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店挂滿的“獎牌”背后藏著貓膩

2020年12月11日09:49  來源:北京晚報
 

“‘中華名小吃’獎牌怎麼評?”

“評啥啊!2000元一塊,交錢拿牌子。”

名小吃、名餐飲、名品牌……如今,一些餐飲店尤其是“網紅店”內,經常可以看到金光閃閃的獎牌。記者調查發現,許多獎牌可以通過數千元在頒發機構購買。與此同時,通過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進行查詢,這些獎牌的頒獎單位大多無備案信息,注冊地址、官方電話等信息亦存在疑問。

青年路一家火鍋店內懸挂的獎牌。

調查

獎牌撐門面“中”字頭常見

夜幕降臨,京城夜生活按下“開始鍵”。青年路附近一家“網紅”火鍋店裡人聲鼎沸,門口有多位食客排隊等位。他們有的互相聊天,不時發出笑聲,有的則低頭玩著手機。在他們身后的牆上,懸挂著該店面獲得的六塊金色獎牌,在燈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從內容來看,這些懸挂的牌匾分量個個不輕,時間集中於2019年2月至4月。除了兩塊內容是授權和加盟的牌匾外,其余四塊獎牌的內容分別是“中華餐飲名店”“中華名小吃”“中國綠色餐飲名店”“××節目推薦品牌”。而頒發獎牌的單位中,則有三家“中”字頭組織,另外一家是某電視台。

“我是看著有點兒怪怪的。”現場一名食客,盯著一塊“中華名小吃”的獎牌表示疑惑,“因為它的落款單位是四川美食大會促進會。”該食客表示,自己在四川待過多年,很喜歡吃火鍋,但這個所謂“促進會”的名字還是頭回聽說,“再說,以這個單位來授獎‘中華名小吃’,總有點兒‘小馬拉大車’的感覺,當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了。”

位於簋街的一家火鍋店,門口同樣懸挂著九塊牌匾。其中一塊是授權特許加盟的牌匾,另外幾塊牌匾則是“十大火鍋品牌”“放心餐飲十佳企業”“中華美食名店”等獎牌。而從這些獎牌的頒發單位來看,落款均為“中”字頭機構。“這些牌子挂一牆,一般情況下也沒人會特別在乎,真真假假的誰知道呢?”有就餐者表示。

據了解,懸挂獎牌的現象不止存在於餐飲行業,在家具建材行業、工程建設、環保產品等領域,同樣也有不少商家習慣於懸挂獎牌。“就是為了裝點下門面,顯示自家店的實力。”商家說。

灰鏈

幾千元一塊 獎牌隨便買

“李主任”展示可以花錢買到的証書樣品。

餐飲店的獎牌從何而來?記者調查發現,有關餐飲店面授權牌、獲獎牌等制作售賣的生意,在網絡上已形成一條產業鏈。

在搜索引擎輸入“飯店獎牌”四個字,瞬間彈出諸多網址和頁面。“飯店獎牌制作”“飯店獎牌批發價格、市場報價、廠家供應”等內容不盡相同。而在一家電商平台上輸入“飯店獎牌”,同樣彈出不少商家。這些店鋪則主打“免費定制”“多種材質和工藝選擇”“破損補發”等。頁面排名前三個店鋪,分別有1073人付款、2115人付款、593人付款。

登錄一家網站頁面粗糙的“中國品牌調查統計中心”網,記者聯系到負責人“李主任”。在簡單交流后,李主任發來一張可以辦理的獎牌名錄。“‘中華名小吃’2000元一塊,‘中國特色餐飲名店’2000元一塊。”

“李主任”表示,一般辦牌流程為提交店面材料時預付一半定金,辦好網上查詢沒問題后,再付尾款,“一周內辦好”。而當記者咨詢在什麼網站查詢時,李主任發來一個名為“中國品牌發展促進委員會”的網站。該委員會自稱在香港注冊,專業從事國際品牌調研、品牌培育發展、品牌認証推廣等。

東北某地方美食協會,在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有備案,目前運行狀態為“正常”。記者以火鍋店老板的身份咨詢獎牌事宜,該協會負責人表示協會每年會組織比賽評獎,“一般是團體參賽的形式,全國統一的3800元報名費。我們是正規登記注冊的,是全國性協會。”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的評獎活動已於9月份結束。“你實在想要的話就補一個唄,牌子你喜歡叫啥名就叫啥名,一般火鍋類的就是‘最佳風味獎’‘最佳風味特色獎’。”當記者對交錢后是否能評上獎項表示遲疑時,該負責人直言不用多操心,“這還評啥啊,就是交錢拿牌子,這年頭就這麼個事兒……”

