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 成都之路

2020年10月26日07:19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未來城市 成都之路

成都堅持以產城融合發展理念統籌規劃建設和功能布局。記者 胡大田 攝

歷經4500年文明史洗禮、2300年建城史磨礪,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遷,但城市空間結構幾經調整,先秦筑龜城、隋唐擴秦城、明清起新城。時間長河浩渺。而今,成都城市發展該走向何方?

直面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多元性、復雜性——成都的答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圍繞這一“根本”, 主動擔當公園城市首提地和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首倡地的責任使命,在10月24日舉行的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成都在已有的公園城市建設實踐基礎之上,給出了未來城市理想形態的探索之路:

面向未來,努力形成“青山綠道藍網”相呼應的公園城市空間形態、“軌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園城市運行動脈、“生產生活生態”相統籌的公園城市發展空間、“巴適安逸和美”為特征的公園城市社區場景、“開放創新文化”相協調的公園城市發展動能。

關鍵詞:空間形態

覆蓋城區的生態“綠脈”逐漸形成

步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會址,紅綠交映的綠道便映入眼帘。通過頗有創意的搭建,成都將天府綠道場景“搬進”了會場,向中外嘉賓展示了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縮影。

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從生態到業態,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16930公裡的天府綠道正在打開一幅最新城市形態地圖。

“綠道串聯生態區、公園、小游園、微綠地,形成全域綠化體系,既滿足生態需求,更能轉換出經濟價值,這正是公園城市的追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博導李樹華如是評價。

隨著三級綠道體系逐漸成網,貫穿全域、覆蓋城區的生態“綠脈”也逐漸形成。當前,全市綠道累計建成4081公裡。1000條“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間,植入書店、花店、商店、咖啡館(茶館)“三店一館”基本設施,實現“綠道讓生活更美好”的建設初心。

塑造公園城市大美形態,成都要營造的是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巨大綠色空間,在“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思路下,形成“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公園城市生態美境。

作為“城市之眼”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台景區,已成為了人氣爆棚的網紅新地標。這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第一個先導性、示范性、引領性項目。立於此,盡收眼底的綠,蒼茫遼遠,蔥郁綿延﹔天府國際機場、天府奧體城、三岔湖等地標盡收眼底。而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為城市綠心,成都正加快形成“一山連兩翼”的城市發展空間布局。

而作為引領成都“東進”的支撐性工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淨森林,每年固碳31萬噸,釋放氧氣23萬噸,創造30余萬個就業崗位。

根據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提供的一組數據: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實現新增綠地面積190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9.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9平方米。

關鍵詞:運行動脈

以TOD開發促進“多圈合一”

“每天晚飯后,可以來逛逛這裡的小公園,還有小朋友玩耍的游樂設施,巴適得很。”家住武侯區雙鳳橋地鐵站附近的黃燕玲,每天都要到雙鳳橋地鐵站乘車出行,地鐵站一天天的變化讓她很驚喜。

為讓市民“嘗鮮”TOD帶來的綠色宜居體驗,雙鳳橋1號公園除了覆蓋大面積的綠植,還有兒童游樂設施和多種景觀造型。“我們希望展示成都TOD‘一站式生活’的舒適便捷和‘人在畫中游’的宜居美景。”項目景觀工程師謝立科說。

軌道交通改變城市布局,TOD綜合開發改變城市形態。公共交通延展著城市空間的格局尺度,間奏著市民生活的律動音符。成都正重塑城市形態,推進樞紐站點與周邊區域一體化設計,促進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讓一切有空間的地方皆可停留、皆能交往、皆有效益。

日建設計常務執行董事、日建設計(成都)都市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大鬆敦參與了我市部分TOD項目規劃及城市設計。在他看來,“通過細致地規劃設計市民日常使用的公共空間,同樣可以從細節之處實現舒適宜人的公園城市。”

讓市民在生態中享受生活,在公園中享有服務。未來5年內,我市TOD項目將全面建成生產、生活、生態多元復合的公園城市地標和活力中心,實現軌道交通有效覆蓋中心城區60%以上居住就業人口,真正樹立軌道交通引領產城融合發展的典范。

未來,成都將形成“軌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園城市運行動脈。這一綠色出行系統,將如同網絡延伸至城市各個角落,帶來生活、生產、出行方式的改變,重塑城市多元空間價值。

數據顯示,今年,除14個TOD示范項目外,我市還將新增5個TOD開發項目,屆時全年在建項目將達到19個,所有項目開發完畢后總投資額將超過1600億元。

關鍵詞:發展空間

讓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

臭水溝經過整治和景觀生態打造,生態環境煥然一新:白鷺、野鴨在水面翩然飛舞,蜿蜒的綠道在樹叢中延伸,耳旁不時傳來散步休閑市民的歡聲笑語……這裡已然化身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的“后花園”。

