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農牧民:幸福生活像花兒一樣

朱虹

2021年01月30日08:32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您訂的鬆茸牛肉醬這兩天就能發貨。新年伴手禮需要嗎?”春節即將來臨,駐村干部黃劍和同事當起了網購客服。

黃劍是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稅務局副局長,3年前被派到麻格同村駐村幫扶隊工作。

“2020年線上銷售總額120多萬元,這是麻格同村與稻城縣其他5個村的成果。”黃劍說,三年前,他來到這個鮮為人知的小村子,想不到有一天幾千公裡外的人會買村裡的特產,“是好政策、好產業,還有人們對高原美景的向往,把麻格同村和外面的世界相連。”

2020年2月,四川省政府宣布全省涉藏州縣全域脫貧摘帽。一年來,甘孜州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持續用力,不斷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也讓許多個無人知曉的“麻格同村”與外界緊密相連。

旅游開發富了一方百姓

2013年9月16日,稻城亞丁機場正式通航。隨后幾年內,國內多條飛往當地的航線陸續開通。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將西南邊緣的稻城與外界緊緊相連。

稻城亞丁風景區,被譽為“藍色星球上最后一片淨土”。近年來,當地旅游發展勢頭越來越好,香格裡拉鎮仁村作為從縣城到景區的必經之地,成為客流接待主力軍。

冬季,稻城的游客極少,大部分酒店和民宿都歇業了。臘肉、香腸挂在屋梁上。牧民盡情享受酥油茶的清香,品味豐收的喜悅。

四郎拉姆給自家的民宿鋪床。人民網 朱虹攝

四郎拉姆家算是仁村最早參與民居接待的農戶。講起旅游開發帶來的變化,四郎拉姆笑得合不攏嘴。

“我家房子租出去得比較早,2016年就與成都老板簽了20年合同,每年租金28萬元。”四郎拉姆說,從沒想到家裡的房子能掙來錢。“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

四郎拉姆從酒店學習了接待游客的技能,又將自住的部分房間改成民宿,以比酒店更低的價錢進行銷售,旺季時收入可觀。

許多村民和拉姆一樣,在旅游接待中學會了漢語。這幾年,仁村家家戶戶陸續修起了樓式民居,部分村民家有兩棟房子,一棟用來自住,另一棟出租給外地老板開酒店。房屋還沒有租出去的村民,則圍繞旅游業做餐飲或銷售農產品。

“這裡曾是稻城縣最窮的村之一。”仁村村支書同扎桑登說,政府給予村民貸款扶持,引導他們裝修房子,開辦民宿或出租。“村裡陸續有56戶農戶的房屋通過政府招商引資,租給外地老板開民宿,年租金在20萬元到80萬元不等。”

“這一年因為疫情,就不出去旅游了。往年寒假,要花一個月時間帶孩子出去看看。”冬天游客稀少,四郎拉姆一家就把精力放在照顧孩子上,高原氣溫低,丈夫每天開車接送孩子上學,舍不得讓他們再走路,“現在生活好了,在學校也有飯,餓不著。回到家給做啥飯,都不愛吃。”

“當老板,掙旅游錢,稻城縣的老百姓以前是從未想過的。”稻城縣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格桑刀登說,如今全縣60%以上的收入來自旅游開發。格桑刀登說:“我是稻城本地人,小時候的窮日子歷歷在目,但餓肚皮的苦日子再也不會有了。”

在格桑刀登看來,稻城人要想“旅游飯碗”穩當當,就要保護好這方水土,大力發展農牧特色產業,實現鄉鄉有特色產業、村村有增收渠道、戶戶有增收門路,才能為銜接鄉村振興打好基礎。

高原藜麥走進城市餐桌

得榮縣白鬆鎮,乃群山合圍的開闊之地。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有名的高原桃花谷,如今成了藜麥產地。白鬆鎮試種成功后,得榮縣陸續建起了上萬畝藜麥產業示范種植園區。

得榮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3000米左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土地純淨無污染,地理條件與藜麥原產地極為相似。

白鬆鎮奪鬆村村民登巴正在粉刷外牆。人民網 朱虹攝

“試種成功后,發現藜麥產業銷售前景好,老百姓生產積極性才有了轉變。”講起種植藜麥的起因,白鬆鎮黨委書記春生說,“村裡以前的產業賣不起價(收購價低的意思),一直想尋一個經濟價值高、不愁賣的產業,這才嘗試了藜麥。”

