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垃圾分類關鍵在“三從”

2020年11月12日11:25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近日,成都街道兩側開始出現一些“新面孔”——新式垃圾桶,這種垃圾桶將垃圾分成四類,分別是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垃圾類別和如何投放垃圾進行了明確規定,對違反垃圾分類的行為規定了處罰措施,針定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實行戶分類投放、村分類收集、鎮分類轉運、縣分類處理的方式,納入城鎮生活垃圾管理系統。看著這些“新面孔”,一方面可喜城市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對基層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現狀感到擔憂,人居環境關系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垃圾分類正是治理基層人居環境的“良方”。做好基層垃圾分類工作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做好基層垃圾分類從基礎設施入手。落實《條例》的關鍵在於有各種垃圾的回收容器、處理裝置、回收站點、處理站點、回收經營者、處理經營者,有科學閉環的垃圾處理流程。相比較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城市,基層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垃圾清運車趨於報廢,垃圾桶破爛不堪,使得垃圾回收效率低下﹔垃圾處理流程銜接不到位,人員配備不齊導致有些地方垃圾“無人問津”﹔垃圾處理鏈缺損造成許多村民直接將垃圾傾倒在路邊或田裡,污染環境從而影響到餐桌上的食物,最終危害人的健康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引入社會資本,加大垃圾分類治理投資力度勢在必行。不僅要有運作良好的垃圾清運車,分類標識清晰完整且“體有完膚”的垃圾桶,還要引進環保公司在技術層面對產生的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進行廢物處理再利用,減少污染的同時增加廢物利用率。

做好基層垃圾分類從家庭入手,以戶為單位,挨家挨戶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不少人把用過的塑料袋、喝完豆漿的紙杯、一次性塑料蓋等當成可回收物,採用簡單易記的民謠,歡樂的順口溜,或者是地道的方言、口訣等讓大家掌握垃圾類別,“對號入座”投放。讓宣傳標識圖文並茂,生動有趣﹔讓宣傳標語深入人心,“提神醒腦”﹔讓分類方法形象直觀,易於操作。結合當地特色,因地制宜做優宣傳內容,或融入戲曲悠揚婉轉的腔調,或增添鄉風民俗的“家常”,或是一串串走心的“噓寒問暖”,亦或是垃圾污染觸目驚心的“反面案例”。意識培養起后,就是習慣的養成了。做得好有糖吃,何樂而不為呢?制定相關正向激勵政策,如堅持垃圾分類打卡多少天會在當地文明家庭公開欄公示,堅持垃圾分類打卡多少天會獲得多少錢的獎勵,堅持垃圾分類打卡多少天在孩子上學、家人就業、看病等方面享有對應優惠。

做好基層垃圾分類從“監”“護”入手。“監”是要加強對個別不文明“老賴”的監督,加大對亂丟亂扔的懲罰力度,使村民明白污染環境是要付出代價的。“護”是要維護好垃圾清運車、分類垃圾桶、回收處理裝置等基礎設施設備以及相關保潔、運維人員。需要有關部門制定相應規章制度,將其貫徹到村委會、田間地頭、甚至傳遞到各家餐桌上、茶余飯后的閑談中。以此倒逼群眾厲行節約,減少糧食的浪費,減少廚余垃圾的產生,可謂是“一舉三得”,既節約糧食,又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還提升基層文明形象。

“水清則魚至,景美則人來”,人來自然經濟興,經濟興吸引人才來,促進經濟村內村外雙循環。垃圾分類,是推進基層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抓手,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是實現全面小康戰略步驟的關鍵基礎。隻有做好基層垃圾分類工作,才能為新時代生態文明、精神文明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勾勒出一幅美麗鄉村圖。(黃曦)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