

  一、交通出行

  1.推動軌道交通加速成網,續建地鐵10號線三期、13號線一期、17號線二期、18號線三期、19號線二期、8號線二期、27號線一期、30號線一期及軌道交通資陽線等9個項目。(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2.建成東西城市軸線東安新城段,開行東西城市軸線東段快速公交線路。(牽頭單位: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

  3.打通中心城區“斷頭路”20條。(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4.新改建農村公路200公裡,農村客運車輛全部接入省鄉村客運監管服務平台。(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5.加大智慧交通建設應用,推廣“預約出行”“智慧停車”,信號燈聯網控制率達65%,打造停車治理示范片區20個、綠色活力交通示范區5個。(牽頭單位: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

  6.完成城市道路擁堵路口“微整治”20處。(牽頭單位:市城管委、市公安局)

  二、市容環境

  7.完成城郊結合部連片整治項目23個,打造背街小巷環境品質提升示范街23條。(牽頭單位:市城管委)

  8.完成城市道路整治提升60條。(牽頭單位:市城管委)

  9.完成中心城區市政排水管網重大病害治理500公裡。(牽頭單位:市水務局)

  10.建成中和、大彎、禾豐、趙鎮、竹篙等5座生活垃圾壓縮轉運站,新增日收運能力2600噸。(牽頭單位:市城管委)

  11.規劃建設“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1000條,開展綠道公園活動1000場。(牽頭單位:市公園城市局)

  12.完成二環路4個立交橋區示范公園及東西城市軸線、南北城市軸線重要節點景觀示范場景建設。(牽頭單位:市公園城市局)

  13.建成公園城市示范街區35個、錦江公園子街巷72條,完成金牛區臨水雅苑錦江公園段、武侯區江安河馬家河段運動公園、成華區新華公園提升改造。(牽頭單位:市公園城市局)

  14.完成特色街區片區建設21個。(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15.完成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1.5萬畝。(牽頭單位: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

  16.建成水美鄉村50個。(牽頭單位:市水務局)

  17.加強重點排污單位環境監管,完成視頻監控系統建設50家、工況用電監管系統試點建設30家。(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18.加強人工增雨,治理大氣污染。(牽頭單位:市氣象局)

  三、就業創業

  19.城鎮新增就業23萬人,新增吸納大學生就業創業7萬人。(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20.新增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7.3萬人。(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21.建成投運青年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平台,為4000個種子期、初創期項目提供孵化入駐。(牽頭單位:團市委)

  22.運營青年之家旗艦店24個,開展青年社交活動2500場,服務青年“蓉漂”、青年人才等7萬人次。(牽頭單位:團市委)

  23.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0萬人次,發放培訓補貼1.58億元。(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24.完成農民工勞務品牌培訓5000人。(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25.建立退役軍人創業園(孵化基地)10個,舉辦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70場以上,提供就業崗位12萬個,為退役軍人提供免費技能培訓800人次。(牽頭單位:市退役軍人局)

  四、扶貧解困

  26.為符合條件的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護理補貼。(牽頭單位:市民政局)

  27.有意願且符合條件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100%。(牽頭單位:市民政局)

  28.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員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政府代繳率達100%。(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29.免費救助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做到應救盡救,社區管理率達85%。(牽頭單位:市衛健委)

  30.為符合條件的退役殘疾軍人、在鄉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三屬”等優撫對象購買基本醫療保險。(牽頭單位:市退役軍人局)

  31.為4000戶獨居殘疾人、60歲以上獨居老人等住所安裝感煙報警裝置。(牽頭單位: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隊〉)

  32.為建檔困難職工開展免費健康體檢,為符合條件的建檔困難職工提供生活、醫療、助學救助。(牽頭單位:市總工會)

  33.為1萬名環衛工人免費健康體檢。(牽頭單位:市總工會、市城管委)

