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川:文明實踐“六到位” 寫好鄉風文明“后半篇”文章

徐小雙

2020年12月10日15:2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北川是大禹故裡、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啟動以來,北川結合自身“5·12”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邊遠山區“五區合一”的特點,以建設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為契機,因地制宜、充分整合資源,建實建強陣地,統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齊頭並進、協同發展。

陣地資源整合到位

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依托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川新縣城,形成1+1+2+3+4+5的功能布局,即1個文明實踐促進中心+1街區(巴拿恰誠信示范街區)+2場(新生廣場、禹王廣場)+3園(愛心園、初心園、國防主題公園)+4校(北川中學、七一職業中學、永昌中學、永昌小學)+5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幸福館、體育館)。

加強對鄉鎮、部門的調研指導,摸清黨建、文化、民政、衛健、工會、婦聯、科協、團委等部門在鄉(鎮)、村的資源,為相關部門和鄉鎮牽線搭橋,整合各類資金和項目打捆使用。

各鄉鎮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用活用好文化站(室)、日間照料中心、婦女兒童之家、職工之家、人大代表之家、體育健身廣場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堅持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活動就開展到哪裡。結合北川“五區合一”的特點,將文明實踐觸角延伸到集中安置點、農家樂、景區景點、非遺傳習所、技能工作室、人民調解室等陣地資源,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體制機制健全到位

一是建立運行模式。構架“1234567”的運行模式,即以黨建為引領,鞏固脫貧攻堅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成果,建立線上+線下、宣教+服務、普遍+定向三大機制,打造大禹智匯講堂、羌風新階層+公益、羌山應急救援、羌山雛鷹四個特色品牌,助推基層黨建、鄉村振興、民族團結、文明創建、社會治理五大工程,整合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科普服務、醫療健康服務、法律服務六大平台,圍繞感恩奮進開展傳習理論、傳習政策、傳習價值、傳承文化、傳揚新風、傳授技能、傳揚法治七大文明實踐。

二是建立工作機制。建立由縣文明辦牽頭培訓和周調度、月觀摩的工作機制。每周五下午,由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牽頭召開工作調度會、聯席會,聽取鄉鎮和部門工作推進情況,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每月末召開現場觀摩會,學習先進鄉鎮的經驗做法,補齊短板。

三是建立培訓機制。通過制作PPT、播放短視頻等直觀方式培訓文明實踐陣地建設、項目設計、活動開展等內容,從“立體化”陣地建設、“個性化”項目設計、“特色化”活動開展幾個方面,明確了“規范化”建設標准,“特色化”建設方法。從硬件上完善文明實踐陣地功能布局﹔摸清當地特色文化、鄉賢能人、特色產業等隱形資源,從軟件上豐富文明實踐陣地的內涵。加強對志願者、業務人員的培訓,提升文明實踐的業務素質。

服務群眾精准到位

一是精准設置項目。圍繞實施“四大戰略”、“四區”打造、“三縣”建設,細化縣級領導和各部門工作職責,精准摸底群眾需求,創新制定傳習理論、傳習政策、傳習價值、傳承文化、傳揚新風、傳授技能、傳揚法治7大類,“羌歌唱響新思想”“黨員爸媽”“草根宣講團”“健康衛士”“吳紅工作室”“心沐計劃”“小小講解員”“道德積分超市”“母大爺講習所”“人大代表工作室”“衢鮮森牽手羌妹子”“羌山紅旅游警務”“羌媽媽調解室”等39項主題“實踐項目”。

二是壯大服務隊伍。縣委響亮提出全民參與志願服務,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的積極倡議。統籌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以及“五老人員”、公益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建立“1個志願服務總隊+60個大隊+200個中隊+4個(黨員、老年、青年、巾幗)常態化隊伍、8(理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服務、衛生環保、扶貧幫困)+N(應急救援、心理疏導等)個專業化支隊的專兼職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網絡。各鄉鎮結合群眾需求,成立各類志願服務隊。著眼群眾需求和轄區實際,培育和發展其它各類社會志願服務組織。

