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一)

挖掘民族文化富礦 助推旅游產業發展

王軍

2020年11月10日09:25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冬陽高照,鄉風和暢。羌歷年前,驅車抵達離四川省綿陽市北川老縣城不遠的玉皇山,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幾經曲折直至山腰的石椅羌寨(行政名:石椅村),身著華麗羌族服飾的村民早在寨門口等候。客人進寨,鳴放禮炮,山歌相迎,再親手為客人系上象征美好寓意的紅絲帶系,獻上一碗咂酒。羌族特有的迎客方式在這裡一直傳承著。

“羌族人偏愛石頭,加之寨子裡有一把神奇的天然石椅,‘石椅羌寨’由此而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省級傳承人母廣元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著寨子的歷史。

石椅羌寨。人民網 王軍 攝

這是一個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崛起的羌族村寨。當年,全村90多戶,300余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世居在這裡的土著羌民,有25人在大地震中遇難。震后,石椅村的經濟和文化都面臨重建。

2009年,在國家一系列政策鼓勵下,石椅村按照打造“川西羌寨”發展規劃,著眼於鄉村特色旅游業的發展,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道路改造、人畜飲水、停車場、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是,要發展鄉村旅游,僅僅依靠山裡優良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農產品吸引游客是不夠的。

“要打造出獨特的旅游名片就要發揚羌族文化,以文化為依托才能走得更長遠。”石椅村黨支部書記陳愛軍說,最終石椅村找准了切入點,全力發展特色羌文化旅游產業。

當時,村裡決定邀請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和老師給村民做羌文化藝術指導,以獎勵的方式召集所有村民學習羌族的傳統技藝。就在那時,70歲的非遺傳承人母廣元也被請進村子,做起了“旅游形象代言人”。

中國古羌城每天早上舉行開城門儀式,參與表演的大多數是當地羌寨百姓,他們按天計算領取工資。人民網 王軍 攝

“羌族是生活在大山裡的民族,在枯燥的生活勞動中學會唱歌跳舞,也培養出樂觀的精神。”母廣元告訴記者,很快村裡成立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文化演出隊伍,除了為游客演出,每到節慶時村民們也會載歌載舞慶祝,甚至會出去參加省市的演出比賽。

在母廣元看來,石椅羌寨已然是對外展示羌文化的眼睛,羌族非遺文化在這裡傳承和傳播著。2017年,石椅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在獨特的文化吸引下,依托特色水果產業,寨子的鄉村旅游迅速發展。陳愛軍告訴記者,村裡每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650萬元,漫山遍野的枇杷、李子和獼猴桃等水果能賣到450萬元,人均收入4萬元以上。

四川有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圖為集中展示羌族文化的中國古羌城景區。人民網 王軍 攝

其實,石椅羌寨只是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挖掘民族文化富礦,助推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世居少數民族有14個,有全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還有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文化,他們獨特的語言文字、建筑服飾、歷法節慶、風俗習慣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四川在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的同時,也注重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還大力傳承發展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圖為羌族文化演出隊伍為游客演出。人民網 王軍 攝

如何將少數民族文化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日前,四川召開座談會探索民族地區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提出支持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標志性項目,促進產業多元化、多角度延伸﹔扶持一批文旅融合創新重點產業,為全域旅游提供更多方位的支撐﹔提升文旅設施和服務管理水平,著力培育包裝“一地一味”的飲食地標,繪制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鮮香地圖。

今年年初,四川有69個少數民族村寨成功獲得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24個。據悉,下一步,四川還將繼續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為抓手,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不斷提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讓民族地區因山而秀,因水而靈,因寨而美,為深入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新助力。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