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發展理念,天府國際生物城以國際生物醫藥專家和科研人才需求為導向,高標准規劃建設了一批國際化學校、醫院、鄰裡中心、生態公園等配套設施。

這是成都高質量規劃打造產業功能區的一個縮影。而其建設也是優化空間布局和重塑經濟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叢生和區域發展同質化的治本之策。

成都提出,構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產業功能區和高效協同、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圈,是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的重大變革,未來將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相統籌的公園城市發展空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對此深表認同。在他看來,要實現“城在園裡”,首先需要打破過於明確的功能分區。另一方面,“在用地上強調混合性”,比如有些產業用地,可以有居住或者較高比例的綠色空間功能。此外,在細節上要吸引人,比如要有一定的吸引老人、兒童的設施等。

“現在有個新的提法叫‘有風景的地方有新經濟’。”王凱說,其實成都已經較多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在辦公園區、居住區以及很多地方都進行了產業植入,公園裡面也有業態。

成都堅持以產城融合發展理念統籌規劃建設和功能布局,以功能復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為導向建設產業功能區,目前已見成效。比如,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郫都區域精心打造雙柏國際化社區,重點圍繞社區內居住的大量電子信息企業工作人員,通過“1+N”細胞式布局創智e站、e劇場、雙小柏的廚房、Block街區等一系列公共空間,充分打造功能區黨群會客、組織培育、資源對接以及社區人才文藝創作、演出互動、志願服務、生活美學等多功能載體平台。

關鍵詞:社區場景

實現公園形態與社區生活有機融合

在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成都市公園社區規劃導則》首次發布。《導則》將公園社區劃分為“城鎮社區”“產業社區”和“鄉村社區”三大類,描述了未來公園城市的社區場景。就此,論壇上成都所提出的——未來形成“巴適安逸和美”為特征的公園城市社區場景也有了行動指南。

“巴適安逸和美”,當下的成都已有實踐。

在武侯區七道堰社區居民們的家門口,小水池、拱橋、亭子、娛樂設施一應俱全。經過拆違建、增綠地,周圍的居民早已忘記了它曾經臟亂的模樣,把它作為日常休憩健身的好去處。

成華區下澗槽社區也發生了“蝶變”——從老舊生活區升級成為公園社區。在保留原有工業文化的基礎上,這裡進行了基礎設施、公建配套設施和功能化改造,並有機融入文化創意和文化旅游元素,在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中,凸顯出了公園社區的文化特質。

“未來,當我們說起公園城市的時候,它不光是一個自然的公園,也是一個人文的公園。我也看到了成都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比如成都在社區發展治理上是走在前列的。”中央黨校督學、教授、博導喬清舉如是評價。

根據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提供的一組數據,依托以黨組織為統攬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體系,當前我市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條,改造老舊院落600個、棚戶區17434戶,完成“兩拆一增”點位3270個,打造特色精品街區121個、公園小區70個,實現公園形態與社區生活有機融合,基層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質同步提升。通過持續開展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打造適應各類群體需求的生活微場景,實現建成區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覆蓋率達到80%以上。

關鍵詞:發展動能

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引擎

開放創新是成都未來發展的最大變量。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國家繁榮富強、城市崛起發展都與創新緊密聯系,創新愈發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甚至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所在,科技創新在哪裡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裡迸發。

融入“雙循環”,堅持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原則,加快構建起驅動公園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要素適配體系,讓金融、數據、人才等要素資源在成都匯聚,這座城市正不遺余力。

坐落於興隆湖畔的成都科學城正聚焦重點領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創新平台,推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產業園區,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引擎。

以成都科學城為核心區域,我市正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西部光源”、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台等更多“國之重器”在成都落地建設。當前,天府實驗室已初步梳理了包括前沿醫學、區塊鏈、能源互聯網、航空航天等幾個相關領域,並初步遴選了一些團隊來作為發展核心。

“公園城市,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也是參與全球競爭的主要載體,是高端要素配置中心、創新策源地和先進文化引領者。”國家地理空間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申兵認為,成都如果要在區域中發揮更多的引領作用,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知名企業、實驗室、研究機構提高技術轉化能力,在投資主體中加強企業投入。

為鼓勵各類資本、投資機構在成都聚集發展,為創新創業提供最友好的金融生態,成都還出台了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20條”。目前,正在制定實施成都人才新政2.0版,引入國際人才服務機構,招引全球知名科學家、頂尖科研人才(團隊)、青年科學家,為他們提供最優越的創新環境。

一系列創新舉措和人才新政的發布,無疑向國內外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成都已經開啟了科技創新的加速跑,依托創新強動力、增活力,賦予公園城市示范區更廣闊的未來。

記者 王琳黎 繆夢羽 李穎 曹凘源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