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一份排名,又將成都置於關注的焦點。
11月6日,城市品牌建設論壇在上海召開,參考消息報社發布了《中國城市海外影響力分析報告》——在全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的海外影響力居於前五,而在海外品牌塑造及傳播力排行榜中,成都高居榜首。
“海外影響力全國第五,海外品牌推廣全國第一”,憑什麼是成都?
說實話,記者一點兒也不驚訝。一方面,作為城市觀察者,這幾年見証了包括成都在內的多個內陸城市聲名鵲起,另一方面,這個排名與大數據的統計結果不謀而合。
在大眾認知裡,北上廣深是城市中心,但基於百度人口流動的大數據統計,可以觀察到一些很有意思且與印象中不太一樣的趨勢。北上廣深依然保持中心城市地位,而成都則成為我國人口流動和聚集的城市中心之一。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人氣正在成都聚集,人流的中心,自然也是物流、資金流的聚集地。當我們說中國市場大的時候,首先說的是人,然后說的是這些人有購買力,有購買力的人流就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形成了市場。以此衡量,成都已成為國內經濟大循環的中心節點之一。
上圖反映的是城市網絡體系。何種要素造就了城市和城市網絡?眾所周知,城市是創造新財富、刺激發展的基礎經濟實體,但城市本身並不創造經濟﹔經濟參與者、各類資源要素才塑造出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將城市鏈入網絡。
統計顯示,成都在中國城市網絡體系密度排序中名列前茅,城市關聯度也在加強,與北上廣深並列第一梯隊,位居第四。
顯然,一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問題,不是GDP、人口、房價等幾個數字指標足以囊括。
可以看到的是,當多項國家戰略在這座城市疊加,世界看她的眼光不一樣了,她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了。
城市知名度的躍升
如果說單份排名可能有失偏頗,當多份排名都指向成都的能級躍升,就不得不注意到這個偏居中國西南一隅的“后起之秀”了。
2018年,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布《2018全球大都市監測報告》,評估了過去幾年全球300個大都市的總體表現。成都以人均GDP增長率7.2%和就業增長率5.9%的成績,排名全球第三,在中國所有上榜城市中排名第一。
觀察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編制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世界城市名冊》,更是能發現中國城市走向世界的脈絡。
2016年,成都連升4級至Beta-,首度入圍全球百強城市,被外界形容為排名“暴力拉升”,而受到廣泛關注。2018年,成都再度躍升2級至Beta+,同級別的城市包括波士頓、特拉維夫、哥本哈根等。2020年,成都第三次躍升,居全球第59名,距離Alpha級別又近一步。
英國城市規劃大師彼得·霍爾與GaWC副主任凱瑟·佩恩合著的《多中心的大都市》一書中指出,若將全世界的城市置於一個體系當中,Alpha級別城市就是位於最頂層的“全球城市”,其擁有500萬以上人口,實際管理2000萬或更多人口,同時服務於極大的全球區域。
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曾表示,在全球范圍內,成都已經成為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什麼意思?意味著成都在全球化經濟中的影響力與融入度,實現了質的飛躍。
近兩年,成都在國際權威榜單中的表現愈加亮眼。
去年上半年,世界領先的體育市場情報服務商Sportcal發布全球賽事影響力(GSI)榜單,成都排名第28,入圍TOP30。
下半年,美國獨立經濟智庫米爾肯研究所發布2019年度“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成都再獲“中國最佳表現城市”稱號,5年內第三次“登頂”。
還有“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新一線城市排行榜”等國內主流媒體的評比中,成都也持續蟬聯榜首。
無論國內還是海外,成都的美譽度和影響力都有顯著提升。換言之,努力向上的成都,被世界看見了。
城市美譽度的攀升
“被看見”,是多少城市求而不得的東西。
城市知名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資產,是一種品牌價值。旅游、消費、投資,以及人才、生產要素,從全球紛至沓來——這是城市打造品牌價值的根本邏輯——以此撬動優質資源要素的再分配。
那麼,成都因什麼而知名,被看見的又是什麼?
