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盛唐興衰 杜甫像是唐朝的“新聞記者”

2020年11月03日07:13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杜甫像是唐朝的“新聞記者”

  公元759年,唐代詩人杜甫攜全家流落成都。成都安逸的生活慰藉了當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杜甫,《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數百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就在這裡誕生……11月2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意匯蓉城”名家詩歌大講堂在成都圖書館開講。當代作家、詩人彭志強圍繞杜甫的書香世家與詩歌啟蒙、家國情懷、晚年漂泊與落葉歸根等方面,生動詳實地還原了這位“詩聖”跌宕起伏的一生。

  杜甫曾在四川三台(唐朝梓州)躲避戰亂時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題目裡的‘聞’字,就是新聞的‘聞’,如我們現在新聞裡的‘本報訊’‘本台訊’。”彭志強進一步解釋,這首詩歌用新聞報道的方式,記載了唐朝官軍消滅安史叛軍收復河南河北這一事件,只是報道文體用的是詩歌方式。詩中“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就像是現代新聞學裡的“新聞快評”。

  彭志強說,杜甫的詩歌完整地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尤其是安史之亂,他的詩歌呈現了當時的歷史。

  他舉例,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頗有唐朝民生問題的新聞監督意味﹔《麗人行》更是直抒胸臆,諷刺宰相楊國忠和楊貴妃的姐妹。著名的“三吏三別”詩歌無疑緊扣戰亂這一主題。從這個角度看,安史之亂時期的杜甫就像是唐朝“戰地記者”和“深度報道記者”。“正因為杜甫,我們能完整窺見唐朝的盛極而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