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追“星”人:我們相遇在光年之外

2021年01月04日07:35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我們相遇在光年之外

  羅中正在調試設備

  冬季是北半球最美觀星時節,有很多亮星出沒,如果地理位置合適,還能看到很多星座和星團。去年12月,“入坑”深空攝影一年多的羅中,帶著剛“入坑”的“菜鳥”劉釗,准備16日出發。

  對於星空攝影人來說,寒冷的冬天卻並不是一個友好的季節。“菜鳥”劉釗出發前,很多熱愛追星的朋友都給她打氣,同時也提醒她“做好心理准備”。還沉浸在追星前的亢奮狀態,她以為准備了一大堆暖寶寶就夠了……

  Day 1

  孤獨時也有繁星陪伴

  早上7點兩人從成都出發,經過6個小時的行駛,下午1點,終於到達了成都以南的目的地。

  這次的拍攝點是老羅的私藏。到達目的地后,趁著光照充足,他在院子的空地上開始組裝“捕星”裝備。深空攝影的裝備都是一些“重量級”的大塊頭,赤道儀、主相機、導星鏡、導星相機……林林總總加起來有80來斤。將一切調試合格,用時將近一個小時。“要提前落實目標升起和落下的時間,接著確定它們的方位。”老羅耐心地解釋:“深空攝影兩小時起步,一般6小時能出不錯的片子。”

  11點的夜晚,氣溫早就到了零下,因為新的鏡頭無法被帶動,判斷失誤的老羅隻能摸黑換鏡頭。漆黑的夜裡,機器都被凍上了一層薄霜,老羅用微微有些凍僵的手指有條不紊地調試著。星空攝影是一項深具挑戰性的愛好,要忍受孤獨,排除萬難,心性堅韌,目標專一,也隻有真的熱愛才能將夜晚的寒冷暖化,讓繁星的陪伴也熱鬧起來。

  Day 2

  盯著數據啊,免得白忙一晚

  拍星星還是一個晝夜顛倒的愛好,好在昨晚收獲頗豐。早上,劉釗摸到床時一度以為是濕的,老羅說其實並不濕,只是太冷了。在床上蜷縮成一團,劉釗感覺過了快半小時才從凍僵的感覺中緩過來。而老羅則仿佛習慣了一般,熬了一宿后,上午9點開始修圖。拍完后立即初處理,也能知道昨晚一夜功夫是否白費。

  頭一天拍攝了海豚星雲,第二天羅中把鏡頭對准了冬季獵戶座廣域深空星雲。背著單反相機的劉釗則去了村子的后山。她今晚會嘗試拍攝流星。星野拍攝,對於光污染空置的要求比老羅的深空和廣域攝影都要高,劉釗踏著寧靜的夜色,一個人在陌生的山頭踩點、試拍。適合拍攝星星的夜晚都是沒有月亮的,劉釗第一次深深地體驗到,原來漫天繁星也能憑借著自己的光,照亮人們腳下的路。

  劉釗架好機器進行拍照和錄制視頻,最后在拍攝延時攝影的空隙中,劉釗溜達回了小院。“這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去山裡拍東西,也是我第一次把設備放在野外獨自離開。”劉釗后來開玩笑道:“現在想想還挺后怕的,設備丟了或者我自己丟了怎麼辦?”

  “羅老師,你晚上等的時候在想什麼?”

  “這能想什麼,老老實實盯著數據啊,免得忙一晚,拍了個空白。”隻要在拍攝星空,老羅仿佛不會覺得冷,不會覺得累,總是興致滿滿地盯著電腦。

  Day 3

  今夜無人入眠

  第三天,羅中和劉釗准備找一個住宿條件好一些的地方,至少有張電熱毯,能稍微瞇一會。開車向南出發,開了百余公裡,一路上羅中都在研究尋找沿途適合的拍攝地點。

  拍星星有一條有趣的規律:住宿條件好的地方,相對來說拍攝條件差,要想拍攝條件好,光污染小,住宿條件必然好不了。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最終還是回到了第一次拍攝的地方。開車實在累了,老羅就拿出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來放,每當“今夜無人入眠”唱段響起,老羅就能打起精神。

  晚上羅中如願地拍到了氣泡星雲。

  完成了三天拍攝后,兩個追星人終於在第三晚好好地休息了幾小時。

  在回程的高速公路上,遇到一場暴雪,擋風玻璃上的雨刷根本就不管用。“你要習慣這些狀況。”羅中總結說,“追星就是要隨時想辦法克服困難。”(成都日報記者 何宏 龍丁靈 攝影 羅中 劉釗)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