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段子上

2020年11月24日09:32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王蒙: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段子上

  作為廣州文交會重要組成部分的第11屆廣州演藝交易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昨天,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在廣州大劇院就“我們的文藝生活”這一主題暢所欲言。

  現場還舉辦了舞台劇《活動變人形》的啟動儀式。對於自己的小說能“立”上舞台,王蒙表示很幸福。王蒙說,“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抖音、手機段子上,否則就太對不起我們自己了,太對不起我們的文明了。”

  “80后”原著,70后導演,90后編劇

  今年86歲的王蒙見証並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的《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到改革開放后的《活動變人形》《蝴蝶》《布禮》等,到進入新世紀后的《這邊風景》及“季節”系列長篇小說……王蒙始終敏銳捕捉著時代脈搏,深刻剖析人們的內心世界。在67年的創作歷程中,王蒙寫了1800多萬字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說、散文、詩歌和學術著作,作品被譯成20多種文字,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等國家級文學大獎和多項國際性文學大獎。2019年9月17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活動變人形》是王蒙的代表作,對於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舞台,王蒙表示:“在舞台上用很接近生活本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想想,我們曾經是什麼樣的,走過了什麼樣的歷程,我們得到了什麼,又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活動變人形’那一代人基本上已經離開我們了,但他們還有眼淚沒有流完,還有美夢沒有做完,還有很多願望需要我們后世的人去做。”

  “我非常感謝廣州的藝術家們,廣州大劇院能下決心,把這個作品在舞台上‘立’起來,讓更多的人更直接地去感受這個故事。我希望這次的改編、演出能夠成功。”王蒙說。

  舞台劇《活動變人形》還在前期的打磨中。70后的著名戲劇導演李伯男任導演,他說:“能有這個機會排這個戲,在精神上和大師對話,我感到非常榮耀。”90后著名戲劇編劇溫方伊表示:“小說中所寫的事情,放到現在依然不過時,很多沖突在今天的家庭中仍然上演。”

  70后的導演,90后的編劇,王蒙笑言:“我是80后,我86歲都過了。我現在每天走路10000步。我去年在海邊照的相,還有腹肌6塊。我要向你們二位學習,保持80后的活力!”

  《活動變人形》上舞台,很有幸福感

  “話劇特別能感動我。”王蒙講述了一些他看話劇的感受。《雷雨》中有一些段落,“我一聽眼淚就能出來。”

  王蒙表示特別羨慕李伯男和溫方伊,“我現在出的書很多,但是也有兩次失敗的經歷,一次是寫劇本,一次是寫相聲。”

  “能有機會和各位接觸,能把《活動變人形》改成舞台劇,我很幸福。”王蒙說,“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想寫劇本沒寫成,最后又和自己有關系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現出來。”

  談到“我們的文藝生活”這個話題,王蒙表示,“我想起了英國女王說過的一句話:英國寧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這表達了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敬。”王蒙說,“我們對文學藝術、對戲劇、對話劇需要應有的尊重、熱愛。你看,我們的《紅樓夢》就把中國文藝扎得牢牢實實的,就能讓后代研究幾百年。”

  聽不懂粵語,卻也愛聽粵劇

  “如今我們的文藝生活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是很鼓舞人心的,人們的參與性強了,但是我們整個的文藝生活的質量還有待提高。”王蒙說,“在歐洲,一個女士去看戲是一件大事,她出門之前要選衣服、做頭發,是很有儀式感的。”

  王蒙認為,文藝生活的崇高性、嚴肅性需要培養。“起碼別穿著拖鞋、短褲進劇場。服裝正規一點,要在態度上對藝術有一種向往,希望人們端正、高雅。” 事實上,在廣州,進廣州大劇院的觀眾,已經從多年前的不太懂禮儀,到著盛裝來觀看歌劇聽音樂會。

  另一方面,文藝工作者拿出來的作品要對得起觀眾,“這樣才能在劇場裡挺直腰杆。”王蒙說。

  說起中國文化,人們想到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我們這一代能留下什麼?“20年前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開玩笑說我們有電視小品,后來變成了段子,現在變成了抖音。看抖音我也不反對,但是我們得想辦法,把高端的、正經的舞台藝術包括交響樂、歌劇、話劇、京劇、昆曲帶給人們。”王蒙說。他特別提到:“我聽不懂廣東話,但我也愛聽粵劇,尤其是對紅線女一生對戲劇藝術的追求充滿敬意,她是個了不起的人。”

  “創造人們喜聞樂見、又能對人們有所引領的作品,這是文藝工作者的本分。”王蒙說,“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抖音、手機段子上,否則就太對不起我們自己了,太對不起我們的文明了。”(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