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4點,四川省綿竹市漢旺學校的放學鈴聲准時響起,孩子們魚貫而出,在老師的帶領下依次登上公交車,歡歡喜喜踏上了回家路。綿竹市委、市政府推行的“紅領巾”公交進校園惠民行動,讓學生放學路途遠、安全難保障的難題得以解決。
隨著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農村學生上下學安全、家長接送路途遠、城鄉教育不均衡和留守兒童上學難輔導難成為綿竹教育部門重點研討和解決的攻堅問題。近年來,綿竹市教育局聚焦社會痛點,落實“紅領巾”公交進校園工程、 “如家”寄宿制工程、“一校多區”改革工程、“社·家·教”共育工程,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高質量均衡的教育。
以“如家”寄宿制為樣板 打造特色鄉鎮寄宿學校
冬日清晨,陽光透過明亮的窗戶照進室內,牆上張貼的故事圖案愈發生動形象,床上的被子疊得像豆腐塊,毛巾、牙刷排成一條線,整個房間暖意融融。這是九龍學校學生寢室裡的場景。
“昨天衣服脫線了,生活老師很快幫我補好了,老師像媽媽一樣陪我學習陪我玩,好開心。”九龍學校學生李佳給遠在浙江的父母打電話時說。在九龍學校,“如家”文化溢滿校園,鄉親們都夸“如家”學校的孩子知書達禮,自理能力強。
“作為寄宿制學校,不僅要教孩子學習,還要教他們如何去生活,老師與孩子24小時生活在一起,家長們很快就發現,孩子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習慣也變好了。”九龍學校校長徐剛說道。自2010年以來,九龍學校逐漸把寄宿制學校建設成為養育制學校,有效解決了因大批家長外出務工而造成的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為了豐富孩子們的住校生活,學校實施“溫馨家庭”式管理,成立住校生自主管委會,配置生活老師照料生活起居,孩子們真正把學校當家,把老師當家人,在學校感受到了滿滿的“家庭”溫情。
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該市教育局緊抓改革機遇,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城鄉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需求,探索出“家園化住校養育制”管理模式,並以九龍學校“如家”寄宿制為樣板,打造特色鄉鎮寄宿學校,金花學校、遵道學校率先實施了小學中高年級寄宿制試點,真正讓城鄉義務教育“攜手並進”。
“紅領巾”公交進校園 破解農村走讀生上下學難題
11月19日下午4點整,貼著“綿竹—漢旺”字樣的城鄉公交車徐徐駛進漢旺中學,根據事先定好的時間、路線,司機沈志林需要將整車學生挨個送到漢旺鎮各個村組的指定位置。
初三學生王海濤家住漢旺鎮拱星集鎮,父母長期在外務工,自進入初中后,獨自在家的他上下學成了難題。綿竹市委、市政府推出“紅領巾”公交進校園惠民工程后,定時定點接送孩子上下學舉措令王海濤的出行難題迎刃而解。
“‘紅領巾’公交進校園工程是由市人民政府主導、公交公司參與,採取政府補貼、家長負擔、企業讓利三位一體辦法,解決運輸費用的惠民工程。”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綿竹市已有21所學校實施了“紅領巾”公交進校園工程,基本解決了農村走讀學生上下學的交通問題。為進一步減輕孩子們的家庭負擔,該市教育局還將積極爭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逐步做到全面減免交通費用,全面破解走讀生上下學難題,真正將政策福利惠及到家家戶戶。
“社·家·教”共育 探索困境兒童合力關愛模式
目前,綿竹義務階段共有27404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2299名,貧困兒童6082名。為了有效整合社會、家庭和學校資源,解決困境學生難題,該市積極探索“ 社·家·教”共育關愛模式。
多年來,孝德鎮聯合轄區學校積極探索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融合,每年定期公開招聘老師、“五老”人員、鄉賢、寒暑假返鄉的大學生,組成志願者服務隊伍,利用周末、寒暑假深入各村開展假日輔導服務,還通過開設“年俗講堂”“年畫微講堂”“假期學童書塾”“青苗課堂”等特色課堂,實現無縫教育,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
據孝德鎮年畫村村民李英介紹,自己在成都上班,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假期生活很枯燥。自從參加“年畫微講堂”后,孩子有了好去處,不僅能開心地玩耍,還能快樂地學習,作為家長確實放心不少。
據了解,“社·家·教”共育工程是由市婦聯、團市委牽頭,相關部門聯動參與的愛心工程。近年來,通過不斷探索,綿竹所有鎮(街道)都建立了家長學校、關工委、兒童之家,並涌現出許多新特色、新亮點。遵道學校的“心聯小屋”拉近了師生距離,激勵了特殊孩子,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九龍鎮文風村“院壩學校”幫助家長、學生解決了節假日學習難題﹔九龍鎮秦家坎村“鄰裡鄉親”互助會解決了土地集中后村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孩子無人照管的問題……如今,各具特色的“社·家·教”共育工程正在綿竹市全面推廣。
推行“一校多區” 打造城鄉教育優質均衡新模式
今年9月,綿竹市正式推行“一校多區”辦學模式。先行試點的是以大西街小學總校引領下的晉熙校區、春溢校區、板橋校區 “一校三區”,紫岩小學總校引領下的紫岩路校區、齊天校區 “一校兩區”。
自實施“一校多區”改革后,每周三成了大西街小學全體青年教師最期盼的日子。11月4日傍晚,在“相約星期三”活動上,大西街小學專職書法教師吳成清分享了書法要領,大家聚精會神聽著學著。活動結束后,求知若渴的青年教師還紛紛湊到講台前繼續請教。“我享受到了‘一校多區’改革帶來的福利。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師傅走進我的課堂,聽課評課,手把手指導,幫助我迅速成長了起來。”春溢校區教師周俊感激地說。
“相約星期三”、頭腦風暴、定期磨課、老師輪崗、特色職業技能培訓等各種活動在大西街小學開展得如火如荼, “一校三區”的新型管理模式正將三所學校緊緊地連在一起。
“學校積極探索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通過晉熙校區的輻射引領,幫助三校青年教師共同進步,努力讓‘一校多區’模式管理更集中、關系更緊密、發展更具品質內涵。”大西街小學校長王琴介紹,作為“一校多區”試點,大西街小學在前期領辦春溢校區的經驗基礎上,通過制定規劃制度、校區干部融合、教師身份認同等方式,讓春溢校區、板橋校區找准“大西文化”認同感。同時,還進行課程分享、教師跟崗學習、教育教學交流,讓三校區資源共享。學校力爭用五年時間,實現城鄉學校辦學更為優質均衡、教育質量顯著提升,讓彼此在抱團發展中共同成長。
目前,綿竹“一校多區”辦學模式實現了理念的嫁接和優秀師資的共享。下一步,還將通過不斷摸索與跟進,做到在“一校多區”模式引領下各校之間“一脈相承,守正創新”,全力探索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綿竹路徑”,真正讓教育點亮未來。(申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