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開館4年的成博新館有多牛?

2020年12月31日09:18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開館4年的成博新館有多牛?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核定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其中包括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建川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新開放的成都博物館,此番直接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坐落於天府廣場西側,佔地面積17畝,總建筑面積65000平方米的成都博物館,展示著成都45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自新館開放以來,成博海納百川,推出了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臨展40余個,涵蓋歷史文化、東西方藝術、自然科普、民風民俗等不同的領域。

新館建成開放4年多,迎來第1000萬位觀眾。在這座“博物館之城”,成都博物館以多元的主題、精彩的內容持續不斷地滋養著城市的文化脈絡。

城市文化會客廳

天府廣場人流如織,成都博物館周圍,四川大劇院、四川美術館等眾多文化機構林立,如今已發展為充滿活力的城市“文化會客廳”,對於觀眾而言,這裡就是了解成都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的窗口。

在廣場西側,成都博物館簡潔大氣的外觀就像拉開帷幕的舞台,將成都漫長而瑰麗的歷史娓娓道來。

今年4月,成都博物館收到了“第十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獲獎証書。這也是繼2017年斬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之后,成博新館獲得的又一重磅獎項。新館建設接連獲得兩項大獎,這是專業設計團隊對天府文化的致敬。

自2016年開館以來,成都博物館為觀眾揮毫描摹出一幅流光溢彩的瑰麗畫卷。2018年成都博物館的展覽“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在第十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評選中獲得“國際及中國港澳台合作入圍獎”﹔2019年,常設展“花重錦官城”一舉榮獲第十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在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陳同樂看來,成都博物館的臨展立意深刻,且飽含人文關懷。成博之所以能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又一個高水平的展覽,得益於一支年輕、優秀的人才隊伍,他們以專業的能力、飽滿的熱情、踏實認真的精神去工作,每個優質展覽的背后,都飽含著這批年輕人的心血和努力。

據一份來自成博的統計,目前館內人員在專業方向上以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歷史學、文物保護學、藝術學、設計學等專業技術人員佔主體,其中不少是擁有碩博學歷和海外留學經歷的專業人才。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過硬的硬件設施,成都博物館人用青春和芳華為博物館的發展添磚加瓦。

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2016年,一場“倥傯的鄉愁——張大千特展”讓50萬觀眾走進成博,此后的每場臨展,觀展人數更是節節上升。

“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帝國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好雨時節——改革開放見証四川四十年”、“文明的回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特展”、“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靈蛇傳奇”藝術展、“映世菩提”特展等高品質特展,讓“博物館裡打擁堂”成為一種熱門的文化現象,僅“絲路之魂 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就圈粉108萬,既滿足了觀眾的文化需求,也讓成都市民的看展熱情空前高漲。

除了靜態的展覽陳列,圍繞展覽的配套活動,讓展覽更加立體化,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2016年末的“絲路之魂”大展和2017年的“錦行天下”展覽開幕式上,集傳統文化和國際時尚為一體的服飾秀盛大華美,給現場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至今為大家津津樂道﹔2018年的“好雨時節”展覽,首次嘗試打造“一場眾籌的展覽”,而展覽期間的“快閃迪斯科”,用鮮活的形式喚起公眾的共同記憶﹔2020年“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期間,日式花道、茶道體驗活動,讓觀眾在博物館裡感受到異域文化的參與式樂趣。

成博的高人氣是如何煉成的?資深行業媒體人李晨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成博一直明確“城市博物館”的定位,“從選址、建筑、展覽、活動、宣傳各個方面都貫徹這個思想,打造出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博物館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川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周靜前不久正好帶領一個專業團隊在成都做了線上線下的博物館觀眾調查,對於成都市民來說,成都博物館是大家文化休閑生活的必選項,在大眾的心目中它早就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了,這次經過嚴格的專業評估,正式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行列,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社教活動吸引市民參與

今年9月11日,秋夜如水,然而成博內卻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數百名小朋友在此度過了開學以來最快樂的夜晚。當晚7時,籌備半年之久的成博“周末兒童博物館”綜合主題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成博將舉辦周末兒童博物館夜間大型綜合活動的消息一傳出,200個首場活動名額就被“秒殺”。成都市實驗小學尚雅校區校點負責人賀蓓說:“豐富的博物館課程拉近了孩子們和博物館的距離,也讓孩子們愛上了傳統文化、巴蜀文化。成博在少兒教育、博物館課程方面真是花了大心思,取得了矚目的成果。”

“周末兒童博物館”只是成博社教活動的一個縮影。成博面向不同群體,研發推出了涵蓋歷史文化、非遺文化、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科學等一系列專題教育活動,將展覽講解、專題講座、特色展演、互動實踐、趣味游戲等活動內容有機融合,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帶給觀眾全方位的參觀學習體驗。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共舉辦講座及社會教育活動1012場,年均337場,參與人數近8.2萬人次。

目前,成都博物館已被授予“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市科普基地,“國際木偶皮影研教展演基地”等各類稱號,成為傳播歷史文化、提供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

架起溝通世界的橋梁

“多元文化、多重視野”是博物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成都博物館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下,積極開展對外交流。

2017年,“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吸引了53萬觀眾,被法國媒體譽為“在中國參觀人數最多的法國展”﹔2020年,日本佐賀縣伊萬裡市長深浦弘信特別發來賀函,祝賀“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成功舉辦,高度贊揚成博為市民的“心靈之家”﹔同年,“歐洲繪畫五百年”特展配套講座“光影背后的故事——我眼中的荷蘭藝術”舉辦,荷蘭王國駐重慶總領事孔思哲先生到場,對成博為促成本次中荷文化交流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謝,並期待雙方在文化藝術領域有更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周靜說,成都博物館作為成都這座“博物館之都”的“排頭兵”,通過展覽為城市架設起溝通世界的橋梁,為市民開闊文化視野、提升藝術修養提供了不小的便利﹔同時成都博物館搭建的這個世界文化交流平台,也向海外合作單位和國家呈現了一個開放包容、高雅大氣的城市形象,已成為成都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

2020年10月6日,成都博物館迎來了第1000萬位觀眾,從此進入“千萬時代”。

受到成博文化影響力的感召,志願者劉恩恩已經在這裡服務了兩年。對他來說,成博是成都人值得驕傲的文化名片,來成博做志願者,讓他感到自己在為家鄉的文化建設作貢獻,也讓他體會到為歷史文化保護貢獻自己一份心力的自豪感。

成博的“死忠粉”、觀眾張璋從2016年的敦煌大展開始,幾乎每場大展都沒有錯過,而且多次打卡一個展覽,慢慢學習。像他這樣的觀眾,正在逐年增加。(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