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的文昌大廟村格外美麗。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攝
大廟村一家民宿的內景。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攝
編者按
海南島並不缺少年代比較久遠、人文底蘊深厚的村落,但是,在宜居、宜游的營建層面卻缺乏創意和投入。即使是空心化的村庄,在文創介入下,一樣可以煥發出活力,成為適宜游學和創業的樂土。
本期海南周刊選取從“空心村”蛻變為“網紅村”的文昌大廟村、澄邁保良村和東方白查村,展示海南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樣本。其中白查村作為海南島最偏遠的黎族村庄之一,在省交通運輸廳幫扶發展種養業,改善道路交通設施后,最近已經全面脫貧,下一步還將開設客棧、美食店、工藝坊等,問路旅游產業。
或許不久的將來,每個人的鄉愁不再是對鄉村前途的憂愁,每個人的家鄉都能成為再造的魅力故鄉。
古村滄桑,斑駁老牆,走一路曲徑通幽。田園靜美,密林流水,枕一宿悠然好眠。
在文昌市潭牛鎮,有一個名叫“大廟”的村庄,幾年前,這裡還是一處人煙稀少、年輕人紛紛外出的空心村。近年來,當地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利用村落原有人文和生態資源,打造了共享農庄、詩意民宿等一批精品旅游項目,成為吸引游客的網紅村。
老村脫胎換骨
如今的大廟村,參天古樹環抱,棧橋水車相望,村道在柴扉、田陌和瓊北古民居間縱橫,零星小花在竹林間和屋門前悄然綻放。眼前之景宛若桃花源,來此游客絡繹不絕,誰也不曾想到,在幾年前,大廟村還是個“養在閨房人未識”的原生態老村。
時間回到2017年。“破舊!落后!”這是大廟村駐村干部符得來到大廟村的第一印象。據他回憶,那時村裡沒有一條完整的環村道路,一遇雨天,道路上盡是爛泥,村民所居也大多是建造多年的老瓦房。全村共有11戶50余人,大部分年輕人外出謀生,留守在家中的老人以種植檳榔、養殖文昌雞獲取經濟來源。“村庄沒有活力,對游客也基本沒有吸引力。”符得如是說。
也是在那一年,大廟村迎來了一次最重要的發展機遇:美麗鄉村建設。
“一條路,開啟了大廟村往后的精彩故事。”符得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大廟村的美麗蝶變,是從修繕環村道路開始的。自大廟村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啟動以來,村民們積極配合,在村干部的宣傳引導下,村民通過一事一議獎補政策爭取資金,陸續建成了800多米長的環村道路,不僅改變了大廟村沒有水泥路的歷史,也提升了村民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幸福感和積極性。
自此,轟轟烈烈的老村“整容”工作在大廟村展開。
村庄變美了,也要琢磨如何將環境優勢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恰逢文昌試點農村“三塊地”改革,大廟村通過宅基地制度改革,劃出部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引來了企業對村內閑置宅基地及其廢棄房屋進行改造升級,建設了農家樂餐廳和民宿等項目。
經歷脫胎換骨,如今的大廟村風景如詩如畫,美食農庄賓朋滿座,民宿常常一房難求,已然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網紅”村。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日前公布的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中,大廟村佔了一席之位。
留住美麗鄉愁
和風景一樣變得有滋有味的,還有村民們的日子。
走在大廟村,一步一景皆物華。廢棄的輪胎被改造成一個個造型獨特、色彩繽紛的茶壺,擺放在環村路旁,將普通的鄉村路裝點別致﹔砍下的椰子樹成了村前景觀河上的便橋,或是精致的洗手池﹔就連閑置的磚頭也被砌成花壇,裡面種滿了花草……
“村裡竹子多,以前村民們用竹子編織的簸箕、菜籃等竹制品結實耐用,在文昌的名聲可是響當當的。”大廟村村民小組組長符茂譚介紹,建設美麗鄉村以來,大廟村秉持著“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的原則,村民們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資源,最大限度地保存鄉村原有風貌。
“既然竹子多,何不就地取材,就地造景?”於是,在村裡的竹林中,便有了一條幽深小徑,村民、游客可以漫步林間,感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愜意﹔竹亭、涼棚、標志牌等也均取材於村裡的竹子。善於雕刻的符茂譚,還將一塊大石打造成蓮花石台茶具“八卦蓮花石”,閑暇時分,村民常聚此聊天、喝茶,好不愜意。
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牽動著在外游子的心。
今年27歲的大廟村村民李玉,15歲那年就離開家鄉奔赴深圳打工了。“那時候剛初中畢業,家裡條件不好,村裡又實在沒有合適的就業崗位,隻能外出打工。”李玉回憶,以前村裡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雜草叢生,瓦房漏光,老一輩世代務農收入也難有起色,如此衰落破敗之景更加堅定了年輕一代外出打工的決心。
“但凡條件允許,又有誰願意遠離家人,獨自在外打拼呢?”身在外地,李玉不免有鄉愁之苦,她時刻關注著家鄉的動態。直到2017年大廟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村裡環境逐步改善,共享農庄、民宿等一批旅游產業方興未艾,同時也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李玉這才有機會返鄉工作。
“如今,我在共享農庄擔任收銀人員,有穩定收入,也方便照顧家庭。”李玉說,在村裡,像她一樣有這般“工作經歷”的村民不少,近幾年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到家鄉就業,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詩意不必遠方
讓遠方的客人留下來,同時讓大廟村的名氣遠揚的,是精品民宿。
在城鄉急劇變革轉型的當下,回歸自然、找尋理想中的第二居所成了新時期旅游度假市場的熱門需求,於是民宿應運而生,蓬勃發展。
“大廟村位於海文高速潭牛鎮入口處,交通便捷是其發展旅游的優勢。其次,大廟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完整,老村改舊換新顏,一棟又一棟民宿,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成為游客家門口的‘詩與遠方’。”符得說。
2019年開業的“鹿飲溪”民宿在不到半年時間裡就多次刷屏朋友圈,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民宿,並一舉斬獲法國“雙面神”等多個國際大獎,被評為海南十佳民宿。2年前,來自福建泉州的黃繼軍租下這座瓊北百年老宅,歷時一年將其改造成“鹿飲溪”民宿。在“鹿飲溪”后院,原先的小窗被改造為落地窗,屋外的自然景觀傾瀉而入。黃繼軍說:“無論在哪個房間,都可以一眼望見外面的草地、椰林,或是溪水。”如此寧靜閑適的風格意境,使得游客一見傾心。
在“鹿飲溪”不遠處的“吾鄉·鄉隱”民宿,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同樣客聚如潮,一房難求。民宿去年剛建成,誰都沒想到試運營階段就這麼紅火。
“民宿只是鄉村旅游度假的一個端口,它還需要對本地文化進行挖掘,在此基礎上增加旅游產品和產業鏈。”黃繼軍對於民宿建設頗有想法,他告訴記者,游客住下來之后,消費便會更有深度、廣度,從而能架構起親子、游學等相關產品,實現更大體量的鄉村旅游度假。
秋冬季節,漫步大廟,微風吹動竹林,蜻蜓點過池塘,綠意青青,水田反光。一碗清茶,一桌盛宴,一縷清風,一宿好眠。此時游客來到大廟村,便如錢穆先生所言:“就如倦鳥歸林,一切放下,一切鬆開,隻感嘆這才是我真的人生呀!”(文\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李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