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9年 246種四川陸生野生動物完成“入戶調查”

2020年12月16日07:48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歷時9年 246種四川陸生野生動物完成“入戶調查”

  近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從承擔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調查四川巴顏喀拉山南麓山地等6個地理單元的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四川已於近期完成了2011年開始的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普查“入戶調查”。

  “我們業內稱之為外業調查,就是需要在野外完成的部分。”參與調查的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洋介紹說,接下來,調查人員會對野外收集到的調查數據以及影像資料等進行整理,進而形成書面報告。

  不像人類有固定的居所,調查人員可以上門登記,大部分陸生野生動物見到人跑得飛快,調查人員如何完成“入戶調查”?整個調查時間為何持續近十年之久?了解陸生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又有何意義?

  四川分為23個地理單元

  四川盆地是最早完成的單元之一

  從全國野生動物調查地理單元區劃圖上可以看到,整個四川被分為了23個地理單元,包括鬆潘高原、巴顏喀拉山南麓山地、雅礱江源頭山地、雀兒山-沙魯裡山地、岷江切割山地等地理單元,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四川盆地地理單元,涵蓋了成都、德陽、綿陽、南充、內江、自貢等市。四川東有盆地、丘陵,向西則是山地、高原。在上述基礎上又細分為森林、灌叢、草原、草甸、濕地等不同區域。而地理單元劃分主要是依據地形地貌特征,動物聚居情況等綜合因素。“像左上角的雅礱江源頭山地地理單元,就是川內藏野驢、盤羊、白唇鹿的主要分布區域,其他區域少見或不分布。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野豬,幾乎全省都有。”

  “自然資源越豐富,調查持續時間就會越長。”劉洋解釋說,全國各個地區基本都是在同一時間開始,平原地形、城市居多的地區可能兩三年就能完成調查。而像四川這種自然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復雜的,需要調查的范圍廣、難度大,時間就會多得多。四川各個地理單元中,面積最大的四川盆地其實是最早完成的單元之一,因為大部分是城市,交通便利,動物種類相對較少。

  調查前必做功課

  先明確目標物種246個

  “獸類50個,鳥類162個,兩棲類18個,爬行類16個。”劉洋介紹,在進入野外調查前,四川省在國家要求的“常規調查物種”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物種,確定了246個目標物種。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金錢豹、雪豹等,同時也有大家不熟悉但具有代表性的,像三寶鳥、石貂、四川溫泉蛇、普雄原鯢等。四川的陸生野生動物遠不止246種,但由於資金、人員和時間等因素,調查不可能覆蓋全部。根據過往的經驗,調查獲取具有代表性物種的分布及數量,可以大致了解其他相關動物的生存情況。

  尋“戶主”難

  上山下河、裝相機、放無人機……

  246個調查目標中,有的在天上飛,有的在地下爬。“‘入戶’容易,‘戶主’難尋。”劉洋表示,像常規調查物種中如藏野驢這樣的大型獸類,一般會採用樣線法,即沿著事先劃定好的路線去尋找﹔對於鳥類,會採用樣線法或樣點法。採用樣點法時,調查人員會在固定區域“守株待兔”,進行觀察,開展調查。大家熟知的大熊貓、金錢豹等大型獸類,嗅覺非常靈敏,如果調查人員在上風口,他們在下風口,野生動物幾公裡外都能嗅到人的氣味,一嗅到氣味就跑了。

  除了仰望天空,調查人員也會觀察潮濕區域,如石頭下和溪水中。“兩棲類像山溪鯢,一種像娃娃魚的物種,需要在水流緩處搬開石頭找,爬行類也類似,要在石縫或倒木下搜尋。”劉洋表示,除了上述方法,這次調查還安裝了紅外相機﹔同時在高山草甸、灌叢、裸岩等人員很難到達的部分調查區域,使用了固定翼無人機。這次獸類調查基本都是針對大、中型獸類,平時對小型獸類,以比拇指還小、隻有三四克重的俗稱“山耗子”的鼩鼱為例,調查人員則會採用陷阱法,“鼩鼱的視力不好,我們會在其可能出沒的區域放籠子或者挖坑埋桶進行採集調查。”除了尋找“住戶本人”,調查人員也會通過詢問居住在附近的村民,獲得野生動物的相關信息。

  “方法聽起來不難,難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准確辨認出目標對象。“劉洋解釋說,以鳥類數量調查為例,應在大多數種類的種群數量相對穩定的時期內進行調查,主要分繁殖期和越冬期兩個時段。一般繁殖期為每年的4月至7月, 越冬期為12月至翌年2月。各地會有所不同,需要根據當地的物候特點予以確定。具體到某一天,調查應在晴朗、風力不大(三級以下風力)的天氣條件下,選取清晨或傍晚鳥類活動高峰期進行。“調查人員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某一個類群,而這次調查范圍廣,出發前大家都會找到相關資料補課。”

  野外調查工作者的

  艱辛與驚喜

  他們的喜

  快二十年了就目睹一次荒漠貓

  大熊貓沒咋見,糞便很常見

  大自然中總是藏著很多驚喜,偶然出現的一些特別的“住戶”也會讓劉洋這樣的“老師傅”如新手般興奮。“在甘孜州石渠縣見到了荒漠貓,快二十年了就這麼一次。”劉洋表示,雖然荒漠貓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在業內其關注度不比大熊貓等國家一級動物低,因為它們比大熊貓還少見。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大家關注的大熊貓、金錢豹等旗艦物種,他在野外一次也沒有親眼見到,冒著熱氣的大熊貓糞便倒是見了好幾次,不時也能看到雪豹的腳印。除了驚喜,也有驚嚇。劉洋回憶最驚險的一次是在大渡河切割山地地理單元馬爾康市腳木足鄉麻風村附近,他和隊員正在下一個大於四十五度的陡坡,坡下不到一百米的河灘出現了兩隻黑熊,站起來可能跟人差不多。“根本跑不了,下腳的地方都難找,隻能慢慢挪,還好熊自己走了。如果熊冬眠剛醒或者帶崽,根本不敢想”。

  他們的難

  習慣了與大自然無聲交流

  走沒人走過的路已是日常

  “地圖上看和實地調查完全是兩回事。”今年51歲、參加野外調查20余年的劉洋回憶說,現在隨著交通條件越來越好,基本隨時都可以進山調查。大約四五年前隻有每年5月初到10月下旬這段時間才能進行調查,其他時間受天氣以及自然災害等影響,出於安全考慮沒有安排調查。每次野外調查的時間,從一周到十多二十天不等,調查人員會借住在林區邊緣的野保站或是當地林草部門在該處的臨時管護站點。有時候進山路線較長,就需要在野外露營。在野外,一般早上七八點出發,晚上九十點睡覺。穿行在原始森林中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浪漫,尤其是身上還背著十余斤的干糧和設備。很多時候一天下來,到了晚上,大家簡單整理下數據,就睡覺了。日復一日,調查人員習慣了與大自然無聲交流,“語言在野外顯得有些多余。”

  2018年10月至今年9月,劉洋和同事在巴顏喀拉山南麓山地地理單元中布設紅外相機92部,收回了85部。該單元紅外相機大約拍攝了六萬三千余份視頻資料。劉洋保存資料用的硬盤已經從2T換成了4T。劉洋表示,外業調查結束,接下來就是盡快整理數據完成成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等較多需要提交的內容。這次的調查結果將是野生動物保護等級調整以及實施有效保護管理的重要依據。 了解是保護的基礎,甚至比保護還難,走沒人走過的路對於他們已是日常。(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