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朝天新生村 旗揚古道越千山

【查看原圖】
新生村寨門。朝天區委統戰部供圖
新生村寨門。朝天區委統戰部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11月20日18:25

位於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川陝結合部的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大灘鎮新生村,依山而建的房屋有序排列,道路干淨、整潔。這個素有“人間淨土”“秦蜀桃源”之稱的村庄,先后被命名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寨”、“四川省四好村”和“省級傳統村落”,2017年3月又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一步一腳印,新生村在“四化聯動、創新驅動、綠色牽動、開放帶動、共享推動”的實踐中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一朵幸福、文明、和諧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花。

陣地新 彰顯核心價值觀

“秀美新生,仙氣氳氤,無限風光。舉目兮,高峰挽低峰,群山環主嶺,青山隱隱﹔遠眺兮,兩峽拱一村,一灣連九井,碧波泱泱。水泛漣漪魚翻浪,目盈綠野霞滿鄉。村舍雀躍,十裡龍驤。”——《新生村賦》

溯嘉陵江北上的大灘鎮九井灣,是新生村民俗餐飲一條街,有7家清真餐飲店,村委會、村史館、文化廣場也居於其間。

無論走到哪裡,總會聽到一個聲音:“現在的新生村與過去是天壤之別,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村黨支部書記穆國軍介紹,新生村幅員面積十余平方公裡,轄7個村民小組382戶,總人口1270人,其中回族村民近400人,是一個回漢雜居村。在“新村建設”和“強村行動”中,政府相繼為新生村投入資金2600萬元,通組道路全部硬化拓寬,建成67口微水池、微水窖,鋪設2.3萬米飲水管,建新村修公路,打造風貌整治環境等等,這是該村的硬件建設。在軟實力方面,該村也非同尋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寨”“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傳統村落”幾個金字招牌熠熠閃光。

村北頭是大灘小學,嶄新的4層教學大樓緊貼山巒,圍牆外的操場與村上的九井文化廣場共用。在新生村的公共場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宣傳標語讓人印象深刻。

新生村是朝天區區委統戰部的幫扶村,2018年底脫貧后,新生村正在農旅文融合發展方面下深功夫。新生村有“五特”,即區位特殊、文化特古、產業特壯、民風特純、活動陣地特新。趙文先說:“據了解,民族村建村史館在四川隻有4家。在川北,新生村是第一家。”趙文先親自設計“操刀”,他要讓村裡的“歷史古跡活起來、勵志故事動起來、好風尚傳下去”。

存史、育人,朝天區把村史館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歷史古 民族文化大融合

古棧、古渡、古驛、古墓、古寺、古祠、古匾、古器、古籍、古樹,這是新生村的“十古”文化,村史館圖文並茂地盡數羅列。正如大門楹聯所述:“古驛乾坤大,新生氣象和”,或許這就是新生村高質量脫貧的文化基因和內生動力。

先秦時期,新生村九井彎便有先民居住。唐代朝廷在此開鑿了九口鹽井,以供川北、陝南一帶百姓食鹽之用,九井灣因此得名。

朝天區是四川省的北大門,而大灘鎮則是朝天區的北大門,秦蜀古道咽喉鎖鑰,嘉陵江水路入川的觀音閣古棧道、第一驛九井古驛、第一渡大灘古渡以及宋淳熙年間利州提刑張曩容開鑿九井驛三巨石疏通河道的漁郎閣等等,均位於此段,可謂文化底蘊深厚。

古墓、古寺位於新生村7組,於清康熙年間所建,均位於九井灣半山腰。驅車上山,會發現這裡回族村民居多,民族風情濃郁。

九井拱北高大宏偉,回族手工水墨磚雕技藝精湛。一眼望去,整棟建筑有平面雕、浮雕、透雕、圓雕、陰刻﹔細看每一幅雕塑,內容豐富多彩,博採中國本土文化元素,如漁樵耕讀、多子多福、荷塘清趣、五老觀月等內容。

產業旺 兩主一輔奔小康

朝天區境內山地佔90%以上,大灘鎮特別是新生村則是100%的山地,山堅水硬,土地稀少。“山高摔死雞,水急不養魚,上山碰鼻子,下山蹭鉤子(屁股)”,這些民謠就產自大灘鎮。自1998年退耕還林至今,目前新生村三分之一的村民沒有耕地,隻有山林,於是就形成了以核桃種植、牛羊養殖為主,鄉村農家樂、外出務工為輔的二主一輔產業發展模式。

大山深處難得有一塊平地,種養業的發展不是一件易事。哈志友的標准化養殖場都是依山就勢壘砌而成。為了搞好養殖,哈志友還貼山建了臨時住房,總投資好幾十萬元。如今,他的養殖場平均每年出欄牛約80頭,收入約80萬元。

65歲的回族村民穆培志也沒有耕地,隻有山林,他家子女出門務工,老倆口在家發展產業養羊、養雞,加上傳統核桃產業,在山下江邊的民俗餐飲一條街開辦清真農家樂,每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家裡的三四十頭羊放在山上,基本不用管,在礦泉水瓶裡裝上包谷,每晚手搖礦泉水瓶,羊兒聽見招呼,就會自動歸圈。

在他們的帶動下,一些貧困戶也跟他們學習養殖技術。因車禍失去勞動力致貧的漢族貧困戶劉志華,2015年跟著哈志文學習牛羊養殖,如今他的年純收入超過了4萬元。據村支書介紹,目前新生村已有12戶回漢群眾開始標准化養殖,年存欄牛300余頭,平均每戶年增收3萬元。

46歲的漢族村民謝廷文,在外務工小有成就,當起了包工頭。但他心裡一直想著帶著村裡人尤其是貧困戶一起致富,於是每年都帶領20余名回漢群眾外出務工,人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

據大灘鎮鎮長趙強介紹,近年來,新生村新建磚混圈舍12戶1800余平方米,養殖山羊570隻、肉牛306頭,種植核桃1248畝,發展清真特色餐飲店7家。通過“兩主一輔”產業發展,2018年新生村貧困戶全部脫貧。

民風淳 向上向善正氣揚

新生村回漢雜居,但彼此尊重,民風淳朴,村民之間大事小事互相幫忙,都舍得使勁,且不計回報,相處十分融洽。雖然在飲食習慣上,回族、漢族有所不同,但他們彼此尊重、包容。若漢族遇婚喪嫁娶擺宴待客,會同時置辦回、漢兩種席桌。回漢結婚,夫妻相處的秘訣也是相互尊重彼此謙讓。

小家和諧了,大家自然融洽。“新生村從無上訪現象,從未發生違法事件,更無刑事案件。”朝天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區政法委書記、區總工會主席甘興禮說,新生村獲得的表彰與殊榮都是最好的証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要求,新生村村民一直在踐行。

在諸多殊榮面前,村民們說都是有了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幫扶單位的干部們則說,新生村村民做事心特齊,大家相互幫助,事事都能落到實處。

“向上向善。”穆國軍一語道出真諦。他說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大家取長補短,慢慢形成了共同的價值取向。向上向善,就是該村生生不息的源泉、高質量脫貧的內生動力。

新生村於1950年設立,初名“白家村”,1957年改名“新升村”,1984年更名“新生村”,蘊含革故鼎新、生生不息之意。今天的新生村,有著更豐富的“新生”內涵和外延。(粟舜成 熊芙蓉) 

分享到: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