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博物館群一期——“綜合博物館區”預計明年6月建成

2021年01月16日08:48  來源:成都日報
 

近幾日的成都,被冬日的暖陽眷顧著,而在位於望江路的四川大學博物館群建設現場,一派井然有序的施工景象。為加快成都建設公園城市和四川大學建設“雙一流”大學,成都市政府和四川大學攜手共同打造四川大學博物館群。2019年9月29日,該項目在四川大學123周年校慶日正式開工。記者了解到,經過一年多施工,各項工作正按計劃進行推進,博物館群一期——“綜合博物館區”按計劃將於2022年6月建成。

定位“四區一帶”

未來將成城市新地標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西南地區建立最早,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1914年,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今四川大學博物館前身)開始籌建,由美國學者戴謙和教授出任館長。到20世紀40年代,華大博物館已被譽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館”。迄今,館藏文物已逾8萬件。

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創建於1935年,1952年合並了原華西協合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部分動植物標本。現館藏有植物標本80余萬份,動物標本14萬余號,植物標本數量位居全國高校之首。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植物標本館就被收入《世界著名植物標本館專集》,為世界重要標本館之一。館藏最早的動物標本採集於1907年,館藏最早的植物標本採集於1884年。

四川大學博物館群項目規劃范圍為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東門片區,主要建設內容為打造“四區一帶”(四區:綜合博物館區、研學博覽區、小型博物館區、博覽文創拓展區﹔一帶:濱江博覽文創帶),開放型市校共享公共文化空間,力求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新名片、世界文化名城新地標。

除了已處於施工階段的綜合博物館區外,佔地約32畝的研學博覽區,將通過改造濱江樓、文科樓的建筑立面,拆除川大圍牆、提升博覽功能,形成科研博覽、教學辦公與濱江開放空間融合無邊界的研學博覽空間﹔佔地約26畝的小型博物館區,將置換材料化學大樓,東區印刷廠等非博覽功能,並對建筑進行改造,打造小型博物館群落﹔博覽文創拓展區則將依托四川大學校史館、圖書館等增加微展覽及臨時展覽空間。

博物館聚落與綠道融合

實現校園與公園的開放共享

四川大學博物館群屬於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項目中的望江坊,由成都城投集團下屬成都統建城開公司承建。目前,正在加緊建設的是綜合博物館區,由改建四川大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兩館,新建一個3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和一棟高87.4米的綜合科研樓三部分構成,總建筑面積約7.3萬平方米。

“經過一年多施工,綜合博物館區無論是新建還是改建部分,正按計劃進行推進,預計2022年6月建成。”據成都城投集團下屬成都統建城市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新建博物館建筑高度為34米左右、層高7米,老自然博物館建筑高度18.1米、層高為5.1米,新老館之間將通過扶梯坡道以及階梯式展廳來彌合新老建筑之間的層高差異,保持了動線和功能上的連續性,使新老建筑真正融為一體,保証了在博物館內部連續的流動的觀展體驗。

從四川大學博物館群的規劃看,它的另一個角色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與其他博物館群不同的是,由於由四川大學與城市共建,四川大學博物館群還與城市周邊資源緊密結合。利用四川大學博物館特有的地理位置優勢,將博物館聚落與望江樓公園及錦江綠道充分融合,打造開放共享的特色濱水空間。通過拆除博物館群到望江樓公園南端的圍牆,利用校園圍牆的邊緣空間促進景觀要素的融合滲透,提升望江樓公園的景觀環境,實現校園與公園的開放共享。(記者 段禎)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