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關”是軍事上重要的卡口、要隘的意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地勢十分險峻,易守難攻,說的就是“關”在古代軍事上位置的重要性。
會理地處涼山州正南端,歷史上是南方古絲路重鎮,扼川滇交通要沖,地勢險要。會理境內以“關”得名的地方,北有“甸沙關”,南有“鬆坪關”,古城北門外有“北關”“東關”和“西關”,南門外有“指關”,古城中心還有“城關”。
甸沙關,位於會理縣雲甸鎮甸沙關村,是會理的北大門。
甸沙關是南方古絲綢之路進入會理的第一站。從這裡開始,蜿蜒七八十公裡的絲路古道在會理境內穿行。1966年4月,郭沫若從西昌到會理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過甸沙關》:“晨自瀘山發,飛馳峽道中,忽見霸王鞭者,聳立一叢叢。車輛穿梭織錦,塵轂輕揚上樹……甸沙關上,漫飲清茶沐凱風。”
鬆坪關,是古代金沙江北岸的重要關隘,地處金沙江畔,位於會理南部老川滇路畔,為川滇分界的老關口,南方古絲綢之路由此穿村而過。古時的鬆坪關,既是內地通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商旅通道,也是當年馬幫商隊出入川滇的必經歇腳之所。出了會理的鬆坪關,就進入一江之隔的雲南。
“北關”“東關”和“西關”,合稱“三關”,位於會理古城北門外。三關與會理古城的北街、東街、西街、南街以及23條巷子一起,構成會理古城“四街三關二十三巷”的格局。
會理古城有北關、東關和西關,那為什麼沒有“南關”呢?原來,“南關”與“難關”“難官”“攔官”同音。古人取名要圖吉利。在會理這個物華天寶、地靈人杰的地方,當然不會取“南關”了。
馬世權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勤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