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悉尼到成都 瀘州妹子化霓裳入夢

2021年02月01日08:58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從悉尼到成都 瀘州妹子化霓裳入夢

央視對聽月的報道截圖。

如果在網絡搜索欄裡,輸入“聽月小筑”點回車鍵,還 能 翻 出2018年左右不少關於聽月的報道或文章。那時的她,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漢服品牌創始人,而她的標簽裡,還帶著不少網絡時代最吸睛的要素:“放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創業送外賣”“90后海外美女留學生”“在國外街上穿漢服”等,還有的把她稱為“中國傳統文化‘活名片’”。

在海外留學“折騰”的幾年裡,她利用漢服開辟了自己的事業版圖,也打開了中國文化外宣的一扇窗。但絕不固步自封的她,又把品牌帶回國,從零開始,綺縞繽紛中,化霓裳入夢。

在海外

漢服為媒開啟中華文化之秀

至今,放棄穩定高薪工作選擇自主創業,仍然是聽月面對媒體採訪時,無法繞開的話題。作出這樣的決定,聽月認為是自己“太愛折騰”。展開她在澳洲的留學經歷,似乎也印証了這一點:干過酒店服務員,也升到了管理層,還客串當過演員,做過模特也教過書。白天除了上課之外,還要奔波於不同的工作地點,晚上回家就加班寫作業。

因為有漢服情結,2016年4月,這個四川瀘州的妹子在悉尼創辦了屬於自己的漢服品牌“聽月小筑”。但啟動資金隻有500澳元(約2500元人民幣)的她,最開始隻有自己賣中式糕點,慢慢積累。“糕點方子自己在網上學,然后改良,接到訂單后就穿著漢服上街自己送。”

一時間,悉尼的大街小巷裡,一位身著漢服奔波的中國姑娘,亮起了一道別致的風景線。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小店就打開了知名度,有時候一天就能接到5000澳元的訂單。

“逐漸感覺自己已經超負荷運轉了,但多雇人來做又不太放心。”同時,聽月也意識到,做糕點外賣並不是長久之計。“主要目的還是想做漢服文創。”

舉辦“尋找漢服大使”活動的想法在聽月心中開始醞釀,她做好了企劃書后便開始拉人入伙。“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拉贊助,我們有時一天要跑十多個企業,常常被人趕出來。”不過令聽月意想不到的是,活動啟動后,收到了一千多份報名表,都來自熱愛中華文化的海外同胞。

活動持續了小半年,前期基本上是聽月自己掏腰包貼錢維持,所幸結果令人滿意:決賽舞台讓“漢服”二字一夜火爆悉尼。“決賽是在悉尼市政廳舉行的,沒想到當時好多人前來湊熱鬧,把市政廳圍得水泄不通,警察都出動維持秩序。想要進入內場,已經一票難求。”

聽月說,決賽舞台並非只是走秀,更像是一個匯報演出,融合了劇情、音樂和各式才藝表演,漢服只是一個載體。

以漢服為媒,一場中華文化大秀,在異國他鄉拉開大幕。

歸故裡

一針一線做自己想做的漢服

首屆“尋找漢服大使”活動獲得成功后,2017年,聽月順勢在悉尼開了全球第一個漢服主題生活館。館內分為兩層,一樓可以喝茶吃點心,學古典樂器,二樓則是一個古風寫真館。每周,生活館還會給出十個名額,免費參與館內的公益活動,內容包括學習漢服文化和傳統禮儀。

聽月笑稱,現在國內流行的漢服體驗館,她幾年前就“玩”過了。

在悉尼,“漢服”成了聽月的代名詞。不少當地人慕名前來探店,也有媒體上門採訪。當地媒體採訪成片裡,制作方不僅配上了有點讓人忍俊不禁的中文翻譯,還剪輯了不少他們眼中的中國古裝資料。聽月感嘆,這次漢服算是“出了圈”。

“但悉尼就那麼大,市場很快就飽和了。”更讓聽月頭疼的是,貨源一般來自國內,身居海外,自己對漢服的制版面料不能把控,所以她決定將未來發展投向國內。2018年中旬,聽月到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各大城市,了解漢服供應商市場,有時一天就走訪三個城市,奔波於大大小小的染廠、布廠和紡織廠。

