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報告 第一書記】

心底的那束光

——記四川省扶貧開發局派駐干部張欽城

羅薇

2020年11月19日11:30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這一生的命運,心,一直是一種牽引。你一路的曲折順直,你一生的苦樂悲喜,心,都將微妙地牽引著你命運中的每一個起承轉合,一點點成就或消磨著你。有的人心裡向著光,他要努力讓自己活成一束光,這是他對自己的一種責任和使命。因為這光,將使他未來的道路越走越明晰,也因為這光,將在前進的道路上溫暖和照亮到他人,而他覺得隻有這樣,才是沒有辜負這來之不易的一生。

張欽城在他引進的草莓園區,查看草莓的生長。作者供圖

從“心”出發

張欽城2003年冬季入伍,東莞市虎門鎮當兵,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服役2年。新兵訓練夠苦,可當領導問他願不願當班長,他不假思索地點頭。“班長”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奉獻,也意味著更大的鍛煉和成長。“鍛煉和成長”是他當兵的心志。而作為班長的培養對象,之后的集訓長達8個月。虎門這地方“長夏無冬、光照充足”,火辣辣的日頭下,真是個戶外訓練的好地方。

他30歲出頭,中等偏高身材,身體健實得像株柏樹,而他膚色白皙,面孔又是俊秀的。這個家境十分優渥的青年,卻是經歷過艱苦訓練、能吃大苦的人。

從部隊回地方后,2006年,他進入四川省級扶貧部門工作。2017年10月,他主動向單位(四川省扶貧開發局)請纓,投身脫貧攻堅一線。他先后被派往涼山州昭覺縣特布洛鄉呷租卡哈村、洒拉地坡鄉爾打火村參加駐村幫扶工作,其中在爾打火村呆的時間最長,且任“第一書記”,至今兩年有余。

張欽城又一次按照自己的心志出發,定位自己的人生軌跡。

張欽城清楚地記得,2018年7月14日,剛到爾打火村任“第一書記”不到一個月,當地突發歷年罕見的洪水。此前,因家裡孩子得了肺炎,久治不好,他本請了一個星期的探親假,打算回家看看孩子。此時,他毅然決定留下,與村兩委一起奮戰,組織村民緊急投入抗洪救災,轉移人員物資、筑強堤壩、挖渠泄洪。他兩天兩夜未曾合眼,戰斗在防洪搶險一線,與村裡干部們一道,保護了群眾的生命,拯救了大批牲畜和物資,挽救了價值40萬元的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

張欽城在工作中,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在這次抗洪搶險時,他觀察發現,洪水溢出堤壩,主要是由於村裡兩處木橋橋面修得過低,擋住了上游大水沖下來的枯木雜物,形成河流堵塞、水位抬高所致。

於是他積極聯系昭覺縣扶貧開發局,為村裡爭取到重建橋梁的資金。他帶著村干部們和專業人員一道,認真規劃橋梁建設,組織工程實施,僅用了2個月的時間,僅花了7萬余元,便修建了兩座高大結實的鋼筋水泥橋。這兩座高大結實的鋼筋水泥橋,經歷了2019年和2020年暴雨洪水的考驗,有力保障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用“心”付出

省扶貧開發局是爾打火村的幫扶單位,2018年底,單位以購代捐訂購了一批村裡的農產品,土豆、蕎麥面、苦蕎茶、牛羊肉、草莓等近10個品種,工作自然落到了本就在該村挂職的張欽城頭上。

這事挺急,要一周之內完成。張欽城第一次接觸這事,村裡也沒有一次性向外地賣出過這麼多品種的農產品的經驗,一切都要靠他自己。部隊練就的優良素質還在,他頭腦清晰,行事果斷,立馬組織人員,按照訂購清單,收購、分揀、稱秤、買真空袋、包裝盒……他想,這是為自己幫扶的貧困村盡力,是為自己單位扶貧工作出力,而最終是為貧困群眾效力,這一單下來,就能讓村裡老百姓直接增收7萬余元。他覺得渾身是勁兒,對這項臨時的緊急工作投入極大的熱忱。連續奮戰6天6夜,終於將物資配齊,包裝好,一切准備就緒。

