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怒吼+退群后,明確家校分工才是關鍵

羅昱

2020年11月06日09:2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可能是近兩天網上最火的一句話。視頻裡的這聲“怒吼”,很快引發熱議。在視頻結尾處,那位家長問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巧的是,就在不久前,太原教育部門出台了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規定。一邊因不堪重負怒吼,一邊主張給家長減負,兩個“因作業引發的新聞事件”撞了個滿懷。

拿批改作業來講,家長們的確挺糾結的。首先,他們未必就能完全“吃透”孩子作業題,即使會也未必能以適合孩子適應的思維方式道出個一二三。批改作業本是老師了解學生掌握程度並據此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的過程,如果讓家長代為批改,老師即使事后回看,介入程度也完全不同。這樣一來,老師就不太好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講課的時候也就很難有針對性地作調整,因材施教。有專家提到,一切交給學校,就不聞不問了,是家長推卸責任。但布置過多的作業,把輔導批改轉給家長,是教育工作者把教育教學責任的轉移,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家校共育”早已是共識,但老師和家長的分工如何界定,長期以來都懸而未決。比如,做手工、辦小報、剪輯視頻……這些孩子難以獨立完成的作業,加上不時彈消息要求打卡回復的家長群,無疑給工作“壓力山大”的家長增加了負擔。以“怒吼退群”的方式釋放,看得出情緒積壓已久。但事后,這名家長恐怕會更糾結:接下來如何修補和老師的關系、如何將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這些困擾的根源,其實都在於家校教育分工不明確。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說到底,家校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正常情況下,老師做好本職工作,家長給予應有的配合。二者應相輔相成、各盡其責。但問題是,哪些屬於老師本職工作,哪些又屬於家長配合的范疇?不同地方、不同學校甚至不同班級都不一樣,這就需要通過溝通和磨合來明確了。隻有老師和家長雙方互相理解、相互支持,才能讓良好的家校合作為孩子的教育助力。雙方不妨適當放下手機,增加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把問題和想法當面聊一聊,一起討論解決方案,明確分工、劃定責任。

時代在發展,家校教育合作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探索與時俱進、操作性強的合作方式,才有助於大家在教育問題上形成合力,讓孩子成為最終受益者。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