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以地鐵之名,邁向成都“人城產”新篇章

2020年12月21日16:50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12月18日上午10點,成都地鐵五線齊發,一次性新增200多公裡,運營線路總數達到13條,總裡程飆升至558公裡——成都正式躋身地鐵“500公裡俱樂部”,躍升至全國軌道交通“第四城”。

這一天,人們坐著地鐵從新都到新津,從郫都到龍泉,又從高新區翻越龍泉山,直抵東部新區。大家爭相乘坐新的地鐵線,感受沿線的繁華與喧囂,品味一路的美景與美食。

地鐵,改變了城市格局,刷新了都市生活,更重構了城市地理經濟。

一座城市的速度,一座城市的格局。

2010年,成都地鐵1號線開通,北起升仙湖站,經成都站,穿過天府廣場、騾馬市等市中心商圈,至成都南站,止於世紀城站。

這是地鐵改變成都格局的起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龍泉、新津、郫都、新都等區域,正逐漸被地鐵覆蓋。所到之處,人群聚集,熱鬧繁華。

去年8月21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關於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的批復》,原則同意建設成都市地鐵8條新線路,總投資達1318.32億元,建成后總裡程達692公裡。

這個規劃,既從大處著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又從小處著手成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空間發展戰略。目前來看,作為支持城市“東進”的抓手,成都地鐵承擔著深化完善東進區域軌道交通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及能力建設﹔加快天府國際機場和雙流國際機場互聯互通交通體系建設,實現“雙機場”一體化運行﹔加快推動行政區域和主體功能區軌道交通全覆蓋,著力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任。

擴大城市半徑和去城市中心化,是城市發展的一體兩面。由地鐵規劃引導城區人口的遷徙,將為新城區帶來活力,緩解老城區壓力﹔由地鐵前進方向帶來市區概念的延展,用地鐵的速度促進城市加快發展,將進一步改變成都未來發展格局。

地鐵延伸到哪裡,熱土就在哪裡。

伴隨著成都地鐵為市民所熟悉的名詞,還有TOD。TOD項目通過植入產業、培養生態,將提高綜合效益﹔通過公共服務補短板,方便群眾生活﹔建成后形成商業中心、交通樞紐,集聚人流將釋放巨大消費潛力。

作為TOD項目的范本,東京澀谷、六本木等,已成為世界性、地區性經濟、文化與藝術的新地標。成都的TOD項目,既要在東京的示范效應中吸取經驗,又要結合自身特點發展特色。

以成都首批TOD綜合開發示范站點成都新津站為例,這裡背靠牧馬山、毗鄰楊柳河,復合地鐵高鐵、接駁國道高速,是九環線、大香格裡拉等多條國際旅游線路的交匯點。根據規劃,項目強化科創賦能和公園社區打造,將依托BIM+5G+阿裡雲,構建城市數字底座,打造成為集5G場景展示、科創空間、未來社區為一體的公園城市社區示范單元。

管中窺豹,成都TOD項目具有其城市獨特性,不僅因地制宜探索TOD綜合開發實施策略,串聯起成都14個產業生態圈、66個產業功能區,還和公園城市發展理念契合。每一個TOD項目,都將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特征、商業屬性、產業特質,推動成都城市不斷發展,城市形態不斷更新。

TOD模式打破將軌道交通簡單視為公益性事業、服務性交通方式的傳統思維,以軌道交通有序發展,改變城市商業格局和市民出行方式,更新成都城市開發理念,重構城市運營方式,為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的發展賦予全新價值實現路徑。

美好生活,總和地鐵緊密相連。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奮斗的目標。地鐵建設這一重大民生項目,必然是成都人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維度。

今年1月,成都地鐵2019年“綠色出行報告”出爐:年累計客運量約14億乘次,日均客運量383.41萬乘次,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超過50%。每到節假日,成都延長地鐵運行時間,都收獲了一大波好感。這種好感,不僅源於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成都對市民需求的不斷滿足,也源於人們綠色生活理念的構建與不斷強化。

地鐵還延長了人們的生活時間。成都是一座休閑娛樂的城市,人們順著地鐵沿線,在環球中心的ELLE風尚大典、太古裡的新潮大氣、錦城湖的激情開跑、武侯祠的古色古香中,穿越古今,流連晝夜。

乘地鐵,是一種重要的出行方式﹔逛公園,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趕地鐵逛公園,無論錦城湖還是龍泉山,無論興隆湖還是鳳凰山,綠色出行疊加生態公園,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觸手可得。

順著“人城產”營城邏輯的指導,蓄勢待發的成都地鐵TOD項目,還將不斷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附近的居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地鐵線上,生活與工作融為一體,宜居宜業成為現實。

城市格局、經濟發展的落腳點,始終是市民的美好生活。成都地鐵的快速發展,正在疊加成都人的安逸和巴適。

這個冬天,搭上開往春天的地鐵,繼續奔跑。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