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旺蒼中國紅軍城遺址群 感受紅軍城的煙火氣

2021年02月04日07:3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感受紅軍城的煙火氣

  中國紅軍城位於旺蒼縣東河鎮,由文昌街、王廟街、龍潭街三條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兩條小巷構成,三條街道總長1300余米,寬約4.5米。清一色的青瓦木板房、一樓一底,延續了川北清代、民國時期典型的木架穿斗建筑風格。街頭東大門牆上“打過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的巨幅標語,為古街打上深深的紅色印記。

  近日,記者來到旺蒼縣城,探訪紅軍城遺址群,找尋當年紅軍留下的故事,觸摸如今紅軍城的變化。

  中國紅軍城內的3個主要紀念館免費開放,游客和市民隨時能進去感受當年紅軍在這裡生活和戰斗的情形。

  龍潭街是中國紅軍城的主街,當年,紅四方面軍的幾個首腦機關駐扎於此。

  龍潭街73號,昔日的財神廟還保留著雕梁畫棟的門臉。這裡曾經是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軍部舊址,如今改建為紀念館。一進門,紅色的將軍榜躍入眼帘,將軍榜展示了144名將軍名錄,他們曾經在旺蒼戰斗生活過。

  排首的是大將王樹聲。1933年6月,主力部隊紅73師一路高歌猛進進駐旺蒼老城。師長王樹聲決定選擇財神廟作為師部駐地。隨后,紅四方面軍在旺蒼以南的木門寺召開了一次擴軍會議。

  駐防旺蒼的紅73師擴為紅31軍,原來的師部挂上了軍部的牌子,師長王樹聲也變成軍長王樹聲。

  位於文昌街的工農劇團舊址紀念館裡,立著當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織毛衣的雕像。講解員何曉菊告訴記者,生活中的徐向前生活簡朴,不講究吃穿,是唯一會織毛衣的元帥,人稱“布衣元帥”。

  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能感受到濃郁的煙火氣。當年紅四方面軍的被服廠裡,74歲的旺蒼居民王文直開著“老城縫紉鋪”,40多年來一直辛勤勞作﹔曾經的工農劇團附近,60歲的何建堂做了30年的餅,做餅的手藝是從父輩那裡傳下來的,當年紅軍在旺蒼的時候,何建堂的父輩就做餅支援紅軍,現在的店名也叫“紅軍餅”﹔川陝省工農銀行舊址成為展示旺蒼縣脫貧攻堅農產品的一個窗口,這裡每天要賣幾千個“棗林皮蛋”。

  記者手記

  可能因為位於縣城,中國紅軍城有一種區別於其他紅色遺址的熱鬧。這是記者採訪中最直觀的感受。

  在中國紅軍城尋找當年紅軍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種沉浸式體驗。店鋪“紅軍餅”的主人何建堂從父輩手裡繼承了做餅的手藝,一做就是30年,當年父輩就是做餅支援紅軍﹔93歲的文開善依舊在藥材鋪工作,當年紅軍來旺蒼時,他隻有幾歲。

  講解員何曉菊告訴我們,來這裡工作前沒想到紅軍在旺蒼留下了這麼多故事,現在要把當年紅軍在旺蒼的故事講給全國各地的人聽,一是自豪,二是很感激紅軍在旺蒼做的一切。

  歷經風雨,中國紅軍城幾經修葺。目前館藏紅軍文物有紅軍銀元,紅軍用過的槍、炮、大刀、長矛﹔紅軍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子彈﹔紅四方面軍的戰斗捷報,中共川陝省英安縣委墨寫的“參加紅軍十大好處布告”等。現紅軍城遺址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中國紅軍城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燕巧)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