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作用大 四川沼氣池保有量555萬口

2020年11月04日08:02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沼氣新革命

  南充市西充縣雙鳳鎮跳蹬河村,實施“沼改廁”后的房前新貌。

  從家家戶戶興建到大多數被閑置

  ●村民大量外出務工,家畜養殖銳減,沼氣原料出現短缺

  ●難以解決的沼氣安全隱患和維護難題,讓用戶望而卻步

  ●電、天然氣等能源越發普及,沼氣產量不穩等短板凸顯

  從超四成“沉睡”到漸漸“蘇醒”

  ●“廁所革命”中,沼氣成為簡單實用的糞污處理方式

  ●已經形成5種技術模式,預計試點在11月底全面完成

  ●能否用市場化手段破解沼氣池管理之困,成為關鍵

  11月1日中午,南充市西充縣仁和鎮丹桂埡村,村民王茂瓊打開燃氣灶准備做午飯。淡藍色的火焰,燃燒的是屋后沼氣池產生的能源。

  去年通了天然氣后,丹桂埡村還在用沼氣的隻有王茂瓊家。“用了十來年。”王茂瓊說,舍不得讓沼氣池荒廢,“方便衛生又不花錢。”

  像王茂瓊這般“守舊”的人並不多。四川省戶用沼氣池保有量555萬口,居全國第一,但據不完全統計,40%以上已廢棄閑置。去年以來,西充縣等8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沼氣池戶廁改造(即“沼改廁”)試點,意欲盤活這些“沉睡的資產”。

  名副其實的沼氣“第一省”

  環保作用大經濟效益顯,四川沼氣池保有量達555萬口

  “進去的是糞污,出來的是能源。”說起屋后這口沼氣池,王茂瓊連連稱贊。

  以前,丹桂埡村主要是燒秸稈和木柴,“家家戶戶用柴火灶,全家老小都要上山打柴。”在村民馮洋的記憶裡,山上常是光禿禿的。

  對比之下,一口8立方米左右的沼氣池,可年產沼氣450立方米,折合標准煤350公斤,相當於薪柴約1760公斤。推廣使用沼氣,可破解過度砍伐薪柴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還可用於發電。上世紀60年代開始,沼氣成為農村能源替代的主要選項。四川一度成為全國農村能源替代的標杆省份,兄弟省市前來考察學習者絡繹不絕。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前十年,隨著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陸續落地實施,沼氣建設再次加碼。四川也先后認定一批沼氣化市、縣,西充縣就是其中之一。

  “一口沼氣池補貼1800元左右,建的成本就有了。”西充縣農村能源服務中心主任劉梓益說,彼時沼氣的環保內涵再次延伸——一口沼氣池每年可減少2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8年,丹桂埡村作為沼氣項目實施村,家家戶戶興建起沼氣池。“苕藤、豬糞等都倒進沼氣池,房前屋后少了糞堆和柴堆。”68歲的村民馮文波說。

  沼氣的經濟效益也十分突出。據專家測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節省460元以上的燃料費,一年產生的沼渣、沼液能滿足2畝地用肥需要。

  “最高峰時全縣有近1萬口沼氣池。”劉梓益說,全縣農村人口也不過12萬戶。

  省農村能源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沼氣池保有量攀升至555萬口,位居全國第一,“沼氣標杆省”名副其實。

  超四成沼氣池“睡”了

  一方面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一方面沼氣使用缺陷顯現

  “這兩年,村裡的沼氣池基本沒人用了。”談到現狀,王茂瓊擺了擺手。

  從家家戶戶興建,到大多數被閑置,不過十多年時間。背后的原因,既有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也有沼氣自身的短板。

  近年來,丹桂埡村村民大量外出務工,家畜養殖銳減,沼氣原料出現短缺。記者在丹桂埡村採訪時,很少看到畜禽養殖。沒有了畜禽糞便,沼氣池“無米下鍋”。

  此外,長期難以解決的沼氣安全隱患和維護難題,也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在丹桂埡村,即便是用了十多年的農戶,也隻能請專業人員清理沼氣池,“否則廢料堆積,會影響產氣。自己掏,又怕不安全。”王茂瓊說。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電、天然氣等能源越發普及,沼氣產量不穩等短板凸顯。一般而言,氣溫15℃下沼氣產量最高﹔0℃下,沼氣產量銳減。王茂瓊深有體會,“冬天產氣少,隻能煮一頓飯。”現在,她家在冬季改用天然氣。

