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初心 四川好戲在路上

2020年11月20日07:1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砥礪初心 四川好戲在路上

  話劇《蘇東坡》劇照。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川劇《草鞋縣令》劇照。

  11月16日晚,大涼山的同胞在西昌市阿惹妞劇場載歌載舞,齊聲邀請遠方的客人“留下來”——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下簡稱“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戲劇盛典正式拉開帷幕。“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實景劇。”不少現場觀眾忍不住發朋友圈,與遠方的親友和網友分享演出帶來的興奮,他們從劇場出來,還意猶未盡地加入劇場外圍著火把跳舞的彝族同胞隊列中。而在成都各大劇場,川渝話劇雙城記正在上演,《麥克白》《硬糖》《晴空萬裡》……不久前,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與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簽下協議,雙方要引進更多的優質川劇到彼此的城市,接下來成都城市音樂廳,將迎來升級版的小劇場川劇《桂英與王魁》。

  近年來,文藝川軍中的戲劇精兵砥礪著為人民服務的從藝初心,力圖從源頭上培育人才,在創作上夯實基礎,努力構建平台促進交流,向更廣闊的藝術空間、更深遠的精神世界邁進,收獲更多觀眾的心。

  探視野

  濮存昕在大涼山打“洋麻將”

  戲劇藝術離不開交流。兩歲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是四川戲劇走向全球的一個典型縮影,它漸漸融入當地老百姓生活節慶中,並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匯聚在四川,也讓西昌的老百姓放眼看世界。

  聽說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演員濮存昕要來大涼山打“洋麻將”,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研究生劉四宇,跟著導師和同學也“打飛的”來到西昌,准備“湊上一局”。“這次我要和濮老師碰個面,希望明年能帶著自己的戲劇作品來到大涼山。”劉四宇說道,不過他來戲劇節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戲劇節難得匯集了各種各樣劇目,通過交流,可以提升審美和見解,開闊眼界。”

  11月17日,濮存昕在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上獻演北京人藝在疫情之后的首部作品《洋麻將》。對老百姓來說,這場戲劇節是短時間內集中享受全國甚至全球佳作的饕餮,有超過35部優秀戲劇作品近300場風格迥異的演出。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500多年歷史的昆曲《浮生六記·布衣菜飯》和觀眾玩起“浸沒”,大家晒著大涼山冬日暖陽,跟隨劇中的林語堂、沈復、芸娘的步伐,聽著溫婉純正的蘇式唱詞,走街上樓爬小山坡,穿廳堂時還能品嘗“蘇式糕點”,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昆曲之旅。在這裡,你還能看到國內新銳青年藝術家趙淼的三拓旗劇團表演肢體劇《水生》,劇目將東方色彩的貴州儺戲與西方戲劇理論結合。此外,還有“懸崖村題材”原創民族歌劇《聽見索瑪》、小劇場口碑話劇《枕頭人》、脫口秀界“扛把子”笑果文化即興專場、四川人藝的《晴空萬裡》、開心麻花“包袱最密集”的票房佳作《烏龍山伯爵》……

  白天,邛海邊的金色沙灘上開著論壇,遠處山坡上的猴子瞪圓了眼睛,看著與會戲劇人手裡有沒有可口的食物。到了夜晚,當地彝族少男少女,圍著暖融融的火把,隨性地與路人牽著手圍圈而唱,自然地載歌載舞。“戲劇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濮存昕說道,用戲劇讓世界知道西昌,也讓西昌看世界,如何把西昌民族文化用現代國際的方式去展現給世界,是戲劇節探索的關鍵方向。

  對許多業內從業者來說,戲劇節更是汲取養分、開闊眼界的平台。戲劇節發起人之一、執行藝術總監李亭笑著說:“除了《洋麻將》,濮存昕這次來大涼山,兩天看了三場戲,參與主持了兩場論壇。”戲劇節上,來自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牙買加等八國演講嘉賓全球連線,著名戲劇人賴聲川和濮存昕,代表烏鎮戲劇節和大涼山戲劇節,一東一西對談。大家都在積極地思考著“后疫情時代,怎樣讓戲劇精神永不停息”。

  在大涼山,戲劇又過了一回“暖冬”。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最初由濮存昕、廖昌永、吉狄馬加、阿來、李亭、王曉鷹、黃定山、李伯男、趙淼等24位中外藝術家和文化學者共同發起,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匯聚全球10多個國家600多場戲劇,涼山文旅集團全程運營並首創直播帶戲,邀請全世界的藝術家來西昌表演和採風交流(今年受疫情影響取消了所有國外劇目的現場演出)。僅2019年,戲劇節便吸引2萬人次觀眾和上千位戲劇從業者參與。

  出作品

  “以戲換戲”唱響川渝雙城記

  歷年來,四川戲劇作品都在巴蜀文脈的滋養下,呈現出獨有的文化性格和川味烙印。如今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時代背景下,川渝兩地在話劇、川劇等領域互動頻頻,濃縮近年來戲劇精品、新品,以戲換戲,名角對壘,后浪交融,以作品為密鑰,打通創作和演出的“任督二脈”。

