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裡裝一個充電寶,外出的人們就不再擔心手機沒電了。但小小的充電寶在報廢后,究竟屬於哪一類垃圾,這個問題恐怕會難住不少市民。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充電寶在垃圾分類上存在爭議,在回收環節更是面臨難題。
現狀 家裡攢了三個舊充電寶
“怎麼又買充電寶了?家裡還攢著好幾個舊的呢!”看到文清剛拆開的包裹,母親忍不住抱怨。
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文清也是手機不離手,微信、微博等APP輪番用,手機電量自然斷崖式下降。“隻要揣著一個充電寶,我就能放心刷手機了。”文清說。
以市面上的一款中檔充電寶為例,其循環充放電次數約為500次。如果按照兩天一個周期計算,可使用將近三年。但事實上,隨著充電寶性能下降,其使用壽命會縮短。
如今,文清家裡已經攢了三個廢舊充電寶了。留著,佔地兒﹔扔掉,又不知該丟到哪兒。“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電池不能隨便扔。”文清說,至今仍記得老師說過,一粒紐扣電池可污染相當大體積的水源。
探訪 拆解成本高企業不願收
在通州萬達廣場的“愛回收”站點,幾位工作人員熱情向往來顧客宣傳:“舊手機、舊電腦,我們都高價回收。”可一聽記者詢問廢舊充電寶,紛紛擺擺手:“不收不收。”
這並非個例。記者近日走訪通州、朝陽、東城的多家回收站點,發現沒有一個站點願意付費回收充電寶。哪怕記者表示不收費,大多站點仍然拒收。
“回收充電寶,不但沒有利潤,而且還要賠錢。”一家知名環保公司的負責人李震解釋說,充電寶是由鋰電池、電路板和外殼三部分組成。其中的外殼和電子元件雖然可回收再利用,但成本極高。除了拆解成本之外,其儲存、運輸環節都有嚴格規定,回收企業無利可圖。
疑惑 究竟屬於哪一類垃圾
今年起,本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廢舊充電寶能否找到“家”呢?
在小區裡的分類垃圾桶前,文清徘徊許久仍然無法做出決定。普通干電池屬於其他垃圾,可充電電池是有害垃圾,廢舊電子產品則屬於可回收物。可充電寶到底屬於哪一類,並沒有明確說明。
一些指導市民分類的小程序上也同樣存在矛盾。記者查詢發現,充電寶在支付寶“垃圾分類指南”中屬於有害垃圾,而在市城管委小程序“北京市垃圾分類寶典”中,則被歸為可回收物。
記者帶著疑問咨詢了市城管委。工作人員回復說,市民在投放舊充電寶時,選擇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均可。若是充電寶有破損,則意味著存在電解質泄漏的可能,一定要歸為有害垃圾,投放時最好能包好並貼上字條標注。(北京晚報記者 朱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