張欽城聯系好司機,12月28日一大早便興沖沖地向成都進發。此時車窗外漫天飛雪,他輕鬆的表情下,懸著一顆心,眼睛緊盯著前方路面。大涼山,這樣的冰天雪地,開車可不能掉以輕心。

村裡每每有這樣大宗物資進出時,他都要親自去押運貨物。他是個責任心很重的人,他知道,這裡除了冰雪路面、道路陡峭的危險,有時還會遇到“碰瓷”訛詐、夜裡留宿時被偷盜的風險,這些都不得不防。

當天下午4點,他們順利到達成都,可白天大貨車限行,隻能晚上10點以后進城,無奈在郊區等了足足6個鐘頭,到晚上10點才敢往城裡開。當晚11點過,到達單位后,便開始卸貨,照單清點,干完這一切已是次日凌晨兩三點鐘。

他第一次感覺自己那麼累,又第一次心裡有種莫名的歡愉,這也是他第一次如此扎扎實實地在勞動中迎接新年。

他除了對接本單位以購代捐,還主動聯系其他機關單位,推進消費扶貧深入開展,一年多,此項收益近20萬元。

扶貧之事無關乎大小,而在乎持續點滴的付出,在乎心底能找到那束光源,並用“心”去點亮它,這光,能帶給自己和他人溫暖與快樂。

以“心”相交

爾打火村位於昭覺縣西南,距縣城37.5公裡,平均海拔2620米,冬長夏短,晝夜溫差大,山多地少,屬典型二半山區。2013年全村489戶1896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貧困人口36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9.3 %。雖然該村於2016年底實現了貧困村退出,全部貧困人口脫貧,但這裡地處深度貧困地區,落后的生產生活面貌才剛剛發生改變,鞏固脫貧成效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仍需不斷付出艱苦的努力。

村裡500來戶人家,分散在方圓20多平方公裡的山尖溝地。剛到爾打火村的頭一個月,他每日的工作便是在村干部的陪伴下,走訪各家各戶,尤其是村中貧困戶和特殊困難家庭。每天天亮啟程,深夜才回到住地。

不久,皮膚白皙的他也變得本地人似的,黑亮黑亮的,地道的成都話也開始走了調,不自覺地夾雜起彝族腔來,讓老百姓聽了既覺得好笑,卻更覺親切。

漸漸地,村裡人熟悉了他,大事小事解決不了的,也都主動來找他,幫著謀劃謀劃,想想辦法。彝族同胞很重感情,經歷過一些事后,更是將他當成過命的親人。

一天,年輕的洛古日且正在犁地,犁鏵意外翻碎了一塊埋藏在土裡的玻璃,尖銳的玻璃碎片飛濺起來,插入日且的眼球,頓時疼痛難忍,鮮血直流。一旁勞作的父親看見,著急地扶起兒子,疾步趕到鄉衛生院,可衛生院哪有法子,催他們趕快到大醫院去。父子倆又先后到了縣、州醫院,可都說無法醫治。在這絕望的時刻,他們想起給村支書打電話求救,村支書自知無力解決,趕緊聯系到張欽城。

張欽城一聽這情況,時間緊迫,刻不容緩,即速開車趕來。一路上,他一邊詢問自己周邊的親朋好友,看有沒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熟人,同時也聯系了自己單位省扶貧開發局的領導和同事們幫忙。他心裡想,傷到眼睛這麼嚴重的事,無論如何,一定要找最好的醫院治療。

接到洛古父子后,他們沒有絲毫耽誤,直接開往成都。

路行至一半,好消息來了,日且當天就可以住進華西醫院眼科。張欽城太高興了,日且的眼睛有救了。他同時又有一點不敢相信,這麼快,就能讓日且住上醫院。平日他自己生個病,都不敢去華西這種大醫院,因為病人太多,有的病要等幾個月才能排上號。

后來他知道,這事是自己單位領導幫了大忙,還有華西醫院領導,他們聽說是涼山州的貧困群眾遇到了急症,立馬開出了綠色通道。日且手術后,省扶貧開發局了解這事的領導和同事們也去看望了他,並自掏腰包,送去了幾千元的慰問金。

