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個不缺美食的地方,但你有沒有發現,好多曾經熟悉的路邊小吃已經越來越少看到。
老式爆米花/炸炒米
炸炒米/爆米花本來是過年時候才做的,后來逐漸演變為了常見的街頭小吃。小時候在路邊看到炸炒米/炸爆米花,總會停下來湊個熱鬧。
葫蘆狀的爆米花機渾身黑漆漆的,形狀像一個炮彈,每當有客人光顧,賣炒米的師傅就會麻利地放進原材料、加糖、加炭、關上蓋子。幾分鐘后,爆米花機發出讓小孩子期待又害怕的“砰”的一聲,一陣白煙散開,炒米/爆米花就做好了。
這是實打實沒有添加劑的綠色食品,原料僅僅用到了糯米或者玉米,最多再加上一點白糖,口感蓬鬆,沒有如今流行的巧克力味、焦糖味、奶油味等各種花樣,隻有原汁原味的米香,很溫暖,也很幸福。
麻湯/叮叮糖
說起“麥芽糖”,重慶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說到“麻湯”,肯定大多數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呀!在小編的記憶裡,伴隨著麻湯出現的,總有“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和“賣麻湯咯!”的吆喝聲。
固態的麥芽糖是一個很大的白色糖塊,要是一口咬下去非得把牙崩了不可,所以才需要小錘子敲成小塊。因為黏口,所以吃麻湯時需要細嚼慢咽才行,一小包零散的麻湯就能吃一個下午,是很多孩童最喜歡的零食之一。
攪攪糖
攪攪糖是麻湯的兄弟姐妹之一,也是用麥芽糖做的,它由焦黃色的糖漿以及兩根小木棍組成。
將木棍在糖漿中厚厚裹上一層,然后兩支木棍不停攪動直到糖漿變硬,顏色由黃變白,就算是做成了。步驟簡單,但是儀式感滿滿。
雖然攪攪糖和麻糖的原料相同,但味道卻是截然不同的。相比作為零食的麻湯來說,攪攪糖更像是一種小玩具,吃一吃玩一玩,滿滿回憶!
糖畫
光看外觀、色澤就知道糖畫和攪攪糖是親戚,對,其實糖畫也是麥芽糖家族的,隻不過相比攪攪糖這樣粗獷的做法,糖畫更加精致、更具藝術感。
以糖為“顏料”,放在爐子上溫火熬制,直到可以牽絲時,以一勺一鏟為筆,在案板上作畫,寥寥幾筆就能出現栩栩如生的圖案。不僅有普通的飛禽走獸,甚至還有龍和鳳,精致的動態形狀讓人拍案叫絕。
大米棒/泡果/康樂果/米花果
康樂果是用玉米渣做成的,原料放進機器裡,前端的出口就慢慢伸出來一條非常長的康樂果,由師傅拿著一把剪刀剪成一小段一小段裝進袋子裡。
康樂果口感香脆、蓬鬆,帶著玉米清香,而且非常便宜,幾塊錢就能買一大袋。吃進嘴裡后有種化不開的粘稠感,淡淡的甜味蔓延到整個口腔。
除了直接吃以外,還可以把康樂果泡進水裡,加一點白糖,康樂果會迅速膨脹,填滿整個碗,這樣一頓“精致”的下午茶就做成了。
棉花糖
一大把白砂糖洒進機器裡,手上拿著木棍纏上一圈又一圈的糖絲,慢慢形成一個厚厚的白色繭狀物,不過片刻,一個熱乎乎的蓬鬆棉花糖就做好了。
一口咬下去,還沒等棉花糖頂部出現缺口,糖已經迅速融化在舌尖,就像一場絢麗的夢境。
除了普通的橢圓形以外,棉花糖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顏值超高,口感也絕佳,難怪能俘獲無數小朋友的芳心。
沙冰/炒冰
當年的沙冰很像近幾年流行起來的炒酸奶,但它並沒有果醬、椰果、水果等許多小料可以添加。
看到老板用鏟子在鐵板上左滑拉來右滑拉去,水就變成了綿密的沙冰。一碗簡簡單單的沙冰,能驅走一身燥熱,嘴裡滿滿的甜蜜,就是那些年夏天最大的快樂。
這些不僅是食物,還是屬於幾代人的回憶,你和這些童年美食之間有過怎樣的故事呢?
(華龍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