  五、教育助學

  34.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0所,增加學位10萬個。(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35.推進公辦初中強校工程,提升68所學校辦學水平。(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36.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城鄉低保家庭學生及特困供養人員中的優秀非住宿學生給予助學補助,補助標准為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37.對公辦中職學校成都籍學生及非成都籍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住宿費,對民辦中職學校符合免費條件的學生給予住宿費補助。(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38.新建改擴建特殊教育學校5所,為100間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增添康復設備。(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六、醫療養老

  39.完成4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完成100家村衛生室公有化標准化建設。(牽頭單位:市衛健委)

  40.建成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檢測能力提升工程項目。推進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四期工程、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救中心和感染科建設、市三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市六醫院泉水院區、市七醫院天府院區三期工程、市八醫院二期工程、市公衛中心三期工程等7個項目建設。(牽頭單位:市衛健委)

  41.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率達95%。(牽頭單位:市衛健委)

  42.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登記率達98%。(牽頭單位:市醫保局)

  43.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全部開設老年人挂號、就醫等綠色通道。(牽頭單位:市衛健委)

  44.建成運營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22個。(牽頭單位:市民政局)

  45.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率達90%以上。(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46.改造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護理型床位3000張。(牽頭單位:市民政局)

  七、食藥安全

  47.完成食品安全科普體驗站升級改造﹔開展食品藥品科普宣傳活動210場次以上、檢驗檢測實驗室“開放日”活動20場次以上。(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

  48.新增儲備糧9.5萬噸、食用油1.7萬噸。(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49.推動8000家以上農業規模經營主體落實食用農產品合格証制度。(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50.在全市2000家食品生產企業開展食品安全信用管理﹔開展含特殊藥品復方制劑互聯網+智慧監管試點,新增試點藥店3000家。(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

  八、文體惠民

  51.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46個。(牽頭單位:市文廣旅局)

  52.開展“文化四季風”品牌群眾文化活動96場、“樂動蓉城”月末音樂會32場。(牽頭單位:市文廣旅局)

  53.開展“非遺”進社區展示、展演、培訓等活動250場次以上。(牽頭單位:市文廣旅局)

  54.新建(完善)社區全民健身服務站點400個,開展社區級科學健身指導服務800場次。(牽頭單位:市體育局)

  55.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400萬人次,開展全民健身活動4000場次,國民體質監測12萬人,培訓社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00名。(牽頭單位:市體育局)

  56.建成綠道科普基地5家、開展綠道科普活動40場。(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九、住房保障

  57.中心城區建成基本公共服務設施600個﹔郊(市)縣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開工200個,累計建成100個。(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58.完成老舊小區改造300個、城鎮棚戶區改造3687戶,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6000戶。(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59.中心城區既有住宅增設電梯300台。(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60.地質災害避險搬遷280戶。(牽頭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61.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龍泉驛區、雙流區、青白江區、都江堰市、邛崍市建成消防站8座。(牽頭單位: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隊〉)

  62.20戶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0%。(牽頭單位:市水務局)

  十、便民服務

  63.建成社區運動角50個、社區花園50個。(牽頭單位:市委社治委)

  64.建成公園式婚姻登記中心6個。(牽頭單位:市民政局)

  65.建成社區(村)法律之家25個、法治文化設施6處、示范調解室48個。(牽頭單位:市司法局)

  66.建成人口疏散示范基地5個,發放應急包等人防用品1.5萬個,龍門山沿線和岷江沿線增設防災警報設施20台。(牽頭單位:市人防辦)

  67.“天府市民雲”集成市級服務240項以上,實現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台應用全覆蓋。(牽頭單位:市委社治委)

  68.住房公積金償還房貸實現按月提取。(牽頭單位:成都公積金中心)

  69.涉稅業務網上辦理率達90%。(牽頭單位: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

  70.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服務11萬人次。(牽頭單位:市司法局)

  71.新增標准化倉儲設施10萬平方米、快遞公共服務站800個,更好滿足市民日常生活物流需求。(牽頭單位:市口岸物流辦、市郵政管理局)

  72.打造特色商業街區100條以上,為市民提供便利購物休閑生活場景。(牽頭單位:市商務局)

