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活化 大有可為

2021年01月11日07:47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鄉鎮活化 大有可為

扎實做好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后半篇文章”,成都正加快推進撤並鄉鎮“活化工程”,114個撤並鄉鎮正因地制宜加快規劃建設文旅特色小鎮,推進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努力形成改革的整體效應。

在去年9月成都日報推出的成都觀察稿件《怎麼“活化”——撤並鄉鎮變身記》中,記者實地探訪了大邑縣斜源“共享旅居”小鎮、都江堰市青城山鎮、彭州市桂花鎮和蒲江縣朝陽湖鎮,從布局、運行、發展以及服務等多個維度,解剖探尋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與實踐。

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統籌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建成以綠道為紐帶,以特色鎮、川西林盤、精品民宿為支撐的旅游目的地。

撤並鄉鎮如何破繭重生?鄉鎮活化工作有哪些新的進展?新年伊始,成都日報記者對其中關注過的點位進行了回訪,見証它們呈現出的新面貌和新氣象,以及“成長”中的活力與新機。

關注一:大邑縣斜源“共享旅居”小鎮

駛入“快車道” 小鎮新業態蓬勃“生長”

“我們一共規劃了10個院子,每個小院的主題都不同。希望能給游客帶來更多更豐富的體驗。已有部分開門迎客,剩下的再逐步修建。”在大邑縣的斜源“共享旅居”小鎮,半山小院村宿聚落群的主人王迅正忙著民宿規模的擴大工作。

“打造‘共享旅居’小鎮,讓這裡變成了一個網紅小鎮,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現在的院子還在擴建中。”他笑著說,在去年12月中旬,元旦期間的民宿就已完成了預訂。“我們對接下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從以往的礦場變身為以“共享旅居”為特色的小鎮,這不僅給王迅等新居民帶來了創業的思路,也帶動了小鎮的經濟發展。

在之前的報道中,記者了解到大邑縣將舊場鎮改造與山區群眾搬遷入鎮生態移民相結合,立足西嶺雪山產業功能區,以旅居產業作為主導,拓展以斜源街區為中心的一平方公裡核心區,規劃布局了“特色鎮+共享社區+川西林盤+主題精品民宿”的“兩心一帶”產業空間格局,營造全景式消費場景,發展社區新經濟,把斜源片區打造成為一個旅居小鎮,帶動了主題精品民宿、運動康養產業發展,實現生態價值轉換,建成“共享旅居”小鎮。

現在,“共享旅居”小鎮的打造已駛入“快車道”。小鎮的新業態正蓬勃“生長”,主題精品民宿——如也民宿正在開展試運營﹔溫德姆品牌酒店已完成裝修設計方案,正准備施工圖及施工前准備﹔九龍制茶工坊正在打造1個民宿茶餐廳院落﹔而“探花·邸”民宿已完成一期1個院落打造,將在2021年春節前開業。

不僅如此,產業項目招引方面也有亮眼的表現。“目前有3家意向性入駐企業正在商談。”項目負責人提到,斜源街區“小酒館”的項目已經落地並完成店鋪裝修設計,正在進行室內外裝修……

撤鄉並鎮后的“蛻變”成果初顯。大邑縣 江鎮榮獲2020年度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創新先進集體, 江鎮飛鳳街入選2020秋季成都“最美街道”前三名,斜源今是民宿酒店和一畝藍染坊入圍2020百家成都特色小店,斜源太平林盤景區入圍成都市第三批AAA級林盤景區,“共享旅居”小鎮成為成都旅游的新名片。

2021年,建設的腳步繼續,“接下來, 江鎮將優化人、財、物等資源配置,創4A旅游景區、建市級精品林盤、打造沙西走廊 江示范,全面夯實‘兩心一帶’發展基礎,增強鎮域經濟發展動力與活力。” 江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統籌 江和斜源,圍繞“兩心一帶”空間布局,投入300萬元編制全域總規和詳規,並積極實施10個村庄規劃編制,做好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后半篇”文章。

關注二:都江堰市青城山鎮

景區+綠道+林盤+…… 構建全域旅游供給體系

都江堰市青城山鎮一直以來都以“門票經濟”為主要驅動力。面對日新月異的旅游市場,高端產業支撐不足,市場競爭能力偏弱,創新性消費場景不足、夜間經濟發展遲緩……如何實現“門票經濟”向“產業支撐”的轉型升級,帶給游客更多更好的體驗?去年,記者關注到都江堰市調整青城山鎮行政區域范圍,將原大觀鎮和原安龍鎮整體劃歸青城山鎮管轄。區劃調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新年伊始,青城山鎮正加速策劃包裝一批鄉村振興和康養旅游產業項目,按照“全域旅游”“獨立成市”發展思路,圍繞康養、休閑、文旅產業齊頭並進要求推動項目建設,包括綠地青城無舍、同心置業青城裡、諳得書院、青城365南院、東軟健康產業園等在內的27個項目正在建設中。據了解,其中萬匯學府項目將於今年9月按期開學﹔泰達新引進3個酒店開業營運﹔五糧液國際醫養管理中心、奧特萊斯購物公園、李家岩水庫、MTR、“三繞”等項目共計1700余畝的交地工作也已全面完成。

綠地青城無舍項目的建設是關注重點之一。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在今年,該項目將建設成集柔和酒店、康養居酒店等特色精品酒店集群、養生養心基地、川泰干細胞中心、健康醫療設施和生態智慧社區為一體的康養小鎮,“目前在建的3個地塊樓棟均已完成主體封頂,並已進行預售。”

為了破除“門票經濟”的難題,青城山鎮一直在積極進行“景區+公園+綠道+林盤”的全域旅游供給體系建設。目前,有可打造開發林盤資源393處,正在通過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綠道等基礎性工作,逐步建設全域旅游供給體系。王家院子、周粉世家等林盤已初具形態,欣禾社區楊家院子林盤正在進入實施階段。全鎮累計建成鄉村綠道43.3公裡,初步在區域內形成了旅游交通環線。

鄉鎮撤並后,青城山鎮呈現出山區壩區結合、河流渠系廣布、山水田林湖齊聚的特點,鎮域內古樹名木眾多,森林覆蓋率達70%,盆景、花卉、苗木、茶葉、中藥材等一批特色自然資源不勝枚舉,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萬苗茶園、萬畝筍用竹、千畝盆景園、千畝梅園、千畝海棠園、千畝獼猴桃、千畝荷塘等特色景觀。“問花村、海棠公園、盆景公園、特色林盤等正是豐富多元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一小部分。”相關項目負責人介紹道,“此類景點的連片發展,將逐步改變現有‘吃頓便飯、拍照就走、隻來一次’的走馬觀花式旅游,進而升級為賞景加體驗的沉浸式旅游模式。”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城山鎮正著力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風景名勝區總規修編,一旦規劃編制完成,在現有《聯建項目民宿聯盟旅游功能歸位專項規劃》的基礎上,鎮域內可提供游客住宿的酒店、民宿、農家樂將達1078家,多元游住體系日益完善、旅游接待能力不斷提升。在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保障上,完全能夠滿足晚宿的需求。並且,目前青城山鎮還在積極實施后山聯建騰退房屋民宿化功能歸位及低端農家樂產能民宿化改造工作,著力打造獨具魅力、有廣泛影響力的青城山民宿集群。

蒲嬌 首席記者 鐘文 記者 李穎 白洋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