某電商平台上的飯店獎牌制作廣告。

起底

機構未備案 身份亦成疑

可以花錢買獎的情況下,一些商家懸挂的獎牌落款單位無疑充滿懸疑色彩。以青年路附近的一家火鍋店懸挂的獎牌為例,諸如“四川美食大會促進會”“中國綠色品牌統計協會”“中國品牌認証委員會”“四川美食大會評委會”等單位,均未能查詢到登記備案記錄。

記者打開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查詢系統,分別輸入以上四個機構,得到的答案都是“搜索到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共0個,其中民政部登記的共0個。”而在某搜索引擎中輸入以上組織名字,可供查閱的信息同樣寥寥。在“天眼查”中查詢以上機構信息,同樣未能找到結果。

其中,“中國品牌認証委員會”擁有自己的官網,然而官網名稱是繁體字。記者撥打該官網右下角的客服電話,語音提示該號碼是空號,多次撥打預留的聯系人手機號碼,則一直沒有人接聽。按照該組織官網預留的地址“按圖索驥”,顯示為一棟寫字樓。記者聯系該寫字樓方面,租賃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與租賃部簽署租房合約的入駐企業有50多家,“並沒有你說的這一家公司或者企業。”

簋街某火鍋店內懸挂的獎牌中,一家名為“中華餐飲美食協會”的機構同樣身份成疑。記者在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上,未查詢到該協會的備案信息。在地方登記的社會組織中,隻有一家東北某市開頭的“中華餐飲美食協會”,記者聯系東北該協會負責人,對方直言稱“那是一家假的協會。”

“名稱中帶有‘中國’字樣的各種合法社會團體,必須履行登記、備案手續。”有專家表示,如果沒有在民政部門登記備案,大概率上說就是所謂“山寨社團”“離岸社團”。而所謂“離岸社團”,一般是指在登記條件寬鬆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注冊,而后再以辦事處、分公司、分會等名義在境內冠以“中國”“全國”等字樣,進行經營斂財活動。

警示

山寨獎杯獎牌涉嫌虛假宣傳

調查中記者還發現,線下制作獎牌的成本十分低廉。隻要有人敢冒險,完全可以線下制作后自作主張懸挂,而這可能成為可鑽的空子。

“可以制作,內容你要自己先想好。”在左家庄一家圖文快印店,店員表示可以承接餐飲行業授權牌和獎牌的制作業務。以一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的木質金箔獎牌為例,單塊制作費為320元左右。而當記者表示可能需要定做六塊獎牌時,店員則慷慨地表示“每塊280元”。

“你需要給我提供准備制作的文字、標志,有圖案也可以。具體獲獎的內容和落款單位,我們包設計,不滿意可以修改。”該店員表示,而當詢問是否可以隨意填寫獎項內容時,店家則表示自己對此不負責。“我們就管給你做牌子,后續會不會被查,這個我們可不負責。”

“如果店家制作懸挂的獎牌獎杯是虛假的,甚至是山寨的,就涉嫌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是欺騙消費者的虛假廣告行為。”北京市岳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岳屾山介紹,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廣告法》都有清晰的法律規定,評獎活動應該具備相應公信力,“絕對不能花錢買獎、虛假評獎。如果一心想著搭名牌、蹭獎項,則可能構成虛假宣傳或不正當競爭行為。”

“企業希望能有個名頭裝點門面,一旦在權威評選中評不上,可能就會降低要求,尋找其他門路。”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說,山寨組織肯定要堅決清理,但類似獎牌授予單位要完全清理干淨難度比較大。“未來還是需要各行業有更多權威標准的評獎,讓社會公眾形成更廣泛的認可。”

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按照現在的法律管理,如果是在境外登記、在境內以社會組織的名義開展活動,需要嚴格遵守《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相關具體情況歸公安部門管﹔如果是境內組織,未經當地登記和許可,擅自以社會組織開展活動的,也需要根據具體情形來看。倘若確實達到非法社會組織的標准,歸民政部門管理﹔如果本身涉嫌違法犯罪的,還是公安部門管。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有一部分職能管這個,這個事情面臨著不同情形,公安、民政和市場監管部門會有一些職能交叉。”該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 李鬆林 文並攝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