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縣:脫貧攻堅,讓貧困群眾有了新“活法”

2020年12月08日12:56  
 

今年10月,央視財經大型融媒體節目《走村直播看脫貧》來到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二郎鎮鐵橋村,通過直播向全國觀眾展現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如何突破生存發展困境、走向脫貧之路的奮斗歷程。

從鐵橋村出發,縱觀古藺縣幾年間的變化,脫貧攻堅,無疑是一系列變化的“推手”——古藺縣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村117個,貧困人口11.5萬人。近年來,全縣通過有針對性地全力發展產業、拉動就近就地就業、夯實基礎設施,使貧困群眾干活有勁頭、生活有甜頭、未來有奔頭,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精神面貌也有了極大改觀提升。截至目前,古藺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退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清零”。

土地換個種法 增收換種渠道

“我們村上中央電視台那天早上,聽說節目是九點半播放,我七點起床就打開電視守著,激動啊……”說起家鄉上電視的事,鐵橋村五組村民程良坤的臉上流露著抑制不住的開心,“生活變好了,我們覺得很驕傲,讓全國看到我們這種驕傲當然激動了!”

鐵橋村地處古藺縣二郎鎮西南部,村名源自於山下的一座鐵索橋,那是曾經村子通往鎮上的主要通道。由於交通不便,偏居一隅,曾經的鐵橋村村民以種植玉米為主,收入來源單一,貧困發生率高。

“年輕人還是選擇外出打工,村裡就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和村裡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程良坤早年也在外打工,“在外打工確實能掙錢,但背井離鄉既不能孝敬父母,又不能陪伴孩子,心裡始終放不下。”

郎酒,是古藺的“名片”。如何利用好這一金字招牌,做好脫貧文章?對此,二郎鎮按照“一區五園”規劃布局,探索建立“紅高粱釀酒-酒糟養牛-牛糞培肥”的工農業循環發展模式,打造隆灘、清水、華年、復陶、鐵橋五大紅高粱種植園,大力推進紅高粱產業發展。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全面推進,鐵橋村的鐵索橋被新修的大橋所取代,曾經以種植玉米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鐵橋村村民,也依托紅高梁產業園區,各自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家門口有了新產業后,程良坤“想改變、想回家”的願望得以實現。今年,他流轉了70畝土地種植紅高粱,成了村裡的種植大戶。“我們村的紅高粱都以每斤3.2元的價格賣給郎酒廠,每畝地經濟收入達到2000多元,比玉米高出一半多。”

種高粱不僅為程良坤帶來收益,也為當地貧困戶帶來就業崗位。

52歲的余彩霞是鐵橋村五組的貧困戶,從紅高粱的栽種、施肥、除草、收割,她都在程良坤的地裡務工,加上流轉出去的3畝地和自家種的2畝高粱,短短半年時間,她已經獲得近萬元的收入。

如今的鐵橋村,已建成以千畝紅高粱基地為龍頭的脫貧產業園3個,產業園區覆蓋鐵橋村二、四、五、六組,通過種植高粱和就近務工,已帶動全村39戶139人實現高質量脫貧。

土地換了種法,增收換了渠道。放眼全縣,2014年以來,古藺縣培育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2個,建成村級脫貧產業園218個,打造特色產業基地70萬畝、總產值達46億元,是2014年的3倍,全縣90%以上的貧困家庭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穩定脫貧,烏蒙山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經驗入選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工作換處地方 勞力換種效率

“這個活路簡單,又不累,輕輕鬆鬆就把錢賺了!”11月底的雙沙鎮寒意漸起,龍升村聚居點昔日這句聽聞率最高的話,也被寒風“逼”進了家門。

走進貧困戶王明遠家,火爐燒得正旺,一家老小都圍坐在一起,一邊說笑著拉家常,一邊熟練地“搗騰”著手中的五金配件……屋外冷清,家裡卻是熱鬧非凡。

五金加工,是近來龍升村裡最受歡迎的工作崗位。2020年7月初,政府引導相關企業在聚居點創辦扶貧車間,企業安排專車專人將待加工的五金產品配送到聚居點,各車間負責人、村組干部及時將原材料領回分發到貧困戶手中。

公司免費培訓,群眾居家“上崗”。貧困戶利用空閑時間在家裡加工產品,企業再安排專人定期上門對成品進行驗收。自此,貧困戶賬上,每月都有了一筆“固定收入”。

“每人每月的固定工資是1650元,我們家做的三份工,每月就有4950元!”王明遠家以老幼居多,老人體弱多病不能做重體力活,年輕人因為照顧家庭不能出遠門,送到家中的就業扶貧崗位,解決了她家的大難題。

為進一步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拓寬貧困群眾就業面,今年以來,古藺縣緊盯“老、弱、病、殘”特殊群體,逐步推廣“政府+企業+貧困戶”的合作模式,為有就業意願卻因病、因殘、因事不能出門的貧困戶“量身定制”技術含量低、工時靈活的“五金加工”工種,把工作崗位直接送進貧困戶家中,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居家靈活就業,補足就業扶貧短板。

據古藺縣人社局就業促進股股長何東海介紹,目前,古藺縣共設有11個“居家就業”點位,吸納了895戶貧困戶參與到五金加工項目中來。同時,全縣仍在全力增加生產線,更大幅度滿足部分特殊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的願望。

工作換處地方,勞力換種效率。古藺縣創新實施集中勞務輸出、縣內吸納就業、公益崗位安置、支持自主創業“四個一批”精准就業工程,幫助4萬余名貧困群眾通過就業實現穩定脫貧。此外,古藺縣還整合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建設扶貧產業集中發展區,帶動全縣建成43個扶貧車間,幫助2000余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

未來換種心態 山區換種面貌

“天亮起來爬坡坡,爬了一坡又一坡……”這是古藺山區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

古藺是典型的盆周山區縣,境內山巒聳立、溝壑縱橫,“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曾是制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四大難題。狹窄、崎嶇、坎坷的山路,牽絆著赤水河流域貧困群眾走出大山、脫貧奔康的步伐。

困難,阻擋不了樂觀自強的古藺人。近年來,全縣3799名扶貧工作者攻堅克難、久久為功,駐扎村組、一線攻堅,譜寫了改天換地、追夢圓夢的脫貧贊歌。

數據印証古藺巨變。2014年以來,古藺縣投入24.37億元,建成農村公路4680公裡,建設裡程是1949年至2013年65年間總和的3倍,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村民小組硬化路覆蓋率達96%。如今,一條條脫貧路、致富路、小康路,縱橫交錯、翻山越嶺,打通了經濟發展的“血脈”,暢通了脫貧致富的“坦途”。

與此同時,古藺縣投入22.56億元,建成供水工程8098處,貧困家庭供水入戶率達97%,結束偏遠地區群眾“吃水靠天、運水靠背”的歷史﹔188個行政村農網改造全面實施,所有貧困家庭全部通生活用電﹔農村通訊信號覆蓋率達97.5%,比2014年提高40個百分點,行政村光纖寬帶“村村通”,貧困戶廣播電視“戶戶通”﹔籌集資金21.5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105戶,改造農村危房16887戶,讓貧困群眾夢寐以求的“夢想家園”變成現實。

堅持脫貧攻堅與美麗宜居鄉村同步實施、同步推進,如今,一批全國全省示范鎮、特色鎮和美麗鄉村,如明珠般遍布藺州大地,廣袤鄉村充滿田園牧歌韻味,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古藺融媒記者 朱茂 袁愛平)

來源:古藺融媒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