日切手術很成功,張欽城可算鬆了口氣,那片碎玻璃扎得太深,差點傷及大腦,如果救治不及時,可能性命都有危險。

一個星期后,日且便出了院,目前他的眼睛已完全康復。現在,洛古家的人一見到張欽城,就像見到親人般,日且更是哥哥長哥哥短的,叫得親熱得很。

為使村裡群眾加快融入現代文明,張欽城從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開始,示范衛生習慣的養成﹔宣傳禁毒防艾知識,深入解析毒品艾滋病危害及防范﹔宣講控超保學的意義,提高村民計劃生育和接受教育的意識﹔宣揚移風易俗思想,提升鄉親們思想道德面貌﹔著力開展感恩教育,引導群眾“感黨恩,跟黨走”的自覺意識。

同時,他還利用農民夜校為村民們系統地反復地講解這些知識,內容生動豐富,其中還包括疾病防治控制、致富知識技能、“互聯網+”綜合信息平台運用,以及防火、防震、防汛知識等,注重從各方面全方位宣傳教育,幫助村民們盡快實現社會文明的時代跨越。

用心底的光,去溫暖這片土地

脫貧致富,就是要讓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怎麼增收?張欽城記得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說過:增收必須要有“一條龍”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就業是龍頭,產業是龍胸,公益崗位是龍腹,社會保障是龍尾,四個部位都要舞起來,才能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而其中就業是第一位的。

隻有讓貧困群眾就業,實現穩定增收,才能使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如何把就業和產業關鍵部位舞起來,幫助貧困群眾致富?張欽城借鑒了外地脫貧經驗,考察了當地生產種植條件和周邊市場,萌生了種植草莓的想法。

當得知縣上也正有意引進草莓種植時,他欣喜地找到縣農業農村局,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協調了70多家農戶320畝土地種植草莓,每畝土地每年流轉費500元,並吸納了120多個村民到園區務工,每人務工費1年1.5萬余元,促進村民穩定增收200多萬元。

漸漸地,爾打火村的草莓有了名氣。2019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涼山州調研脫貧攻堅工作,來到了昭覺縣爾打火村草莓產業園區視察。這極大鼓舞了張欽城一幫扶貧隊員們和當地老百姓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張欽城自豪地站在他和鄉親們親手種植的草莓前。作者供圖

他與村干部們再接再厲,多渠道爭取支持、發展產業。在昭覺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引進了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配合縣上建設800畝蔬菜基地﹔在省扶貧開發局和省保密局等單位支持下,幫助村上發展西門塔爾牛養殖﹔在省委農工委的支持下,村上修建了綜合服務站及4間凍庫(在滿足自身存放需求后,多余的空間用來出租增收)。

2019年,爾打火村收入達1498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7萬元,人均純收入7000多元,預計2020年底將接近1萬元。

張欽城與村干部和群眾們一道,共同團結奮斗,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地質災害搬遷,以及控輟保學、禁毒防艾、計劃生育、移風易俗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昭覺的1000多個日夜,他翻越了千山萬壑,由心出發,一路走來就不想停下腳步。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對張欽城來說,充滿了獨特的文化魅力。他想著,等到攻堅戰勝利了,有時間了,要好好學習研究一番這裡的歷史文化。他仰起頭,瞇著眼看著天上的太陽,陽光仿佛也是古老而寬厚的,它抵達每一朵細花、每一粒微塵、每一個生命。“太陽下的子民,應是同一的幸福。”他想著。太陽映照著他的瞳孔,閃閃地,直達心底。他心底的那束光也瞬間更亮了,前行的路仿佛也更清晰了,他要盡自己的力量,散發全部的光,來溫暖腳下的這片土地。這裡,有無數個“他”正為此而奮戰,這裡,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幸福而美麗的變化。

 

【作者簡介】

羅薇,漢族,貴州安順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四川班學員,現供職於政府機關,從事宣傳工作。曾在《人民日報》《中國扶貧》《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成都晚報》《四川扶貧》等報刊雜志上發表過記敘文、散文、詩歌、新聞通訊、論文等近百篇文章,並著有散文集《風隨四季》。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