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全球專家學者再聚成都,今年大家目光聚焦在“未來之城”。
一座能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之城”是啥樣?面對疫情沖擊,我們期望城市擁有怎樣的韌性?該如何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論壇上,成都向全球借智,也為世界城市發展提供經驗。
新圖景 城市動能不止,承載力更強
本屆論壇以“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建設開放共享的未來之城”為主題,這也是論壇首次在可持續發展前加上“高質量”這個定語。
這正是我們對城市未來的期許。“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到2050年可能會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聯合國人居署中國項目主任張振山說。與會嘉賓認為,一座符合人們期待的“未來之城”,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二是更加強大的城市承載力。
動力從哪來?智慧城市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數據將成為以后最關鍵的生產力。”成都高新區政務服務和網絡理政辦公室主任陳亮介紹了高新區搶佔先機的做法,“我們在5月8日發布了總投資約174億的34個新基建項目,同時建立新基建供應鏈平台,目前騰訊、阿裡、華為等7家龍頭企業已在成都高新區的供應鏈上面發布了30多個項目。”
“真正的智慧城市將更多地以人為本。”聯合國人居署中國辦公室國家官員應盛為科技應用描繪出一幅廣闊的圖景: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數據,大約90%都在過去3-5年中創造,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每存儲1M字節的數據,其成本大約為1萬美元,現在這個成本已不到2美分。同時智能科技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可以幫助打擊犯罪、戰勝疾病,甚至促進全世界經濟發展。
談及城市承載力,“技術”也是重點。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拿電梯舉例:城市高樓因為電梯的存在,讓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大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變得更高。“技術進步可以拓展提升城市的綜合能力。”徐林總結道。此外,他也建議,要建設更加節能緊湊的城市,加快城市經濟綠色低碳的轉型,同時強化可持續的生態空間的保護。“比如成都現有的100多平方公裡的公園綠地,應當探索出一套機制,使綠色價值實現轉化。”
新韌性 讓自然與城市和諧共生
面對新冠疫情沖擊,城市韌性成為今年嘉賓普遍關心的話題。
該如何應對挑戰?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二級巡視員劉寧分享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即保護、可持續管理和恢復生態系統的行動,從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同時提高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
“一方面,將自然融入城市,通過森林和其他陸地生態系統、沿海生態系統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營造人與生物和諧共生等多重效應,增強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彈性和韌性。”劉寧說。同時,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還可以讓居民親近自然,改善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以成都的空間布局為例,通過綠地公園、森林公園結合城市設計,建立更有機、更聯通的生態系統。”
不隻疫情沖擊,今天的城市還面臨著溫室氣體排放、固體廢棄物、交通堵塞等一系列問題。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執行董事Jocelyn給出的破題關鍵是“循環”。在英國倫敦,政府與高校合作,從材料入手對廢物進行循環利用,希望提高物資流動,制定循環經濟路線﹔美國奧斯汀一年中有400多噸物料因循環利用而不再填埋,“我們希望能夠制定一個共同的發展方向,用循環經濟提升經濟復蘇水平。”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於儒海介紹了成都在公園城市建設中的成就和經驗。“現在成都有一個新的名稱叫作雪山下的公園城市,這其實也反映了成都自然生態和人類和諧共存的營城思想。”他以成都圍繞錦江作帶狀城市公園為例,作公園時第一步並不是作規劃景觀,而是治水,“這一方面是在公園裡建城市,另一方面也是解決老城空心化問題的有效途徑,讓環境為城市創造價值。”(陳丹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程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