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 團圓餐 倡節約

2020年12月22日08:51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冬至夜 團圓餐 倡節約

冬至日,不少市民選擇外面吃飯過節。

粵港澳三地青年吃到自己做的湯圓。

昨天是中國傳統佳節冬至,民間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冬至夜,廣州餐飲市場迎來用餐高峰,市民消費熱情高漲。記者走訪市場獲悉,許多粵菜餐廳的包間已提前被預訂完,有的甚至在一周前已訂滿了,個別餐廳甚至在晚市開啟兩輪用餐安排,以滿足食客的消費需求。記者發現,小盆菜、煲仔飯、羊腩煲等冬日暖菜成為冬至日餐桌聚餐的高點擊率單品。有的餐廳還別出心裁為食客准備冬至“彩蛋”。

穿西裝 打領帶

一家其樂融融吃團圓餐

昨日傍晚飯點時間,記者推開位於濱江西路“惠食佳”的大門,立刻感受到扑面而來的融融暖意。記者到達時是下午5:30,等位區已有多組客人在等候。前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下午4:00開始就有客人開始排號,截至5:40,前面還有三四十組客人在等候就餐。據觀察,已在就餐的客人多以4-5人的家庭為單位。

“冬至大過年,我們今天安排了滿滿的節目。早上去跳舞,中午跟親戚好友聚餐,晚上和子女兒孫吃飯。生活得多姿多彩啊。”市民陳伯說。冬至這日,他特別穿上西裝,戴上領帶,精神抖擻地與愛人、親友相聚在飯館中。啫啫黃鱔煲、粥水魚片、年年有余等菜式是他們愛吃的菜肴。市民周女士與一家人共享團圓餐。她告訴記者,“冬至大過年,冬至吃的就是一個團圓,再忙都得來。”

在另一家餐廳啫啫煲專門店“啫八”內,同樣座無虛席。啫啫煲的香味與大廚們隔著玻璃翻炒的姿勢構成了一派“炙熱”景象,一位正在用餐的李先生告訴記者,“這種鑊氣十足的食物,在冬至吃最應景了。”

暖冬菜肴最多人點

餐廳定制應景菜式

“燒乳鴿平日一天賣100多隻,今天預計要賣到230隻左右。”惠食佳餐廳經理甘顯美告訴記者,今年冬至夜餐廳的30多間包間早在一周前就被訂光了,今年依舊需要開啟兩輪飯市以應對旺盛的用餐需求,“熱情絲毫不減”。據介紹,招牌黃鱔啫煲、燒乳鴿、燉湯等熱菜的點擊率穩居前茅,羊腩煲和煲仔飯這類暖冬菜品備受食客歡迎。

“我們在微信點餐菜單上設置了一個‘冬至彩蛋’。”另一家粵菜餐廳“那未大叔是大廚”負責人李威業告訴記者,食客在門店內可以掃碼點餐,進入線上菜單頁面后會發現他們特別設計的“冬至大餐”,這就是他口中所說的“彩蛋”——小盆菜,盆菜裡囊括鮑魚、海參、大蝦和花膠等。他說,每逢佳節廚師會特別設計應景新菜,希望給老顧客帶來更多的新意與用餐新體驗。“這個‘彩蛋’隻有冬至日才有,過了這天就下架了。”

記者留意到,部分餐廳甚至專門定制了冬至團圓套餐。煲仔飯、羊肉、蘿卜和湯圓這類應節應景食品是“登榜”頻率最高的菜品。

部分菜式設“半份菜”

點餐適量不浪費

記者走訪時見到,盡管是冬至大餐,但餐桌剩菜情況並不明顯。據甘顯美介紹,餐廳有部分菜式特別設置了“半份菜”規格,包括煲仔飯系列。如果是小家庭用餐,服務員通常會做出分量提示。包間預訂時,更會請食客提前寫好菜,方便廚房備料,做好當日食材使用的宏觀把握,減少食材浪費。另外,其餐廳打包盒免費提供。

李威業說,他們發現女士們的飯量普遍比男士要小,因此專門推出了半碗飯,同樣是為了支持節約糧食作出的行動。

廣州日報花城老友記

冬至開展社區公益行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蘇贊)“冬大過年”。昨日,廣州日報·花城老友記與多方攜手掀起一場公益活動,邀請才藝志願者通過送福、送物資、齊表演等方式,將溫暖傳遞給每一位困境長者。接下來,花城老友記還將聯合社會多方,發起一場覆蓋全城的新春團拜活動。

聯動愛心企業送關愛

昨日,廣州日報·花城老友記與黃花崗街黨工委、街道辦事處、廣州市志願者協會、廣州市中大社工服務中心黃花崗街社工服務站、廣州日行一善家政服務、廣州養老服務產業協會、廣州長青康養產業研究院、廣州康百福、好大夫口腔醫院共同主辦了“黃花公益行,冬至一家親”社區助老志願活動,邀請超過150位居民參與。