  “全縣戶用沼氣池先后報廢近3500口,現有6500余口,正常使用僅200余口。”劉梓益給出了全縣沼氣實際使用率——3%上下。

  放眼全省,西充並非個例。省農能辦相關負責人坦言,從全省來看,農村戶用沼氣池存量大、廢棄率高,閑置率超四成。

  沼氣池生機再現

  “廁所革命”中,沼氣成為簡單實用的糞污處理方式,已在8縣試點

  “蒼蠅蚊子不再亂飛了。”丹桂埡村村民馮文波沒想到,與自家廁所連通后,屋后荒廢多年的沼氣池又重生了,功能也不再只是“點燈做飯”。

  2018年,四川省啟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廁所革命”是重要內容。這也給了沼氣重生的機遇,旱廁升級為沖水廁所,沼氣池成為一種簡單實用的糞污處理路徑。

  “廁所改造中,基本都需要新建三格式化糞池。”省農能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但是沼氣池可以替代三格式化糞池,使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具體來說,採用“糞污—沼氣池—消納利用”技術模式,最大亮點是將廁所糞污由進料管匯集進入沼氣池,經厭氧發酵處理后即可就近還田消納利用。

  在成本方面,與新建三格式化糞池相比,“沼改廁”模式也更有優勢。“沼改廁”隻需進行沼氣池清污維護、聯通管道、廁屋改造3道工序,成本普遍在500元/戶-1000元/戶,僅為前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另外,“沼改廁”的治污效果更好。“戶用沼氣池的容量是三格式化糞池的四倍左右,儲量大,糞污在沼氣池中至少有30天的發酵期,處理效果更好。”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研究所所長孫家賓介紹。

  去年,四川省先后在宜賓市江安縣、南充市西充縣等8個縣(市、區)啟動“沼改廁”試點,迄今共計投入資金200萬元,實施4000戶,每戶補貼500元。今年7月,西充縣在7個鄉鎮、38個村對500戶實施“沼改廁”。

  丹桂埡村50余戶村民的沼氣池被重新利用,成為糞污的收集處理中心。“這三塊蓋板,分別是進料口、發酵池和沼液儲存池,蓋板下面就是沼氣池。”馮文波指著房屋一側的沼氣池說,現在廁所密閉起來,“夏天也不臭了。”

  “實施‘沼改廁’,既盤活沼氣池存量資源,又助推了‘廁所革命’。”省農能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各試點縣已初步總結形成了單戶式、聯戶式、沼液節水回流式等5種技術模式,預計試點工作在11月底全面完成。

  管護難仍是“攔路虎”

  建立管護機制,用市場化措施實現日常管理

  戶用沼氣池有了“重生”希望,但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坦言,恢復沼氣池正常使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閑置沼氣池存量大,平均每縣保有量3萬-4萬口,但補助資金不足,“今年僅有200萬元。”

  在普通農戶看來,還有一個難題需要解決:要有人清理才得行。馮文波仍然擔心:沼渣、沼液的清掏清運誰來做?

  省農能辦相關負責人坦言,從“點燈做飯”到轉型解決廁所難題,沼氣的新生之路,最大的“攔路虎”依然是管理之困。此前,省農能辦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在“沼改廁”中,將生活污水、廁所糞污一並處理,加大了后續管護難度。

  如何建立有效的管護機制?“我們正在以村為單位,成立村級人居環境整治管理機構,同時組建沼渣沼液運輸合作社,招引‘服務公司’負責沼渣沼液清掏清運等工作。”劉梓益介紹,將構建配套的管理機制。初步設想,對戶用沼氣做到每月一巡查、半年一清掏、一年一檢修。

  “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孫家賓也認為,各地可成立專門的服務隊伍,採取市場化措施實現沼氣日常管理,推行有償服務,由村集體每月收取一定的保潔費用或政府購買服務。

  考慮到全省戶用沼氣池點多面廣,孫家賓建議,可以進一步創新方式,將沼氣池作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前置預處理設施,偏遠山區還可以作為農田灌溉的微型蓄水池,解決農田灌溉季節性缺水問題。

  “‘沼改廁’只是最常見的沼氣設施再利用方式。”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透露,除了繼續擴大“沼改廁”實施范圍外,四川省還將抓住廁所糞污源頭處理和末端利用關鍵環節,實現廁所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促進現代循環農業發展。(四川日報記者 史曉露)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