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大健全“1+3+6”體系 走出特色扶貧路

記者 宋豪新

2020年11月28日11:3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四川師范大學定點幫扶甘孜州理塘縣、涼山州普格縣。五年來,學校扎根巴蜀大地辦大學,充分發揮學校智力人才優勢和師范教育特色,緊緊圍繞定點幫扶縣域發展短板,健全“1+3+6”精准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即:一個平台——鄉村振興平台,三個抓手——教育扶貧、文化扶貧、產業扶貧,三扶三促——扶貧、扶智、扶志、促產、促教、促興),奮力助推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轉換,為理塘縣和普格縣順利脫貧“摘帽”、鞏固脫貧成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搭建一個平台,推進扶貧工作行穩致遠

學校聯合成都中醫藥大學、原四川理工學院(現“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組成C5聯盟,積極推進校地合作,在普格、理塘等13個區市縣挂牌成立四川新農村建設學院(四川鄉村振興學院)。另外,通過各地鄉村振興學院平台,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系統實施文學藝術教育、鄉村治理綜合能力教育、新型產業技能技術教育、教育家素質能力教育、衛生健康教育,先后為所在區市縣培訓了4000余名鄉村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鄉村骨干教師、鄉村管理干部、鄉村致富能手等鄉村本土人才,在發展地方教育、提升居民素質、培養新型人才、推進基層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的動能轉化,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學校還投資50余萬元,組織專家團隊編輯出版發行9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系列讀本,尤其是針對普格縣、理塘縣量身打造《好孩子 好習慣——普格縣“一村一幼”學前教育繪本》《理塘縣學前教育繪本》兩套“一村一幼”學前教育讀本,並向理塘縣、普格縣和西昌民族幼專捐贈8600本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系列讀本,為兩地開展農民素質提升、扶貧政策宣講、學前學普等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

用好三大抓手,促進由“輸血”向“造血”轉化

2015年以來,學校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選派1223名本科生和74名研究生前往理塘、普格、布拖等貧困縣開展教育頂崗支教。為確保頂崗支教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學校將頂崗支教納入公費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下撥專項經費,選派專任帶隊教師駐縣指導,在支教地區組織成立臨時黨支部與臨時分團委,讓頂崗支教學生在貧困地區安身、安心、樂教。“牽手鄉村教育”公益支教、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以及生命科學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美術學院等師生團隊近200余名志願者先后在普格縣開展暑假社會實踐,為大山裡的留守兒童帶去了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同時,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開拓眼界,學校投入近3萬元組織開展“尚美童行、筑夢天府”貧困地區少年兒童暑期夏令營活動,組織普格、理塘等貧困地區的25名師生赴成都參觀學習。

學校還開展普格縣和理塘縣干部、骨干教師、文藝骨干等培訓,引用省培資金372萬元培訓理塘縣“一村一幼”輔導員265人、中小學教師660人,引用省培資金80余萬元培訓普格縣中小學教師1340人﹔通過農民夜校開展現代農業技能等培訓1756人,培養致富帶頭人35人。組織附屬小學骨干教師到普格縣開展“手拉手·共筑夢”送教上門活動,圍繞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給予現場幫助和指導。打造特色足球學校,投入10.5萬元幫助理塘縣、普格縣建立專業校園足球隊,組織開展教練員、裁判員、小球員技能培訓,舉辦校園足球聯賽,提高山區兒童體育素養。

“缺什麼、補什麼”。學校為涼山州普格縣捐贈鐵床累計5000余個床位數,價值120余萬元﹔捐贈近10萬元援建普格縣夾鐵鄉中心校太陽能浴室,解決近千余名師生的洗浴困難﹔還為夾鐵鄉中心校捐贈50台電子琴打造同心音樂室,向夾鐵鄉中心校和文倡村幼兒園捐贈2000余冊圖書及兒童用品。投入31.5余萬元捐贈普格縣中學100台電子計算機,推動“互聯網+教育”幫扶項目在普格縣落地生根。在理塘縣,捐贈4萬元援建4個同心音樂室,為君壩九年一貫制學校和甲窪鎮中心小學捐贈辦公電腦30台,價值17.4萬元。為應對疫情期間物資缺乏問題,學校向理塘縣、普格縣教育系統捐贈12萬余元購買防疫物資,全力支持當地疫情防控和復課保障工作。

用好文化扶貧抓手,推動扶志與促興深度

學校投入近90萬元,先后組織200余位師生前往達川、蒼溪、儀隴、北川、普格5個縣區,開展“助力精准扶貧、振興鄉村發展”送文化藝術下鄉主題展演活動,全程跨越幾千公裡,為近萬名群眾送上視聽盛宴、精神大餐,被群眾譽為當地“春晚”。通過文藝演出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貧信心和動力,宣傳移風易俗新知,用文化熏陶營造鄉村文明新風尚。

學校還投入51萬元建成理塘縣卡娘村、若西村、普格縣阿木村和武勝縣大通村4個村史館,通過文物和圖片挖掘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如今,村史館成為當地村民爭相打卡的文化“地標”。另外,學校投入近10萬元,派出相關專家對理塘縣甲窪鎮進行規劃設計和風貌改造,助力特色文化小鎮建設。2020年,理塘縣甲窪鎮卡娘村被評選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此外,學校向普格、理塘兩縣捐贈價值45.7萬元的圖書、電子琴、電腦、音響、打印復印機等文化設施設備,對鄉村文化站、活動室進行升級改造,助力當地開展更多、更豐富的文化惠民活動。投入5萬元,依托公益組織,捐贈理塘縣圖書1萬冊﹔投入8萬元,援建理塘縣卡娘村籃球場。

大力扶持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消費扶貧行動

學校投入近7萬元援建理塘縣卡娘村連戶路385米﹔通過提供信息服務、搭建電商平台等方式,幫助理塘縣江達村拓展產品市場、樹立產品品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武勝縣大通村道路建設、村落改造投入56.56萬元。投入4.5萬元捐贈普格縣阿木村一台四輪電動垃圾車,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投入25萬元用於阿木村建卡戶補短“六件套”發放、安全住房配套功能房建設以及“四好創建”新風超市、村庄標志碑和路燈亮化工程等,持續提升阿木村脫貧質量和成色。

五年來,學校還在理塘、普格兩地投入275萬余元援建了4個特色產業示范基地,並形成了由幫扶單位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群眾參與並受益的益貧帶貧機制,推動了3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全部達標,600余名貧困群眾產業致富。幫扶貧困村現代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致富路子從窄到寬、由短到長,一排排“川師扶貧大棚”已經成為了當地貧困群眾的致富大棚。

積極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營造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消費扶貧格局。通過單位定點採購、工會福利團購、附屬單位認購和愛心企業助購等方式五年來累計“以購代捐”貧困地區扶貧產品370余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農戶143戶,惠及貧困人口369人。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