從媒體策劃的城市概念“第四城”,到張藝謀那句著名的“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再到擁有千萬級人口的特大城市許諾“雪山下的公園城市”。這個世紀走過的20年裡,成都被世人津津樂道的都是她的生活之美。
在11月6日的城市品牌建設(上海)論壇上,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助理林瑋分析,一種代表成都獨特生活方式的“成都style”愈加成為外界認知成都的標簽,而這也更加能夠代表中國對外的多元化形象。
林瑋認為,如今城市品牌需要的是一種“整體生活形象的向外傳遞”。在利用IP、LOGO、吉祥物等具象化方式、利用物產和風景等具物化方式進行傳播的基礎上,城市開始探索用“具身化”的方式來感染受眾。城市中活色生香的一面更能打動人,在成都,這可能就是辣味,是採耳,是滾燈,是在空中回蕩的成都方言。
去年,知名的英國生活方式雜志《Monocle》將品質生活論壇落在成都。其董事長、總編輯Tyler Brule反復強調,隨著互聯網更加快速地改造人與城市的關系,那些代表著先進知識經濟的“世界游民”不再需要在公司附近生活,相反,那些具有獨特生活氣息、能夠提供品質生活的城市將成為他們的下一個“首選地”。
成都一直在傳遞生活藝術美學。這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后的一個重要方向:怎麼讓生活變得更好。
就在今年7月,一則名為《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的短視頻出現在新加坡社交平台上,迄今其播放時長已超過一萬小時,關注和轉發量超100萬次。國際著名旅游雜志《孤獨星球》對此評價,成都正在定義城市“新美學”。
城市可以復制,時尚可以追趕,財富可以積累,而生活方式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城市競爭力。
所以,當成都成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首倡地,也是“公園城市”的首提地,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在成都的藍圖裡,公園城市是市民“可進入”的生活場景,是城市未來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
今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城市吸引力的上升
成都的獨特魅力之所以能被世界看見,其原因是成都看懂了塑造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發展邏輯。比如開放,多個內陸城市提出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成都側重於練就“門戶”功能,打造內外雙循環的樞紐。這不是建個機場、修個火車站那麼簡單,而是要形成以成都為樞紐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定位於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際大循環門戶樞紐,成都樹立了“全球思維”——企業引進要求全球配送能力,平台構建要求全球要素交易,城市協作瞄准世界范圍內與成都有合作願望的對象,供應鏈調整也是在全球尋找最適配的產品和最適宜的市場。
再比如創新,成都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的戰略抉擇,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轉變發展方式。這座城市也在創新轉型,自今年3月起,成都每月發布100個新產品、100個新場景,以“場景營城、產品賦能”為主線,為企業提供新機會、為市民創造新體驗。
又比如消費,成都創新打造、8大消費場景,拓展“買全球賣全球”國際消費網絡,瞄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持續發力。這個定位,既包含鏈接全球、貫通世界的“國際”之意,又富有市井煙火、時尚前沿的“消費”之味,更蘊含流量樞紐、要素匯聚的“中心”之義。
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的話說,隨著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這座有著消費、休閑、娛樂基因的城市,將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
修煉內功、提升內涵,是成都近幾年的發展重點,也為其不斷躍升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力提供著支撐。這一切,凝練成了“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認為,當我國城鎮化走過60%的進程,城市的骨架已經搭好。接下來,城市進入急劇分化的時代。若城市繼續注重物質形態,空有寬馬路、大廣場、商品房,將遇到發展瓶頸﹔若城市注入豐富內涵,匯聚創新要素,實現產業升級,才可能在大浪淘沙中張開發展的“雙翼”。
人們對生活的城市有了期許,而人的流向又決定著城市的去向。深諳此道的成都,正在回歸城市的本質——營造一個人流、知識、文化、思想、創新集聚的地方。(吳林靜 徐楊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