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體教融合核心內容的實現有何對策 競訓體系如何扎根校園?

2020年11月17日08:49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競訓體系如何扎根校園?

在不久前體育和教育部門出台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體育競訓系統扎根校園是未來體教融合的核心內容。按照文件的設想,未來我國競技體育的高水平人才將來自學校,對照我國目前校園體育的發展現狀,上述目標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困難 專業訓練難以延續

對策 徹底打通人才通道

在體育、教育領域的眾多專家看來,體教融合更多是談及體育和教育在價值、功能和目的上的融合,即共同作用於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並不太多地涉及體教融合后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其實,並非專家們不願意論及體育專業人才如何從普通校園中產生,而是就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體育課的地位仍難以和文化課持平,因此才有這些年來有關部門不斷出台促進體育與教育相融合的官方文件。廣州體育學院李仲明教授指出,“體教結合到融合”說了很長時間,但效果不理想,(青少年)如果隻重視語數英等文化課,造成體質不斷下降,大學軍訓時學生暈倒的情況時有出現。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地往城市集中,即便是城市中也存在明顯不均衡。而從體育教師配備、體育設施配套來看,這種不均衡比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還要嚴重,體育課和體育老師不足都是常態,遑論競訓體系。

即便是體育教師和體育設施相對完善的學校,也難說能承擔其培養專業運動員的任務,畢竟目前國內普通學校體育教師和體育設施水平與體育系統的競體校、專業隊還無法同日而語。因此,讓競訓扎根普通校園的路子還很長,正如有專家所言,體教融合的第一步是先解決“開齊開足體育課,配齊體育老師”。

體教融合尤其是未來中國體育競訓要扎根校園,這關系到我國競技體育將來的成績。競訓體系要扎根校園,就要考慮培養高水平競賽人才,而不僅僅是增強青少年體質。

除了校園高水平體育教師不足、專業體育訓練設施不完善外,競訓扎根校園最大的困難是無法保証小學-中學-大學的“一體化”,即某項運動的專業訓練不能保証得到延續,因為我國中小學按區域、按片升學,此外還有學位數量限制等,無法保証從事專業訓練的學生未來就讀的學校也有其從事項目的訓練團隊。

顯然,要實現競訓扎根校園,需要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體育人才通道的打通,首先有眾多小學、中學乃至大學,能為從事專業訓練的學生運動員提供上學機會﹔其次,普通學校要有高水平專業教練和有很好的訓練條件。也就是把競體校真正辦進普通學校,等於有條件的普通學校至少有一個項目的專業高水平運動隊。

要打破人才通道的障礙,需要全民都對體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而不僅僅依靠考試這個手段讓大家重視體育,正如一位專家所言,當全社會的體育意識不再因為考試而提升,那時便是真正實現體教融合。

方式 競訓開展千差萬別

對策 應提倡“百花齊放”

體教融合是個大的系統工程,並非一蹴而就,競訓體系扎根校園更是如此。體育尤其是運動項目在各學校的開展千差萬別,不同城市、不同學校都有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不同的項目組織有著不同的競訓開展方式,因此在競訓扎根校園方面更應該提倡“百花齊放”。

對於全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中央給出的政策是“一城一策”,未來體教融合以及競訓扎根校園,不僅一省一策,一城一策,甚至是一校一策,一項目一策。如雲南已實行中考體育100分的做法,四川綿陽則將教育與體育部門合二為一。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打造“學”“訓”雙一流體校,在立足於奧運、亞運、全運戰略培養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同時,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樹立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體校培養模式,遵循“健康第一”的發展理念,逐步形成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體教共享共建的青少年體育發展模式。

運動項目扎根校園存在差異性,有些做法值得參考。如中國羽協近兩年在青少年羽毛球運動發展上推陳出新,不少舉措正是為了深化體教融合,其中包括今后所有羽毛球青少年運動員在16歲之前即中小學前都只是在中國羽協進行注冊備案,而到了16歲之后,真正願意走專業化道路的運動員才在國家體育總局注冊。

曾經擔任省級專業運動隊羽毛球教練、目前任職廣東省某高校羽毛球老師,又是兩個孩子家長的朱健文認為,中國羽協的這項改革給家長和孩子多出5年時間思考發展方向,屆時做的決定也更符合青少年的專長特點及個人意向。從11歲到16歲,青少年運動員在發展羽毛球特長時,也有更多時間專注文化課學習,而不是像以往那樣11歲之后因為進入專業隊而忽略了文化知識的積累。在朱健文看來,在16歲之前,青少年羽毛球的發展,靠個人,靠家長,靠學校,靠俱樂部,這其中必然有更多專業教練進入學校,羽毛球教練團隊的壯實也有利於從基層中發掘可造之才。

而成都溫江在校園足球培養人才方面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該地小學階段的足球特長生採取分散到各個普通班級的模式﹔初中階段採取單獨編班的模式,選拔富有班級管理經驗的專業教練和了解體育、熱愛足球運動的文化課教師擔任班主任﹔高中階段由於特長分流,學校採取兩種編班模式,對於特長水平較高又願意走職業化球員之路的特長生則送往溫江足球基地培養,進一步強化足球特長﹔文化課方面,由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選派執教經驗豐富的優秀老師前往溫江足球訓練基地授課,其余特長生則留在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分散到各個班級就讀,走文化加特長並行發展的道路,向高校輸送高水平運動員。

其中,小學和高中分流到其他班級的特長生,文化課程與其他學生完全同步,特長課利用體育課及體育活動課開展﹔初中階段90%時間學習文化、10%時間培訓特長﹔高中階段在溫江基地的特長生50%時間學習文化、50%時間培訓特長,在學校的特長生90%的時間學習文化、10%的時間培訓特長。

本專題撰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白志標 周婉琪 楊敏 張喆 黃維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