2019年,“聽月小筑”,這個在海外成長起來的漢服品牌,上線國內第一家網店,工作室落地成都。對於聽月來說,雖然成都不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但總歸有親切感。“而且文化和創業氛圍都很友好。”

出品的每一件衣服,聽月都親自把關。“初稿我會參與設計,樣品出來后,我要把它挂一個月,團隊反復看了沒啥毛病,才出貨。”工作室內,已經堆了兩三百套“閑置”的樣品,都是被她“斃掉”的。

“外人總覺得做漢服容易,隻需裁剪一下布料就行。但其實我們需要經歷挑絲線、選布料、染色、織布、打版等等環節,每一步都很費心。”聽月介紹,店內一件成衣的工期基本在3-6個月,其中織布最耗時。“織一條裙子大概需要六米布,一件衣服需要7.5米布,如果下貨一百套,在考慮容錯的情況下,我們得上機接近八千米。每天機器織布米數有限,一批做下來再做質檢,怎麼也得花兩個月。”

“夢”紅樓

致敬創新中“演繹”金陵十二釵

2021年初,在杭州舉辦的華裳九州秀典上,隨著一曲經典的《葬花吟》,“元春”“寶釵”“黛玉”等紅樓夢中人玉步款款,舞態生風。每個模特的妝造和服飾,精致講究,神情姿態更是演繹到位。

這正是“聽月小筑”最新出品的紅樓系列。“籌備期間,我們還輾轉多方聯系王立平老師,得到了他的授權,把《葬花吟》作為我們的走秀曲。”對於聽月這個重度“紅迷”來說,87版《紅樓夢》電視劇是她心中的經典。紅樓系列的衣服大多考據於原著,而妝造則致敬了87版紅樓。

在紅樓系列的妝造和首飾方面,聽月特地拜請楊樹雲的弟子,共同完成了部分設計制作。元春的頭面,聽月就是按照87版紅樓進行了1:1的還原,但也做了一些視覺的創新。服飾方面,她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對紅樓夢的理解進行設計,針對不同的人物融入了不同的特色。

“其實細讀原著,黛玉算是一個‘活潑’的人物,還喜歡穿艷麗的衣服,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多愁善感’。”聽月在做黛玉那款服飾時,再次梳理了人物的個性特色后,決定選用玉色作為主色,類似於翡翠鐲子的顏色。因為染廠在蘇州,隻得跨地溝通,布料反復染了多次,也來回寄了多次看效果。聽月笑稱,為了這個“林黛玉”,順豐運費都花了兩千多。

紅樓夢服飾的制式,一直存在“爭議”。聽月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時還是偏向了明制。“書中講到了寧榮二祖遺像‘披蟒腰玉’,而此系明朝達官之人的服飾,從這個細節看出,故事可能是明朝背景下發生的。”

聽月表示,紅樓夢就是一個架空歷史的小說,所以也留給創作者們更多理解和創新的空間。“史湘雲的服飾設計中,選用了明制圓領大襟短襖,但增添了一個借鑒苗族風格的群紋腰鏈,以及清朝的馬面裙。”

再如鳳冠霞帔的元春,衣服顏色換成了與整體風格“更搭”的大紅色。花紋選用了石榴花,象征著“多子多福”。

如今,金陵十二釵已經做了其中九釵的服裝,頗受好評。央視節目組做紅樓主題內容時,也會聯系聽月借衣服。

除了完成紅樓系列,聽月今年計劃還要完成一個中國“精怪”系列,涉及《西游記》和《山海經》,爭取能在2021年底的華裳九州秀典亮相。

對話

通過漢服做文化科普和推廣

封面新聞:你認為漢服是“小眾流行”嗎?

聽月:某種程度上,漢服不會大面積普及,也並非必需品。但是漢服蘊涵和衍生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擁有廣闊的大眾市場的。

封面新聞:你如何理解和定義自己的工作?

聽月:我們的漢服做得用心,但也不是高溢價產品,並非暴利,讓大家滿意的同時,也要消費得起。說白了還是那句話,對於消費者來說,漢服本質上就是一件衣服。我們希望通過服飾的考據和制作,能夠起到一個文化科普和推廣的作用。消費者要是能夠通過漢服了解到文化,或者激起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那是更好的。(封面新聞記者楊晨邱靜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