三是豐富實踐活動。打造“三式、三隊、三堂”,強化理論宣講聚民心。結合民族地區特點,探索出“故事式”“演藝式”“指尖式”等本土化理論宣傳宣講新模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組建“結親幫萬戶宣講隊”“草根”宣講隊、“火塘宣講隊”,通過“大禹智匯講堂”“火塘會”“田間微課堂”等形式,將宣傳宣講融入民族習俗、地方文化、生產生活、文藝創作、互聯網技術,以接地氣的方式宣傳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建立一個“好人信息庫”,常態化開展“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典型選樹工作,3人獲評“中國好人”、3人獲評“全國美德孝心少年”、22人獲評“四川好人”﹔創作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羌娃”系列公益廣告,印制宣傳畫10萬余份張貼在文化院壩、公交站點、交通路口等公共場所。制作核心價值觀宣傳台歷10萬余份,發放到千家萬戶﹔拍攝一部以“身邊好人”“美德少年”等先進典型事跡為主題的微電影,通過融媒體中心、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廣泛宣傳展播。微電影《獨臂天使—全國美德孝心少年李瑤》榮獲全國“三等獎”。

服務中心融合到位

將文明實踐與脫貧攻堅相融合,依托脫貧攻堅“結親幫萬戶 奔上小康路”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干部講政策、專家講技術、典型講經驗、群眾講感恩、集體議發展“四講一議”活動,強化“志”“智”雙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將文明實踐與鄉村振興相融合,通過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十星級文明戶”“身邊好人”評選等活動,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新風,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衢州柯城東西部協作企業和銀行、電信、供電公司等國企,以及羌山保安公司、羌山雀舌茶業公司、阿裡愛心公益之家等民營企業共建文明實踐點,培育孵化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服務項目,為文明實踐注入“動力”。

將文明實踐與社會治理相融合,深化“三三四四五五”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運用“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經驗、實施“三羌共治”。將文明實踐與文旅發展相結合,深化拓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組織開展大禹祭祀、羌歷年、沙朗節等傳統節日活動﹔常態化組織開展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鄉村民俗文化活動展演等活動,提振群眾的精氣神。

典型示范引領到位

建成永昌鎮、擂鼓鎮、曲山鎮、禹裡鎮、桂溪鎮、桃龍藏族鄉6個示范所,爾瑪社區、高安村、永明村、蓋頭村、正河村等16個示范站,吳紅工作室、神木羌寨、石椅羌寨、水墨荷塘、紅軍碑林、消防科普公園、七一職業中學、啟智新公益等26個示范實踐點。開展“十星級”文明實踐所(站、點)評選活動,突出標准化和特色化建設,量化6顆“基礎星”、4顆“特色星”菜單。其中,有標識、有場所、有制度、有隊伍、有項目、有活動為6顆“基礎星”﹔有志願服務激勵機制、有融合地方特色的實踐項目、群眾參與率達到90%以上、鄉風文明水平顯著提升為4顆“特色星”。通過評選活動實現“一所一品”“一站一貌”“一點一韻”。

特色品牌打造到位

做實禹鄉羌韻品牌,打造大禹智匯講堂、羌風新階層+公益、羌山應急救援、羌山雛鷹4個特色品牌。

依托大禹智匯講堂,縣委理論中心組開展黨史國史、大禹文化、法治宣傳、鄉村振興等專題宣傳宣講。建設移動的“大禹智慧講堂”,開展理論政策宣傳宣講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院落、進家庭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根植人心。推進大禹文化遺產保護,“大禹祭祀習俗”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禹的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被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確立為“大禹祭祀地”。營造大禹文化氛圍,成立“禹風詩社”,開發禹羌文化演藝、歌舞劇、情景劇、工藝品、微電影等文創旅游產品1500余種,極大提升了全縣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對大禹精神和大禹文化的認識。

打造羌風新階層+公益品牌,採取“企業+志願者”“愛心人士+志願者”模式,通過志願者精准對接群眾需求,讓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認領實踐項目。

做實羌山應急救援品牌,成立應急管理學院,建立各類應急救援志願服務隊,開展應急救援培訓演練,確保在抗擊疫情和抗洪搶險等關鍵時刻拉得出來,能打勝仗。

做活羌山雛鷹志願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小小講解員”活動,組織“小小志願者”利用節假日在景區景點傳承禹羌文化、感恩文化、紅色文化﹔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小小志願者”帶動家長參與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實踐活動﹔組織“小小志願者”開展以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文明實踐活動。(作者為北川羌族自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

(責編:高紅霞、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