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理縣:脫貧后的奔康底氣

【查看原圖】
通往水塘村的盤山公路。劉瀏 攝
通往水塘村的盤山公路。劉瀏 攝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10月26日13:01

金秋十月,大地調色板把川西高原妝扮得絢爛多彩,雄鷹展翅翱翔,牛羊奔突草原。吳勇剛無暇顧及高原美景,在他心裡,薛城鎮水塘村,一批在荒山上栽種的高山紅富士蘋果樹今年挂果了,晚熟的蘋果還沒有採摘,假如過了11月中旬,就會錯過高山紅富士“黃金季”,果農的收益直接受影響,從而挫傷果農的積極性。這是吳勇剛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縣委副書記的牽挂

10月21日,吳勇剛處理完手上的日常工作,就馬不停蹄前往他聯系的水塘村。水塘村山高路陡,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駛,車輪緊貼地面發出“哧哧”聲,汽車的急剎,偶爾發出刺鼻的橡膠味,讓人目眩的盤山公路絲毫不影響吳勇剛與外地電商客戶聯系,他要把這一批高山紅富士借助電商銷售出去。

吳勇剛從四川省委宣傳部到阿壩州理縣挂職縣委副書記,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的他深知電商銷售的優勢,相對於線下渠道銷售,這不僅只是銷售,也是通過互聯網展示理縣蘋果、理縣資源的一個重要渠道和平台,一舉雙得的結果,吳勇剛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在車上,吳勇剛不僅把理縣高山紅富士的口感、營養成分、種植環境、市場前景等一一給電商進行描述,擔心哪一點沒有介紹清楚而讓對方放棄與理縣的合作。

甜櫻桃、青紅脆李、紅富士蘋果作為理縣的特色產業,近年來,該縣通過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創新農業科技服務利益聯接模式,探索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營銷方式,群眾地裡的優質水果變成了網絡上暢銷的高端特色商品,當地村民畝均收入從3000余元增長到10000余元,生態水果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

“水”“路”不通的水塘村

水塘村位於理縣東北部孟屯河谷右側高半山上,距縣城29公裡,全村平均海拔2200米,共有2個村民小組,以羌族為主體的聚居地,2014年通過精准識別,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50人。全村有耕地面積960畝,林地9325畝,退耕還林249.2畝。

正是這樣一個高半山村,長期給理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拖后腿”,常年缺水、交通不暢、環境惡劣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在當年,由於缺水,全村人靠天吃飯,玉米、土豆是村民的主食,隻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白米飯。

“不是我們不想吃白米飯,是條件不允許,山高坡陡,土壤蓄不了水,即使一場大雨過后,要不了兩天,泥土就異常干燥,用手輕輕一捏,泥土成沙,農作物在這樣的環境中存活率很低。”提起當年的生活情景,水塘村黨支部書記余順根直搖腦袋。

道路不暢,汽車上不來,客商隻能步行上山,他們來了一次,就不願意來二次,連來村裡走親訪友的人也比較少。長期在這種環境中,村民的意識落后,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

在水塘村人看來,要改變現狀,隻有破長期制約發展的“水”“路”難題,才能讓水塘村活起來。

水通路暢的水塘村

2014年脫貧攻堅幫扶工作中,理縣交通局對口幫扶水塘村,該局整合資源,從全村道路的規劃設計、政策調控、資金傾斜、產業引導等進行系統規劃實施,從2015年起僅村道建設提升投入將近500萬元,道路從原來的3米,全程增至3.5米,根據規范增設錯車道,2020年又實施了480萬的道路硬化項目......

如今的水塘村交通方便,共建成接近30公裡的道路,完成硬化接近20公裡,連續三年道路加寬提升。如今,村裡不僅有了一環路,還有了二環路,硬化的水泥路直通每戶人家和村民的田間地頭。

“不要看這條高山路寬度隻增加了0.5米,整個工程量和工程難度是一般人體驗不到的,這0.5米要麼從懸崖上架橋,要麼從絕壁上鑿石拓路。”理縣交通局幫扶水塘村第一書記吳文波說道,道路拓寬硬化了,大型車輛可以進村,將農產品運出村外,銷往大城市,切實幫助村民增收。

走進水塘村,一根碗口粗水管從蓄水池引出,主管上的分支如毛細血管伸向全村田間地頭,每間隔30米有一個水龍頭,隻要村民擰開水龍頭,白嘩嘩的水就會流向地裡,實行全程灌溉。