  成都9月新修好的繁星戲劇村,在11月13日晚迎來重慶市話劇院的先鋒話劇《麥克白》,重慶市話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王弋登台主演,也由此唱響第5年的“川渝話劇雙城記”。當晚除了市民,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近百位師生也“團購”觀看,見証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與重慶市話劇院聯袂打造的戲劇季開幕。

  “今年川渝兩地以戲換戲。”“川渝話劇雙城記”項目主要負責人孟意明透露,今年川渝兩地引進了一些孵化類、年輕版的小劇場劇目輕裝上陣,結合新修好的成都繁星戲劇村等小劇場空間,以劇目溝通起川渝兩地的藝術交流。接下來到12月25日,懸疑劇《硬糖》、話劇《我和我的哈姆雷特》《比薩斜塔》等將聯袂在兩地展演。

  新銳孵化劇目只是四川話劇界的一角。近年來,四川人藝啟動的川話版話劇《茶館》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壓軸”演出,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大型話劇《蘇東坡》將四川的歷史文化名人故事搬上舞台,主旋律大戲《蒼穹之上》《記憶密碼》探索著新敘事表達方式,小劇《至少還有我》《晴空萬裡》記錄著疫期動人點滴……眾多風格各異的優秀劇目,豐富了文化產品供給,活躍了演藝市場,引發群眾的觀劇熱情。

  你方唱罷我登場,川劇“梅花”與“后浪”齊頭並進。

  川劇《巴山秀才》《易膽大》《死水微瀾》《變臉》,“全國五個一工程大獎”、國家“文華大獎”、中國戲曲“梅花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當年正值“高光時刻”的川劇,幾乎包攬全國重量級大獎。

  如今,“梅花”風採不減。廉政川劇《草鞋縣令》匯聚陳智林、肖德美等梅花獎獲得者,演進中央黨校為干部上課,同時入選文旅部“2020年度國家舞台藝術重點創作劇目”。近期主演們去重慶參加“雙城劇匯”,又馬不停蹄地驅車8小時,深入大涼山喜德縣巡演。

  另一邊,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帶著“后浪”前行。川劇名家徐棻將傳統“目連戲”注入現代品格,為青年演員虞佳量身打造了獲獎作品《目連之母》,助她摘得“梅花獎”。在11月的“成渝兩地川劇藝術交流演出系列活動”中,川劇青年演員們更是全梯度亮相登台:虞佳主演的川劇《目連之母》打頭陣,復排

  青春版川劇傳統名劇《紅梅記》,還有電視劇《偽裝者》編劇張勇加盟、雙梅花主演的川劇《天衣無縫》,90后、00后川劇演員文東創排的“川劇復仇者聯盟”《盜官袍》……據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行政負責人陳巧茹介紹,本屆“成渝兩地川劇藝術交流演出系列活動”的劇目都是精心安排,意在培養川劇年輕人才,給年輕人舞台鍛煉的機會,也讓成渝兩地的川劇青年人能深入交流。

  耕土壤

  小荷已冒尖尖角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近年來,四川啟動“藝術創作生產源頭工程”,鼓勵優秀劇本創作,特設四川藝術基金,鼓勵川內優秀戲劇人才創作。

  11月16日,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傳來一則喜訊。不滿14歲的兩位小演員黃筱雅、彭宛楨,分別憑借參賽劇目《歸州》《白鱔觀景》,獲得第二十四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地方戲個人項目“小梅花”稱號。目前,四川已經有20余朵“小梅花”盛開。

  “小梅花”的茁壯成長,需要辛勤耕耘的藝術土壤,也需要學理的悉心澆灌。去年夏天,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5級多劇種本科班”的12位年輕人,從象牙塔走向社會,他們12人是川劇歷史上第一批本科生。這在300多年的川劇歷史上是頭一回。

  “吐故納新,才能讓四川曲藝更有活力。”這也是四川曲藝人的共識。我省先后有14位曲藝家獲“牡丹獎”殊榮,有3個曲藝節目獲得“牡丹獎”節目獎。在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叮當最新的一部作品大型諧劇《永不落幕》中,特別加入新鮮的“歌隊”形式,不少成員就是來自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的“90后”“80后”青年演員。

  四川省劇目工作室主任丁鳴,這些年一直致力於“源頭人才”培養。省劇目工作室著力舉辦青年川劇演員比賽、戲劇小品比賽等,覆蓋全省30多個城市,不少青年演員是“看著在比賽中一次次成長”起來。

  人才基礎夯實后,基層文化才能跟著繁榮起來。瀘州合江縣川劇團憑借《烏蒙山脊梁》突出重圍,代表四川入選2020年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其選段還被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的大型音像主題出版物《百年小康夢圓時》收錄。今年10月,廣安青年曲藝演員羅捷憑四川清音《小姑出嫁》的精彩演繹,喜獲牡丹獎新人獎……為有源頭活水來,四川好戲在努力的路上,前進不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