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5年如何讓成都人更幸福?

2020年12月16日07:56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下一個5年如何讓成都人更幸福?

12月14日,成都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聽取對成都“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意見建議。會上,成都首次提出,將在“十四五”期間聚焦10個領域加快實施一批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

這“十大工程”包括: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持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全面完成城鄉老舊社區更新改造、建設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建設青年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建設生態惠民示范城市、建設智能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十三五”期間的戰略規劃和決策部署相比,以“十大工程”為代表的“十四五”規劃編制突出了民生的維度,更加強調從企業市民的真切感受和現實體驗來制定政策,即成都提出的“從宏觀著眼、從微觀著力”。

下一個5年,如何讓成都人更幸福?毫無疑問,這“十大工程”的加快實施至關重要。

提高收入、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

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願意來成都發展

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是關系市民“錢包”的小事,也是維持城市競爭力的大事。在首度提出的“十大工程”中,提高收入水平也位居首位,說明了其重要性。

“十三五”時期,成都曾提出縮小收入差距,這意味著更多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資保障等制度,來“分好蛋糕”。2019年,成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8元,比上年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7元,增長10.0%。對比東部沿海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尚有差距。

“十四五”規劃編制的一個新的導向,是“做大蛋糕”,明確提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要在“十四五”期間有大的躍升、提高,讓市民對發展成果有感受,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願意來成都發展。

某種程度上,這是“十三五”時期政策的延續和深化。居民收入水平,反映的是城市的城鎮化水平和產業結構,隻有產業結構向產業鏈的高端和價值鏈的前沿延伸,城市居民的基本收入水平才會提高。“十三五”時期,成都拉開“一山連兩翼”的發展空間布局,並通過產業功能區的建設變革經濟發展模式,向集中集約轉變。今年11月召開的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成都要實現規模和業態突破,打造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城市和供應鏈樞紐城市。顯然,到“十四五”時期,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在於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

到“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成都已連續12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宜居”是成都的一張亮眼的名片。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之中,成都的生活成本保持著強大競爭力。“十四五”時期,持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仍然是成都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成都在會上提出,保持合理的房價、穩定的物價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而是成都長期的戰略部署。

住房、交通、求學、就醫……

讓老百姓對發展成果有感受

生活在城市中,人們最直觀的幸福感,往往源於生活中享受的配套與服務。希望就近就有學校和醫院,希望衣食住行都方便不操心。

“十大工程”中,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全面完成城鄉老舊社區更新改造、建設生態惠民示范城市,都是讓市民感受最深、也最關心的。

據統計,“十三五”時期,成都的基本公共服務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65%以上的高位,其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支出達到了“十二五”時期的1.5倍以上。

財政花的錢,直觀地反映在市民的生活點滴變化上。2017年以來,成都全市新增學位43.5萬個,為2007年到2017年全市基礎教育學位增加總量的十年之和﹔2017年以來成都體育場館建設投資總額超過180億元,超過過去67年總投入的5倍﹔2018年,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大關﹔2015年至今,全市共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491個,惠及居民約39萬戶,涉及建筑面積3000余萬平方米﹔2020年空氣質量優良率較2015年提高20個百分點,首次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建成天府綠道4332公裡。

在成都看來,高位增長的公共服務仍然存在質量和數量的問題。一方面,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缺乏﹔另一方面,成都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戶籍人口為1500萬,存在公共服務產品的設計缺口。因此,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將是“十四五”聚焦的重點。

2019年成都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500萬,對於大多數成都人而言,通勤仍然是巨大的時間成本。過去五年,成都是全國地鐵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以此來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2020年成都地鐵運營裡程將達到518公裡,是2015年的6倍,躍居全國第四位。繼續“治堵”,依然是破題城市生活品質建設的著力點。

一座包容的城市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當一個城市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找人的時候,這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就是好的。”座談會上,成都將上海和深圳的營商環境作為對表的標杆,提出建設穩定、公平、可及的營商環境標杆城市。

2017年,成都在全國率先設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著力解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對接難等問題,聚焦企業生產經營中“哪裡有機會,怎麼抓機會”的堵點痛點問題,創新推出“城市機會清單”,讓市場主體獲得平等參與城市建設的市場機會。今年3月,成都再次推出營商環境3.0版政策體系,大力建設“蓉易辦”營商環境品牌。

長時間來,成都五方雜處、移民集聚,形成了包容的城市文化。“十大工程”也充分體現了這份面向所有群體的包容。年輕人、老年人、健康人、殘疾人,每個人都能在成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都能在城市的友好環境中找到一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工程”中專門突出了青年,專門提出了建設青年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2017年成都人才新政發布以來,已有超過30萬本科生落戶成都,“十四五”時期,成都把青年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並且把高技能人才和高知識人才放在了同等的重要位置。落腳點則放在了青年的創業和就業,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此外,“十大工程”還包括建設智能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數字化是時代的重要標志,智能化則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識。面向“十四五”,是否智能、安全、具有韌性,也是一座城市是否宜居、老百姓有沒有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全齡友好型城市建設則關照到了老年人和殘疾人。這不僅是包容城市的重要方面,更是一個現代文明城市的重要體現。

未來5年,一個更幸福、更美好的成都,值得期待!(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