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同比增長19.8%,成為了成都首個產值破萬億的產業
其中規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營收同比增長30.7%,規上企業數量已超過1400戶,從業人員超過60萬
1月28日,成都市經信局向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透露,2020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同比增長19.8%,成為了成都首個產值破萬億的產業。其中,規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營收同比增長30.7%。 GDP跨入萬億級“俱樂部”的城市,都有自己著重發力和長遠布局的“萬億級”產業集群。擁有年產值超過一萬億大關的產業或產業集群,已是當今城市競爭的重要指數。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08年,成都迎來的首個千億產業也是電子信息。從千億產業到萬億產業,不僅是產業規模的增長,更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次躍升。
規模
從千億到萬億的突破
沿著成都蜀西路向犀浦立交方向出發,開車十幾分鐘就到英特爾成都工廠。這裡是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裝測試中心之一和英特爾全球三大晶圓預處理工廠之一。從這裡運走的芯片,配置在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筆記本電腦上,再到全球消費者手中。
比頭發直徑還薄的顯示屏、可彎曲的手機,已逐漸成為代表成都的形象產品,而全球70%的iPad和近20%的筆記本電腦產自成都,則宣示著成都在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版圖的不可或缺。
之所以能夠突圍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戰,來源於成都近年來在頂層設計與重點領域的精准布局。
2017年,成都在產業發展大會上提出要規劃統籌布局建設產業功能區,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作為成都規劃打造首破萬億級的主導產業排在第一位﹔
2018年,成都出台《成都市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首次明確到2020年建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
2019年,成都出台《關於促進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打造集“芯—屏—端—軟—智—網”為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
2020年,成都出台《成都工業穩鏈補鏈行動方案》,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又有新的路徑——圍繞重點企業、“薄弱缺”環節,更新“兩圖一表”,加強產業鏈供應鏈招商。
此后,成都又陸續出台了針對5G、人工智能、軟件、光電、集成電路等電子信息細分領域發展的專項政策﹔同時,2020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聯盟正式成立,匯聚政產學研用融各方力量,累計開展“成都造”智能應急產品推廣活動、成眉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接活動等細分領域精品活動10余場,促進超100家企業實現供需對接和技術合作……
如今再來回看,正是不斷完善的政策舉措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構筑起了“四梁八柱”,也是電子信息成為成都首個產值破萬億產業的重要原因。
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僅規上企業數量就已超過1400戶,從業人員超過60萬,英特爾、IBM、戴爾、華為等60余家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公司相繼落戶,“很多大企業在成都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從千億到萬億的跨越,增長的不止是產業規模,更是經濟質量與效益的躍遷。
布局
從分散到聚集的升華
著力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鏈水平,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邁向“萬億級”的又一秘訣。
去年4月,成都高新區一場投資推介會吸引了近30家國內外新型顯示領域的知名企業參加會議,會上,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秦向東熱情推薦成都,“在柔性顯示產業,不管你是材料還是設備,不管你在國內還是國外,希望你們來成都投資建廠,我們一起把中國最大的柔性顯示基地生態鏈建成。”
京東方“超級工廠”所在區域,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過去5年裡,有超過20家上下游企業因成都京東方而來,在成都實現快速發展,進而推動城市產業生態成長。
“成都圍繞頭部企業聚點成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挖掘它背后的上下游產業,吸引配套企業入駐,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實現招引一個龍頭企業、吸引一批配套產業、形成一個產業地標。”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疫情防控中,企業深切體會到產業生態圈穩定性和產業鏈配套同城化的重要性,這也是企業有效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風險的關鍵環節。
另一方面,按照主業突出、錯位協同、成鏈集群的原則,成都還形成了以“雙核”引領、“三級”支撐、“多點”協同的5+N電子信息產業總體布局。比如,成都科學城布局了獨角獸島、興隆湖產業園、鳳棲濕地產業園、鹿溪智谷科學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五大產業社區。
邁入萬億產業,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通過產業聚集,多維度提升功能區產業能級,在功能區內形成相對健全的產業生態圈。如今“圈”時代,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還將發生更大的突破。
騰飛
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談起落戶成都的原因,秦向東提到了一個小細節——當時,有人推薦了成都,“這裡有專業的政務服務,以及企業發展的人才儲備,很適合長遠發展”。
去年疫情之下,成都京東方是全國較早復工的企業之一,秦向東說,成都市經信局專門成立專班專員幫助企業復工復產,為企業解決供應鏈、員工返崗等問題,讓京東方保持穩定運行。
營商環境,也是成都打造萬億產業的“戰略突圍”。記者注意到,通過重構流程,成都幫助企業實現項目實施有效提速,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行政審批手續承諾時限由改革前的197天縮短為60天,提速率達到69.5%﹔借助資本市場,成都以市場化手段培育科創企業,更好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2020年幫助秦川物聯、盟升電子等電子信息企業上市……
同時,自2019年起,成都還啟動了“蓉貝”軟件人才計劃,通過實施“蓉貝”軟件人才百千萬引育計劃,每年分別按“行業領軍者、技術領銜人、資深工程師”的層次評聘優秀軟件人才,多層次、多維度給予軟件人才政策支持,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
好的營商環境,幫助成都為產業發展“筑好巢”,引來的“鳳”,則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騰飛的參與者。
去年8月,一批總投資額高達254億元的電子信息項目與成都舉行集中簽約儀式,其中不乏海光、奕斯偉等龍頭企業,主要聚焦先進計算、先進半導體、高端封裝、新一代顯示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
截至2019年底,成都擁有電子信息類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0個、工程研究中心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個、重點實驗室3個﹔擁有市級以上電子信息類企業技術中心258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初步起勢……
“我們相信,正上演硬核技術上演創新裂變的成都,一定將會擁有更多電子信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掌握話語權。”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突破萬億電子信息產業后,成都並未停下腳步。據介紹,下一步,成都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戰略機遇,全力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