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唯一原則

——對毛洪濤事件調查結論的看法

林治波

2020年11月29日08:54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前不久發生的成都大學原黨委書記毛洪濤同志溺亡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人們都在等待調查結果。現在,《成都市聯合調查組關於毛洪濤事件有關情況調查的通報》公開發布了。調查的基本結論是:毛洪濤同志微信反映的關於校長王清遠同志的問題,與事實不符。

對於毛洪濤事件,公眾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推斷:一個大學黨委書記竟溺水自盡,以命相諫,反映校長王清遠的種種問題,如果王校長沒有嚴重問題,何至於此啊?!應當說,人們在缺乏具體調查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推斷,完全合乎情理。於是,人們在這種心態下等待調查結果,具體說,就是看看組織上如何處置王清遠校長。及至調查結論公布,似乎與人們事先的推斷和預期落差很大。因此一些網民認為毛洪濤白死了,死得冤枉,調查結論難以服眾﹔更有部分網民堅持認為王清遠有問題,期待更高級別的調查組介入此事。

筆者到四川工作后,曾與毛洪濤同志見過一面。和大家的心理一樣,對毛書記的溺亡既感到不解,又深表同情。至於如何看待調查結論,我的看法是相信調查結論的客觀性。

何以言之?

調查組的結論完全不可能被王清遠個人所操控。此事聯合調查組,由成都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公安局抽調的多位同志組成。他們的調查十分嚴肅嚴謹,認真細致,涉及面廣,且處於領導機關與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之下,其調查的各個環節和最終結論,絕不是王清遠個人所能夠控制的。被調查者不可能操控調查組,這是一個常識,也是調查結論客觀性的保障。

故意包庇王清遠不符合情理和邏輯。如果王清遠校長確實存在著毛洪濤書記所反映的嚴重問題,調查組完全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替他遮掩。調查組若為包庇王清遠個人而罔顧事實,掩蓋真相,勢必將政治風險弄到自己身上,這無異於引火燒身,顯然不符合情理和邏輯,沒有人願意這樣做。倘若王清遠校長真有問題,順水推舟地將其問題羅列揭露出來,既可以幫助成都大學解決問題,又可以滿足公眾對於此事的期待,簡單明了、大快民心且毫無輿情風險,何樂而不為?反之,在公眾普遍同情毛洪濤書記而對王清遠校長心存憤慨的情況下,公開說明王校長基本沒有問題,而是毛洪濤書記自身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恰恰是需要勇氣的。從調查情況看,毛洪濤同志在微信裡反映的問題,既無實錘的証據,又無具體的線索,而只是主觀論斷,調查組經過廣泛細致的調查核實,發現其論斷並不符合事實。在此情況下,調查組能怎麼辦?明知公眾中的許多人難以接受、認同調查結論,卻隻能尊重事實而別無選擇。

毛洪濤同志確實存在著心理健康異常的問題。這並非臆測,而是經過細致調查和專業分析得出的結論。我國傳統文化主張逝者為大,斯人已逝,本不應該再說什麼。但由於此事涉及毛洪濤同志的死因,涉及調查結論對於是非善惡的解釋和認定,所以有必要弄清楚。一般來說,自殺絕非正常情況,換言之我們不能用正常的心態來理解自殺者的心理。通過溯源毛洪濤同志生前工作、生活和就醫用藥情況,調查組邀請專業人士對其健康狀態進行醫學評估,並組織現場勘查民警、偵查民警、法醫及心理咨詢專家進行了會商研判,對毛洪濤生前身體狀況、心理特點、性格特質、行為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后認為,毛洪濤同志長期以來工作上自我要求高、壓力大,出現明顯的身心疲憊狀態,其社會角色、自我預期與心理感受落差較大,卻缺乏專業醫療幫助和有效疏解,以致其焦慮情緒日益加重,在認知上逐漸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最終遺憾地採取了極端行為。正常人對此難以理解,但這卻是相當多自殺者離世前的普遍心理現象。

“經認真核查,盡管毛洪濤同志微信反映的問題與事實不符,但在調查中也發現成都大學還存在學校管理制度機制不夠完善、學科建設發展不夠均衡、教職員工反映的問題解決不夠及時等問題。成都大學要擔當擔責,認真整改落實。各級各部門要深刻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加強干部職工的日常教育管理,全面及時了解思想動態、願望訴求,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繁重、多重壓力疊加的情況下,進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關心愛護干部職工身心健康,加強心理情緒疏導疏解,積極引導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困難問題和訴求,著力營造嚴管厚愛、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對於調查組的上述建議,筆者完全贊同。把成都大學辦得更好,也是毛洪濤書記生前的願望,包括王清遠校長在內的成大領導班子理應積極整改,完善工作,用更好的辦學成績來撫慰逝者的亡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