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種糧大戶李相德。受訪者供圖
如何讓會種田的人能賺錢?
李相德建議:
加大對糧食生產關鍵對象、關鍵環節、關鍵時節、關鍵模式的政策支持
人物名片
李相德
眉山市東坡區種糧大戶,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作為返鄉農民工,1998年開始承包土地種糧,2011年獲得“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稱號。2014年,創辦了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發展社員860名,年種植水稻4.1萬畝,農機社會化服務8萬畝。
1月26日,剛剛從北京返回眉山老家的李相德仍難掩激動:“種糧更有信心了!”
1月25日,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民代表,李相德受邀參加了由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對《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兩個征求意見稿提出建議,並匯報了他在四川眉山的種糧情況。
想說的話早就在腦子裡
“把平時大家想呼吁的帶給總理”
李相德創辦的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主基地位於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在成樂高速旁。歲末年初之際,隨著糧食的豐收歸倉,這裡並沒有往日那般繁忙。
李相德告訴記者,他是1月22日接到的電話通知,讓他作為基層代表,到北京參加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
“當時第一反應是非常吃驚,后來又感到非常高興。”李相德坦言,作為省人大代表,履職提建議已經是“家常便飯”,但參加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還是第一次。“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向總理匯報種糧工作。”
“想說的話,其實早就在頭腦裡了,就是把平時看到的、想到的、大家想呼吁的,都盡量帶給總理。”李相德說,帶著這股激動勁兒,當晚,他就擬好了發言稿,又反復修改。這些年,作為種糧大戶,李相德最大的體會和願望就是“讓想種田的人能種田,讓會種田的人能賺錢”,他的發言主題就是圍繞這兩句話。
李相德告訴記者,1月25日的座談會,由於疫情防控要求,在見面時,大家沒有握手,是通過拱手禮的方式來打招呼。
會議計劃15時開,總理提前了幾分鐘走進會場,在同大家揮手打招呼后便進入了主題。根據會議安排,與會者分別先作6分鐘的發言,每人發言結束后,總理又逐一詢問了相關情況。李相德是最后一位發言代表,“有很多話想說,但機會很難得,主要把困難說出來,好的就一帶而過了,總理想多聽我們的意見。”他發言結束后,總理還與他對話了10多分鐘。
李相德是第一次當面見總理,但會場沒有給他緊張的感覺。“14個人圍坐在一張桌子前,有說有笑,氛圍巴適得很。”
“總理跟我說辛苦了”
要相信農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李相德認為,農村勞動力短缺、年齡老化、種糧技術不高,是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自己的合作社成立后,先后購買大量農機,真正實現從耕、種、收、烘干的全程機械化,糧食規模經營走上了持續發展的軌道。通過土地流轉、托管代耕等模式,將土地集中到種糧能手、專業合作社手中,推進糧食生產的規模化,是一個必然趨勢,能夠真正實現“讓想種田的人能種田”。
同時,他向總理匯報了這些年種糧遇到的3個方面難題:生產利潤下降、貸款利息壓力較大、流動資金缺乏。他反映,2016年合作社種植每畝田淨利潤幾百元,隨著人工、農資成本上漲和糧食收購保護價下調,去年他種的1200畝田,不加糧食補貼的話,每畝就隻有幾十元的利潤。
聽到此處,總理詢問,“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他便細致解釋道,“2016年國家對水稻的收購保護價是1.38元/斤,而2020年是1.27元/斤,一畝地就少賣100多元,再加上這幾年農資成本、人工成本在不斷上漲,這些費用每畝增加了200多元。”
會上,李相德提了4個方面的建議:一是加大對糧食生產關鍵對象的政策支持。將種糧大戶和規模種植糧食的專業合作社納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范圍,提高種糧大戶補貼標准,補貼耕地流轉費用,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
二是加大對糧食生產關鍵環節的政策支持。對購買優質稻種進行補貼,加大對購買智能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加大能灌能排、宜機作業、旱澇保收的高標准農田建設力度,加大對糧食烘干倉儲加工設施建設的補貼力度。
三是加大對糧食生產關鍵時節的政策支持。對糧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收儲企業,在購買農資、收購稻谷的關鍵時節,解決流動資金貸款並貼息。
四是加大對糧食生產關鍵模式的政策支持。加大對糧食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在生產托管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強對農民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面的培訓指導。
讓李相德印象深刻的是,“發言結束后,總理跟我說‘辛苦了’,還鼓勵我,再繼續堅持兩三年,糧食是我們的戰略物資,國家會有支持政策,農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李相德說,回到眉山的第一天,他就要把會上聽到的消息傳達給老鄉們,讓大伙兒也堅定種糧的信心。
再訪新聞當事人
回到眉山
滿腦子都在想
如何種更多的糧
1月26日一大早,李相德徑直來到基地,脫下前一日從北京穿回來的錚亮皮鞋,換上了筒靴,直奔田野查看土壤及水肥情況。到地裡轉了一圈后,又召集基地主要工作人員開了一個短會,敲定了今年的種糧計劃。
李相德告訴記者,他是1月26日凌晨到家的,因為激動,他一宿未眠,滿腦子想的就是如何種更多的糧,種更多的好糧。
作為四川有名的糧食專合社,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已先后在眉山市東坡區、洪雅縣、仁壽縣、青神縣流轉土地4.1萬畝,輻射周邊上萬農戶、4萬余人,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8萬畝,並注冊了“眾享好味稻”等系列品牌12個。
“但這還不夠。”李相德告訴記者,下一步,合作社將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利用土地、人力優勢,對生產鏈升級改造,圍繞產品質量、形態、安全做文章,並創新、拓寬業務模式,在保証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種糧成本,提升生產能力和盈利能力。
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將投入更多資金和技術,幫助更多的人學得一門種糧技術或糧食加工技術,更好地實現增收致富,並以更優質的糧食生產、更貼心的渠道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糧食產品。(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 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