針對水塘村嚴重缺水情況,從2014年以來,該縣通過脫貧項目幫扶,建成大小蓄水池127口,灌溉水溝50多公裡。基礎設施建成后,水池蓄水隻能通過天下大雨蓄水,水池蓄水量常常不到半池子,加上管理跟不上,村民用水存在爭搶現象,還有一部分人用不上水。村裡老黨員楊水生說,“水池白天裝太陽,晚上裝月亮,就是不裝水。”

縣上了解到此情況后,劃撥專項資金從附近塔子村修建引水工程,一條13公裡的導洪管道從塔子村將水引過來,把村子裡100多口蓄水池裝滿,解決水源少的難題。同時,村兩委制定了用水管理制度,確定專人管水、用水,從制度上規范了水來盡其用的原則,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難的問題。如今的水塘村,人飲和灌溉用水都得到有效解決,村民生產和生活十分方便,大大減少了因水引起的各類矛盾糾紛,為水塘村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理縣緊扣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難題,集中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高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3.48億元,落實各類專項資金7.5億元,大力推進農村路網、水網、電網、寬帶網“四網”建設,累計提升農村公路570多公裡,改造電力線路510公裡,安裝灌溉和飲水管道1400千米、灌面達3.3萬畝,實現了路上山、水到田、電入戶、寬帶網絡到家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升,全縣脫貧奔康的后勁不斷增強。

民勤產業旺

理縣多以高山為主,這裡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給水果生長提供了天然良機。理縣的車厘子、蘋果、青紅脆李等水果深受全國消費者的青睞。

路暢了,水通了,向土地要經濟的“舞台”交給村民,“再拖全縣的后腿,大家都沒有面子。”這是全村人的心聲。

“趁市場的行情好,栽櫻桃樹。”“紅脆李不錯,剛好在國慶期間上市,能買好價格!”“紅富士蘋果也很好,山上陽光充足,氣溫適中,純天然生長,這是消費者很喜歡的。”......

當年,在全村的社員大會上,關於全村產業如何發展,村民們各抒己見,說出了自己的思路,壓抑很久的情緒,想從來自較晚的發展得到徹底釋放,爆發力可想而知。

說干就干,按照當時會上大家繪制的藍圖,縣鎮兩級進行引領,提供政策支持和相關的項目扶持,村兩委進行督促落實,一張發展致富藍圖正在變成現實。村民根據自己前期市場調研和長期種植的經驗,有的栽種櫻桃樹、有的栽種蘋果樹、有的栽種青紅脆李樹、還有的在果林中套種花椒樹......每家每戶形成差異化發展,產品市場少了競爭,客商上門收購水果的價格自然會高。

“今年我的紅脆李賣了2萬多塊,車厘子賣了4萬多,收入很不錯。”見到薛城鎮黨委副書記何富國,說起今年的收入,村民余友山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在高山地區,土地資源非常珍貴,水塘村人並不滿足已有的成績,他們利用空余時間,開荒拓土,把沉睡了數千年的荒山變成蒼山,如今,數百畝的高山紅富士蘋果樹已經成林挂果,數百噸香甜的蘋果散發出誘人味道,香透蒼山、沁人心脾。

看著漫山挂滿枝頭的蘋果,吳勇剛心中無限感慨,“村民們把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是他們意識的變化,這種勤勞致富的意識在全縣已經慢慢形成共識,為奔康的源動力,是好事!”

特色水果的價優,村民們嘗到了甜頭,他們外聚活力、內生動力,從原來由黨員干部推著“要我干”,變成你追我趕的“我要干”,競爭中形成合力,在奔康路上昂首闊步攜手前行。

“群眾脫貧了,這只是理縣縣委縣政府一個階段性的勝利,接下來,我們將結合‘干在一線、干群一心’和‘兩聯一進’活動,用心用情深入開展‘回頭看、回頭幫’工作,把鄉村振興作為脫貧攻堅的升級版,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就業增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項目資金的對接爭取力度,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改善鄉村發展條件。同時,深入推進產業發展興旺,切實推進生態農業提質增效、全域旅游提檔升級,扎實做好農產品質量管控、品牌培育、市場銷售‘三大工程’,全力做好龍頭景區提質、品牌景區建設、民宿景點擴面等旅游要素供給,確保廣大群眾通過產業發展持續穩定增收,切實激發廣大群眾感恩奮進的強大合力,用勤勞的雙手建設幸福美麗家園。”理縣縣委書記金天強如是說。(王波)

分享到: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