“以前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種的主要是青稞和玉米,加上挖虫草、鬆茸的收入,可以勉強糊口。”採訪當天,正趕上白鬆鎮奪鬆村村民登巴家籌辦喜事,講起好日子,一家人很開心。這幾年村裡的集體產業多了,不出去打工也能掙到錢。“2020年,藜麥產業園分紅有3800多元,還不包括在蕎麥產業園務工一天有150塊錢的收入。藜麥管錢(價高),可為啥賣得好我不懂。”

登巴的疑惑,在距離得榮縣1186公裡的成都找到了答案。

“我健身已經有5年了,藜麥這種粗糧自然是飲食必備。”蘇暢是一位成都的健身達人,去年和家人自駕到得榮縣,覺得當地藜麥物美價廉,就嘗試性買了點。他說:“最近我通過四川新春年貨購物節的小程序居然找到了這款高原藜麥,真是太開心了,馬上下單。”

藜麥的畝產為200公斤至300公斤,奪鬆村第一書記單珍說,為把產業做大做強,鎮上引進農業公司,與公司簽訂2000余畝土地流轉協議,解決了缺技術、銷售難的問題。

得榮縣精品藜麥產業園區。人民網 朱虹攝

“目前得榮縣70%的藜麥通過批發銷售,另外的30%深加工后進行零售。”得榮華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和金龍說,已與幾家大企業簽訂合同,訂單種植讓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藜麥產業改變了白鬆傳統農業結構、改變了老百姓的種植習慣,增加了農牧民收入,成為鞏固脫貧成果,助力貧困老百姓持續增收的利器。”得榮縣委副書記洛絨拉珍說,全縣始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任務來抓,在保有傳統種養殖產業的基礎上,引進藜麥產業,以白鬆鎮打造藜麥核心示范基地3000畝,輻射帶動全縣建設藜麥產業園,“2020年實現產值3150萬元,種植戶戶均增收近4000元。”

民宿成為鄉村與游客的新紐帶

從鄉城縣城出發,半小時車程就能到該縣青德鎮仲德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庄,現在是甘孜州高端民宿的示范點。

鄉城縣白藏房傳統村落風貌。鄉城外宣供圖

“這裡比稻城縣海拔低,距機場隻有不到2小時的車程。氣候宜人加上獨特的田園風光,絕對值得高原游客選擇。”看好鄉城風光的蔣模瑛,帶著在雲南大理多年運營民宿的經驗成了仲德村皈院民宿的店長。

鄉城縣的白藏房在高原獨一無二,房屋牆體用泥土夯筑而成,室內木柱密架,民居外形似梯形,門窗富麗堂皇,彩繪明朗鮮麗。

皈院民宿改造了仲德村閑置的房屋,讓外觀保留白藏房的美感,內部用現代風格裝修,並引進品牌管理公司托管運營。為滿足游客的需求,皈院打造了一支由本地青年組成的“管家”團隊。

洛絨次姆學習給咖啡拉花。人民網 朱虹攝

“‘管家’,就是讓民宿接待人員成為游客旅行的助手。從住宿服務到線路規劃,從民俗風情到文化體驗,‘管家’都可以提供建議和幫助。”皈院的品牌創始人唐靜說,“管家”是游客在“當地的朋友”。

冬季是農閑時節,更是旅游淡季。可皈院民宿的店長和“管家”們並沒有“貓冬”,他們每天都要一起學習接待禮儀、制作茶點、手沖咖啡、茶道等。採訪當天,管家洛絨次姆正和同伴學習給咖啡拉花。

“我現在已經是中級‘管家’,通過了功夫茶、咖啡沖泡等考核項目,多了700元職務工資,一個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22歲的洛絨次姆對自己的工作充滿學習熱情, “店長要求很嚴格,需要學習很多知識,要能介紹全縣旅游文化的特色,還要通過各種技能培訓才能上崗和升職。”

從幼師學校畢業后,本想成為老師的洛絨次姆因考試不順利,一度不知道去哪兒就業。現在的她似乎很喜歡“管家”這份工作,學習新技能、認識新朋友讓她覺得快樂。“如果游客走的時候能留言好評,就覺得特別驕傲。”次姆說,每次接到咨詢電話,那句“歡迎您到鄉城來”是發自真心的邀請。

過去兩年,皈院營業收入達300萬元,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帶動周邊200余戶1000余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近萬元。皈院雇佣本地的年輕人,讓他們帶著游客體驗鄉城,也帶動當地農戶參與旅游接待。民宿,正成為鄉村與游客的新紐帶。

“講起白藏房的故事,當地人說,白色就是吉祥、是祝福,它是白雲的顏色、雪山的顏色,也是哈達的顏色。”唐靜說,“有一天,店長會換成洛絨次姆,因為隻有他們才能真正講好鄉城故事。”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