活動現場,廣州養老服務產業協會給15位社區困境長者捐贈了一批包括助行器、坐便椅、沐浴椅、拐杖等輔具。捐贈方代表表示,希望之后可以用更多的公益平台去幫助失能和半失能長者,同時加入關注社區困境長者隊伍中,為他們提供更多關愛與支持。

志願者輪番上演溫馨節目

除了捐贈環節,來自黃花崗的長者志願者隊伍分別為社區獻上了開場舞——《中國脊梁》和《手指操》。由花城老友記讀者王曉清帶領的太極拳志願者隊帶來的《太極功夫扇》表演奪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據了解,花城老友記是廣州日報為廣大退休街坊打造的養老服務垂直頻道。以公眾號花城老友記以及廣州日報平台為載體,致力於鏈接多方資源推動養老服務發展,並與廣州市民政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推出線上老人大學、長者才藝分享,養老機構地圖、社區公益行等活動。昨日的活動接近尾聲,廣東省美協藝術中心畫家、國家二級美術師胡錦雄老師揮洒墨寶,用蒼勁有力的筆觸,在現場書寫了一個“福”字,給觀眾獻上祝福。不少花城老友記挖掘的書法才藝長者志願者更是親自揮毫,書寫了200多個福字,送給路過街坊和困境長者。

撬動志願服務熱情

5月30日,廣州日報·花城老友記在全市范圍內尋找到近千名才藝長者。此次參與黃花崗公益行的志願者們,正是來自才藝長者之中。據悉,為進一步挖掘老年人才資源,培育“互助養老”氛圍,廣州日報·花城老友記借此機會成立廣州日報長者志願服務隊,以媒體為平台,動員更多才藝長者投身社區,利用自身才藝參與助老服務。

接下來,廣州日報計劃與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以及廣州市志願者協會強強聯手,探索“媒體+志願服務+社工”新模式,借助媒體影響力,推動社會工作、志願服務、慈善事業等高質量發展,撬動更多社會資源關注社區、長者。元旦后,與廣州市志願者協會攜手,邀請全城初老志願者連續一月在社區送溫暖。

三地青年齊做湯圓

冬至感受廣府文化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姝泓 通訊員穗團宣)近日,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聯合廣東省博物館、陳家祠(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等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基地,組織約30名廣州市“百企千人” “優職英才”實習生開展“同心筑夢”穗港澳青年交流主題活動——“廣府傳承,冬至回‘家’”廣州市“百企千人”港澳大學生實習計劃冬至團圓派對。

穗港澳青年來到廣東省博物館,參觀“三城記”主題展覽。而后走進陳家祠(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欣賞“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的嶺南建筑之美,感受廣府文化的魅力。香港青年代表楊同學說:“有機會與來自不同地方的青年朋友一起參觀嶺南傳統建筑,了解大灣區發展的新舊歷程,學習同根同源的廣府文化,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廣州,熱愛廣州。”

隨后,同學們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參加冬至團圓派對。在准備材料過程中,民俗專家饒原生老師向港澳青年講述廣州挂冬、圍爐等冬至傳統習俗,分享“冬大過年”“肥冬瘦年”等風趣的廣東冬至諺語。

中國大酒店蘇老師介紹制作湯圓的原材料后,示范了傳統湯圓的制作工序,同時向粵港澳青年講解傳統湯圓的特點,同學們躍躍欲試參與傳統湯圓的制作。

在老師指導下,同學們很快完成揉面、包湯圓等制作過程,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大功告成。同學們捧著自己制作的湯圓合影留念。“冬至與三地青年朋友一起來到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制作節日食品,讓我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澳門的趙同學說。

關於冬至

你可能不知道的常識

據新華社電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不過有部分人對冬至還是有些許的誤解,關於冬至的常識你get了嗎?

冬至只是最冷季節的開端?

聽到“冬至”二字,很多童鞋就有觸冰的感覺。其實作為數九的第一天,冬至其實並不是最冷的時候。

冬至這天,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但是隨著每天散失的熱量越來越大,而太陽提供的熱度越來越少,地面標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后,天氣就會漸漸變暖,春天也就緊隨而至了。

冬至是新年開始,而不是舊年結束?

很多人認為,冬至之后是春節,這一年終於要過完了。其實在中國歷史中,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的概念一直沒有變過。

《漢書》有雲:“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古人們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是時候磨亮鋤頭下地干活了。於是,冬至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最早被制定的節氣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在古代,冬至會放假

在古代,年節、寒食和冬至並稱“三大節”,冬至被視作“亞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一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值得慶賀。

相傳,在漢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據《太平御覽》記載:“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

冬至會“預言”

在古代,民間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往后的天氣。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后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陳馨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庄小龍、曾繁瑩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