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妹子李妮萊:古琴已走出藝術殿堂,走進普通人生活

2020年12月05日10:35  來源:自貢網
 
原標題:鹽都妹子李妮萊:古琴已走出藝術殿堂,走進普通人生活

一位琴師端坐舞台中央,白衣勝雪。她揚手撫琴,琴聲超拔遼闊,千年風雨仿佛在她衣袖間蕩漾。11月26日這晚,銀杏滿樹黃的初冬中,古琴演奏家、斫琴師——鹽都妹子李妮萊攜九合雅樂團在省歌舞大劇院的舞台上,奉獻了一場“山河無恙 感恩·傳承”——李妮萊·九合雅樂團古琴音樂會。

古琴,是一種中國音樂裡罕見的,延續上千年還沒有斷代的古代樂器,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但作為“琴棋書畫”四項技藝之首的古琴,在前些年卻並不為民眾所熟知。近年來,隨著中國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在北京奧運會上的展示,在“國學熱”之中,古琴又逐漸被一般人了解和接受。

“2011年,我是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唯一一名古琴碩士研究生。而如今,有越來越多人熱愛、學習古琴,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具感召力,而古琴文化的賡續與綿延,也需要不斷有人為其注入新的時代意蘊和精神。”李妮萊告訴記者這場音樂會中有30余名古琴演奏者,他們中有稚嫩天真的孩童、還有撫琴不輟的五旬老者,更多的則是正值芳華的年輕人。這讓李妮萊相信,隨著生活越來越好,琴友們通過正確學習,深入了解古琴文化會讓這一世界級“非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鹽都琴女已長成

人們愛說“家有小女初長成”,而於自貢的文化傳承來說,應是“鹽都琴女已長成”。今年36歲的李妮萊已是中國琴會理事,川音古琴專業教師,樂器研究員,川師音樂學院外聘古琴專業教師。

出生於自貢音樂家庭的李妮萊,從小就被家中濃郁的藝術氛圍所包圍,父母一致認為“學點樂器對孩子有好處”。自小她就跟隨母親學習各種民族樂器,包括古箏、揚琴、木琴和電子琴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枯燥練習,並沒有消磨點她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小學時的一天,李妮萊突然聽到電視機中傳出古琴聲、看到古琴演奏者們漂亮的衣衫,李妮萊一下子來了勁——這聲音和服裝怎麼會這麼特殊,這樣有韻味?

古琴的旋律隨著刀光劍影起伏跌宕,每一次琴弦的撥動,都讓她感到自己的心被“撥動了”。

幸運的是,李妮萊有一個開明的家庭支持。“那時,我還在自貢讀初中,曾成偉老師人在成都,母親就帶著我自貢成都兩地跑,往返於200多公裡間雖然辛苦,但我為了自己熱愛的古琴仍然樂此不疲。“

2003年考入川音后,是古琴蜀派名家曾成偉教授把她帶進古琴藝術的專業殿堂﹔2007年,在中央音樂學院是當代著名古琴演奏家趙家珍帶她領略古琴的美麗風光。

從自貢到成都,再從成都到北京,直至現在,李妮萊身背古琴冒著嚴寒酷暑全國遍訪名家求學﹔學成后她輕彈古琴到全球各地演出,交流展示中國古琴之美。

十余載的專業古琴學習中,李妮萊不怕艱辛,遍訪名師,集各家之長而日夜揣摩,漸漸悟出自己的琴學心得:“古琴不僅要聽音,更要聽韻。”對琴韻的參悟與追求,使李妮萊在琴台上一步步攀高,她的演奏綜合各家之長,既有蜀派的粗獷大氣,也有廣陵派的細膩柔婉,還有虞山派的典雅中正,並能根據樂曲的意境自如地運用不同的風格演繹琴曲。

同時,李妮萊也是一位優秀的斫琴師,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李妮萊開始斫琴。在川音職教期間有七年專職於樂器研究所研究古琴制作、修復和改良。由她所斫之琴名為“九合”,有屬於自己且嚴格遵循古法的完整斫琴流程。李妮萊認為,每一張琴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琴之道。

秉著撫琴之人對琴的要求,斫琴之人對琴的追求,李妮萊集專業彈琴、教琴與斫琴於一身,放眼當今世界,這是為數不多的,而作為一位女性,能專業地去做這些,更是鳳毛麟角。

我們都是“有琴人”

