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交時代的必修課
天南地北都可以濃縮在指間之距的今天,在“豆腐塊”大的微信對話框裡,文字所表達的信息卻是“有限”的。因為在單純的網絡文字聊天場景中,線下面對面交流時的表情和動作是被閹割的,一些氣氛之下的微妙情緒也無法用直白的方式表達。設想一下,冷場的時候,強行使用文字回復可能隻會讓當時的場面“雪上加霜”。
此情此景,文字表達的空白隻能用視覺表達來填充,表情和表情包能夠體現交流者的“內心戲”和“潛台詞”,真正做到一切盡在不言中。聊天內容的立體化,也在順應著“效率”這條互聯網的生存法則。
不過,如果你還停留在純粹的“看圖說話”階段,那麼很大可能會被當成21世紀的“山頂洞人”。表情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在於言有盡而意無窮,更在於“過山車式”的含義解讀。比對話時沒有表情更可怕的,是雙方對同一個表情相去甚遠的解讀。在線社交話語體系的構建,正在要求溝通的雙方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但這往往也是橫亙在老中青三代之間的“馬裡亞納海溝”。無論什麼年齡和職業,精准地使用和理解表情,已經成為新社交時代的必修課。
比閱讀理解還難懂
騰訊微信團隊當初可能也沒想到,比蒙娜麗莎的微笑還要復雜的是微信表情中的笑臉們。作為位於第一行第一個的黃臉表情,“微笑”顯然曾被寄予厚望,然而近幾年它不負眾望地走紅卻是因為完全不同的含義。
仔細打量一下,眼睛瞪得像銅鈴,過多的眼白憑空生出幾分“殺氣”,嘴角莫名其妙的上揚弧度讓本就僵硬的笑容更加虛偽,當然,這是大多數“90后”對“微笑”的解讀。因為你會發現,“不忘初心,微笑前行”的長輩就在自己身邊,在他們的對話框裡,“微笑”還是那個端庄得體,友好待人的愛用表情。
單憑一己之力的“微笑”,已然榮升為年輕人最害怕收到的表情。因為當自己使用的時候,可能已經是氣到“地崩山摧壯士死”的程度了,這一抹笑就是最后的面具,背后的怒氣留待對方考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再見”這個表情,在一模一樣的“微笑”基礎上加了一隻靜態的“揮手”, 殺傷力直接翻倍。
前段時間,一張某市高中骨干教師的培訓圖片在網絡上傳播開來,ppt上“明令禁止”使用“微笑”和“再見”,老師發送這兩個表情原本隻想表達“鼓勵”和“下次再聊”,但學生自己卻腦補出一台“殺伐”大戲,完全變了味兒。在如此不遺余力地“掃盲”之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學會和這兩個表情達成和解。
如果說前兩個表情是赤裸裸的“笑裡藏刀”,那麼“笑容三連”則是個頂個的“陰陽怪氣”。我們確實要接受“微笑”大勢已去的現狀,因為無論是暗戳的嘲諷能力還是可以解讀的層次,“呲牙”顯然都略勝一籌。
這個眉眼彎彎,呲著一口大白牙傻樂的表情,起初只是作為“微笑臉”的替身被頻繁使用,網民一度迎來“全員呲牙”的鼎盛時代。沒想到憨態可掬僅僅只是“呲牙”的冰山一角,它適用的語境可比前輩“微笑臉”要豐富得多。
年輕人也要面對生活裡的一地雞毛,自嘲便成為自我排解的利器,擠出笑容是因為無論如何總要維持些體面。這些跟在負能量文字之后的“呲牙”,多了幾分心酸,甚至讓人生出幾分憐愛。
但“呲牙”作為進階選手,其精妙之處就在於對人而非對己。“你說的都對”和“你說啥就是啥”后邊加上“呲牙”這種組合,很難不讓人懷疑這一排齊牙實際上在暗暗咬牙切齒。不同於“微笑”直白的冷漠,“呲牙”善於用最燦爛的笑容表達最神秘莫測的含義,如此“生動鮮活”又意味深長,讓人脊背發涼。
一旦接受這種設定,那麼所有的笑臉好像都逃不過嘲諷、刻薄和陰陽怪氣三大定律。捂嘴“偷笑”仿佛自帶“你不行”的語音﹔瞇瞇眼的“愉快”就更加變化多端了,除了在極力克制自己那熊熊燃燒的“三味真火”之外,也適用於現代阿Q的“精神勝利法”。帶著相反情緒的濾鏡,用最積極的笑臉說著最復雜的話。在這場博弈中,誰可以不動聲色,若無其事,保持微笑,就能佔領勝利的高地,這就是年輕人的生存哲學。
乘風破浪,包羅萬象
11月18日,微信官方再次上架了六個充滿“靈性”的新表情,一時之間熱議不斷,甚至被網友們戲稱這六個表情可以完美詮釋新時代“打工人”的一天。其中使用率極高的莫過於“苦澀”和“裂開”,這兩個生動傳神的表情充分表現了當今年輕人在互聯網“沖浪”的常態人設,即為了生活負重前行、心力交瘁的模樣,同時也是“喪文化”的又一次“文藝復興”。
不過,網友們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從未讓人失望,他們不會滿足於使用表情本身,而是熱衷於將其進行各種加工。從表情到表情包的華麗轉身,自定義的表情包成為了更加包羅萬象的存在。
作為經常被P到各種表情包裡的經典素材,微信表情的笑臉們在表情包的加持下,被挖掘出更加萬能的潛力,圖文結合也賦予這個“明星團隊”以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8G”沖浪達人的話,不難發現,現在最當紅的表情包之一就是將原始的微信表情進行扭曲和變形,或是在表情之間做一些簡單的加減乘除等。就像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卻頗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表情還是那個表情,傳達的情緒卻變得更加光怪陸離起來。
與此同時,代際數字鴻溝也在表情包的飛速更新換代中,變得越來越離散。表情和表情包從一個需要結合語境理解和約定俗成意義的普通符號,成為了如今能夠承載千言萬語的流行文化。
在年輕人還苦於“斗圖”之際,為自己的表情包無法給予對方致命一擊而感到喟嘆的時候,父輩很可能會對著你覺得平平無奇的常用表情包發出最真誠的疑問。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往往讓自以為強大的成年人也潰不成軍。大部分父母還特別善於將表情包和教育無縫銜接,運用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對自己的孩子實施“降維打擊”。
色彩艷麗的畫面,積極向上的語句,拼接起來顯得突兀生硬卻又渾然天成,這就是微信家族群裡長輩們的利器:中老年表情包。年輕人從對此嗤之以鼻到成為此類表情包的忠實粉絲,原因除了適度玩梗之外,或許還因為中老年表情包中飽含的正能量和對生活的熱愛,正是“苦行僧”一代所缺失和艷羨的。
表情和表情包既是在線社交的門檻,也是劃分不同社交群體的天然界線。比如在發表完一通胡說八道的最后加上一個“狗頭”,以表示以上說的都是反話,只是在調侃和玩梗。“狗頭”就此被默認為識別對面友軍的保命標志,但在使用過程中仍有風險。因為當雙方對同一個表情有了共通的意義空間后,才能跨過這道隱形的鴻溝,獲得同一群體的身份認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是集體大變異的表情,還是包羅萬象的表情包,都是互聯網傳播時代的一個縮影,一種現象。但究其根本,網友們對表情文化持續化、擴大化的意義賦予都只是某一群體的狂歡,不應成為當代社交被表情包綁架的理由。
所以你,真的會用聊天表情嗎?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