  附件2

  名詞解釋

  1.四個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2.雙百工程:指在未上市企業中遴選出100家支柱型新經濟企業及100位優秀核心人才進行培育培養。

  3.青山綠道藍網:青山指龍門山和龍泉山系,綠道指天府綠道體系,藍網指岷江沱江流域及湖庫水網體系。

  4.三區三帶: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

  5.三城三都: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賽事名城、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

  6.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同享有社會治理成果。

  7.疫情防控十項基礎工作:全面深入開展隔離酒店自查整改、全面加強醫療機構和個體診所防控、嚴格監管冷鏈食品風險、加強交通口岸防控管理、落實好特殊重點機構防控措施、壓緊機關企事業單位防控責任、持續做好社區防控工作、持續加強文化旅游消費娛樂場所防控、加強防控物資儲備管理、加強預警監測和信息發布。

  8.兩區一城: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

  9.一核四區:“一核”即成都科學城,“四區”即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未來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

  10.“5+5+1”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第一個“5”指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五大先進制造業,第二個“5”指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會展經濟、文化旅游、生活服務五大新興服務業,“1”指新經濟。

  11.八街九坊十景:“八街”分別是尋香道、春熙路、寬窄巷、棗子巷、華興街、祠堂街、耿家巷、四聖祠﹔“九坊”分別是皇城壩、華西壩、水井坊、文殊坊、錦裡、大慈坊、猛追灣、音樂坊、望江坊﹔“十景”分別是皇城遺址、青羊宮、武侯祠、杜甫草堂、大慈寺、文殊院、望江樓、散花樓、合江亭、天府熊貓塔(即339電視塔)。

  12.場景營城產品賦能“雙千”發布會:重點圍繞“高質量發展場景、高品質生活場景、高價值生態場景、高效能治理場景”四大城市場景體系,通過召開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發布會,面向全球每年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

  13.五項制度改革: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預算制度改革、以效率為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制度改革、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改革、以利民為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管理和動態調整制度改革、以成長為導向的企業扶持激勵制度改革。

  14.五中心一樞紐:全國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15.四件大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服務新發展格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大運會賽事籌辦。

  16.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建設工程、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工程、生態惠民示范工程、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

  17.兩圖一表:產業鏈全景圖、產業生態發展路徑圖、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名錄。

  18.“48+14+30”國際客貨航線網絡:圍繞布局通達全球區域經濟中心的48條商務航線、通達國際航空樞紐的14條全貨機航線、通達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30條文旅航線,打造中國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門戶樞紐、洲際航空中轉樞紐和航空貨物轉運中心。

  19.亞蓉歐陸海聯運戰略大通道:構建以成都為中心高效聯通歐盟、東盟、日韓等泛歐泛亞地區的立體多向大通道,推動形成“空中絲綢之路+陸海聯運通道”雙走廊。

  20.三網一智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能源互聯網和智能制造。

  21.“1+1+N”規劃體系:第一個“1”指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規劃,第二個“1”指成德眉資同城化國土空間規劃,“N”指成德眉資同城化交通、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等專項規劃。

  22.五綠潤城:加快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天府綠道、錦城公園、錦江公園,打造涵養城市生態、塑造大美形態的“綠心”“綠肺”“綠脈”“綠環”“綠軸”。

  23.塑料污染防治“十大行動”:部分塑料制品禁產、禁售行動﹔部分塑料制品禁用、限用行動﹔塑料替代產品應用推廣行動﹔塑料污染治理科技支撐行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行動﹔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行動﹔塑料污染監管執法行動﹔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制度保障行動﹔塑料污染治理宣傳引導和示范引領行動﹔塑料污染治理組織機制強化行動。

  24.EOD: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

  25.黨建引領、雙線融合: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推動社區發展治理與社會綜合治理工作機制、治理資源和基層力量等方面銜接融合,構建社區發展治理強基礎、優服務、惠民生的幸福高線和社會綜合治理防風險、促法治、保安全的平安底線,筑牢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底部支撐。

  26.兩拆一增:拆除公共區域的違法建筑、拆除有礙空間開放的圍牆、增加城市開敞空間。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