古琴,中華民族傳統音樂中的瑰寶。在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古琴給我們留下了太多需要傳承的精華。作為川音民樂系古琴專業的教師,李妮萊對教學像愛古琴一樣痴醉,她對學生樂器演奏的基本功和傳統琴曲的演奏要求很高,特別注重學子們感悟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把學到的各種專業音樂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古琴學習中去,在運用中潛心感悟,在感悟中激發性靈,讓性靈之水滋潤每一根琴弦。

古琴曲很美,《梅花三弄》《流水》《烏夜啼》,單看李妮萊·九合雅樂團古琴音樂會上的這些曲名就叫人心生逸韻。

涓涓細流,滔滔江海﹔清秋寥落,群雁飛鳴……李妮萊攜九合雅樂團成員用聲聲琴音,話師生情誼、訴傳承之美。他們的演奏,展現出一幅幅或清新或悲壯的音樂畫卷,觀眾們感受著古琴這一古老樂器的藝術魅力,款步走進人琴合一的古曲意境。

為了傳承古琴文化,給古琴愛好者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2011年,李妮萊在成都發起成立了九合琴社,學生遍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日韓等國家和地區。

“有學生曾將琴帶入美國白宮為希拉裡夫人演奏,有的學生考入各藝術院校並在全國各類藝術比賽中屢獲金獎,有的作為業余愛好。”李妮萊介紹說,此次與自己聯袂演出的九合雅樂團成員,不僅包括川音、川師古琴專業的優秀學生,還有著豐富教學和演奏經驗的九合琴社古琴教師以及九合琴社優秀學員。

簡而言之,登台的演奏者們都是李妮萊的學生,甚至是學生的學生。

當晚登台九合雅樂團成員有三名都來自自貢,川音研究生顏麗西正是其中之一,22歲的她目前正在攻讀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專業,主要研究古琴方向。“12歲時,我拜師李妮萊。如果說是老師,不如說更像是朋友,因為她總是耐心地給予我指導,也不斷為我們提供演出的機會、展示的舞台。”顏麗西表示雖學琴數載,但她希望能對古琴背后的文化故事有更深刻的了解,為此她選擇了讀研。

28歲的胡軒暢是當晚演出中為數不多的男子之一。8歲時,他被《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一曲古琴所著迷,無奈當年自貢還沒有古琴老師,但從那時起,對古琴的興趣就像一顆種子,開始在胡軒暢心裡生根發芽。直到大學考入川音后,胡軒暢師從李妮萊,才開始了專業的學習,如今的他已是一名古琴老師,教授過上百名學生。

10歲的王怡涵出生於自貢,現在就讀於成都。當記者見到小姑娘時,她還在后台心無旁騖地寫著作業。站在一旁的母親告訴記者,為了這場演出她專門跟老師請了半天假。雖然隻學琴一年多時間,而且還是第一次上台彈奏,但王怡涵卻毫不怯場。“我還學過鋼琴和街舞,不過最喜歡的還是古琴。”王怡涵俏皮地說,因為自己想成為像李老師一樣的“仙女”。

李妮萊說,流傳了三千多年之久的古琴,不僅沒有走向消亡,反而愈發受到世人的關注和喜愛,這便是古人的智慧,精華的東西必須傳承,像王怡涵這樣的新一代“10后”就讓她看到了傳承的力量。

“可能在有些人的觀念中,一個白胡子老頭,在山裡彈彈,那才叫古琴。”同時,在李妮萊的腦海裡,她覺得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時代不同了,需求也有所不同,創新、發展是必然。李妮萊認為,要發展,歸根結底需要了解三點:即“古琴本身需要什麼,演奏者需要什麼,聽眾需要什麼。”

“第一次聽到古琴時,我就覺得它的聲音很安靜也很干淨,能夠透過視覺直達人心。”在李妮萊眼裡,古琴的琴曲就像命題作文一樣,因為每個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都不同,所經歷所看到的東西也不同,所以在琴曲中間,她所表達出來的意境會不同。

“古琴的傳承能夠有那麼久,就是因為它有留白,有給我們再去發揮它的空間,有我們再去創作它的意義,哪怕我們自然界的山水變了,但是我們要表達山水的心,描述它的意境的那種感覺不會變。”為此,李妮萊在教學中,會著意讓學生去感受曲中之山水,而不是根據條條框框去演奏一支曲子。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對於李妮萊和九合雅樂團成員而言,傳統樂器不僅僅是他們的愛好,也是一份堅持的事業。“要找回原本屬於我們的文化自信,慢慢傳承下去,是年輕人最應該做的事情。”如今,站立在音樂教育講台上的李妮萊正引導著她的學生們走進今天,在學習古琴中體味生活,在古琴演奏中展示一顆顆鮮活的美麗心靈。(自貢網記者 周姝)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