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發展的瓶頸?武侯堅持推著黑山羊“突圍”

2020年10月21日07:32  來源:成都日報
 

記者呂甲採訪在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務工的村民

耿永濤(左一)與在外務工的村民通話,了解他們的最新情況

每隻羊耳朵上都有芯片,其前世今生都可追溯

在燈龍鄉康通村,村民開玩笑說,他們養的黑山羊,吃的是虫草,喝的是礦泉水

天空湛藍、白雲悠悠、雪山聖潔、林木鎏金……初秋的白玉縣如夢如幻,美景如畫,讓游客仿佛置身“天堂”一般。然而地處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過渡帶,曾經的白玉縣卻是甘孜州乃至全省集“邊、少、山、窮”四大特征於一體的典型貧困縣,脫貧任務和形勢艱巨繁重。

如何破解發展的瓶頸?來自1000公裡外的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針對白玉縣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散小、旅游產業基礎薄弱等情況,堅持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積極破解發展難題,這裡的面貌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按照年度項目清單,我們每個月都要到項目實地查看,一方面查看項目建設進度情況,另一方面查看項目建設質量。”前不久,記者來到白玉縣,實地感受系列項目建設給當地群眾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土地流轉后,我們靠什麼生活

茵茵綠草順著山坡綿延不絕,群山環繞的山谷中有片開闊地帶,綠油油的草坡中“生長”出10多棟天藍色的養殖舍,被稱為“軟黃金”的黑山羊,就在這如畫的風景中快樂地生長——從白玉縣城一路顛簸,經過2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記者和工作隊隊長葉明榮一行終於來到海拔3700米的燈龍鄉康通村,映入眼帘的是猶如夢中的田園牧歌景象。

“沒錯,這就是我們的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看這裡的環境和景區沒有什麼差別吧!村裡人開玩笑說它們‘吃的是虫草,喝的是礦泉水’!”村民永珠翁姆看出了記者的詫異,一邊為活蹦亂跳的黑山羊投食燕麥草,一邊笑著說,這裡的羊兒,一身都是寶,其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以每袋10元的價格,賣給藥材種植企業。

如今對黑山羊養殖基地項目贊不絕口的永珠翁姆,說起當初這個項目時,她和不少村民卻是很遲疑的。

燈龍鄉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裡土地貧瘠,沒有虫草和其他林下資源。村民賴以生存的農作物非常單一——長期靠種植青稞維持著微薄的收入!因此成為白玉縣最貧窮的鄉之一。

燈龍的山當真隻出得了青稞?燈龍的發展該從哪裡突破?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不甘心,領隊葉明榮不信邪!他和工作隊員一遍遍在燈龍鄉走訪,仔細梳理燈龍的每一座山、每一個村。

功夫不負有心人,調查中他們驚喜地發現,這裡還藏著一個寶貝——黑山羊!這是當地獨有的一個品種,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軟黃金”。以前由於缺乏資金和養殖技術,加之地處高寒邊遠鄉村,所以一直藏在深山無人知。

方向定了,說干就干。但工作一開頭就遇到了難題,規模化養殖需要流轉土地,當燈龍鄉黨建副書記、康通村第一書記楊玉泉和工作隊員到永珠翁姆家中作入戶調查時,永珠翁姆卻一口拒絕了:“我們祖祖輩輩養羊,都沒養出個名堂,還要你們這些外行來教?”“我不懂什麼叫土地流轉,沒有土地,我們吃什麼?我們怎麼養活一家人?”

專業團隊養羊確實“有一套”

“村民的擔憂,也正是我們所擔心的!”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葉明榮說。為了將項目做好做實,從2017年開始,武侯區分兩次投入700多萬元建羊舍,對基地道路進行硬化外,還幫助當地引進了雲南鹽津益民黑山羊養殖企業,與白玉縣農發公司以合資方式組建公司,進行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養殖。

這裡的每隻羊耳朵上都有芯片,其前世今生都可追溯﹔半天圈養、半天放養,牧草與精飼料搭配喂養﹔每個圈舍的羊群,都劃定草場區域,一方面保証羊兒的草料,另一方面也讓草場得以休養生息﹔冰天雪地的冬季,羊舍的溫度也能保持在十五六攝氏度……祖祖輩輩放羊的永珠翁姆看到,專業團隊養羊確實“有一套”。

“詹場長,我用你教的辦法了,這個辦法真的管用!”記者前去採訪時,正碰上8號養殖舍前一天又誕生了5隻小羊羔,可是一個“初為羊母”的羊媽媽對剛剛誕生的羊寶寶不聞不問。見此情況,永珠翁姆熟練地啟動養殖基地詹術林副場長教給她的秘籍。

隻見她將二兩白酒和一兩紅糖傾倒在一個小盆內,用調羹調和均勻,然后端到母羊身邊,羊媽媽歡快地舔食起來。待其吃到差不多三分之二,永珠翁姆又將剩余部分涂抹到小羊羔身上,意猶未盡的羊媽媽循著味道來到小羊羔身邊,蹲下身來舔食著小羊羔身上的糖酒,早已處於飢餓狀態的小羊羔順勢享受著“跪乳之恩”。

“流轉出去的土地,每畝每年的租金是500元,以前自己辛辛苦苦種青稞,一年下來還達不到這個收入,而今騰出來的時間,我們在黑山羊基地打工,收入遠比以前在土裡刨食強多了!”說起現在的生活,永珠翁姆笑開了花。

擴大規模帶領大家致富

“黑山羊這個品種是白玉縣獨有的,現在規模化養殖也是為了保護它們。”葉明榮說,為了更好地保護繁育黑山羊,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還請來西南大學的專家,對黑山羊品種進行改良,提高肉質口感,縮短出欄時間。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規模化養殖效益初顯,燈龍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2019年已出欄黑山羊2300頭,實現銷售收入340萬元。與此同時,基地還吸引燈龍鄉四個貧困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了基地建設中,通過流轉土地、收購羊飼料以及進入基地務工等,使當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收3000元以上。

“未來,計劃每年出欄量3000余隻,預期年收益超過500萬元。”葉明榮說,工作隊目前正在聯系投資商,條件成熟時,將建設黑山羊深加工基地,並通過盒馬鮮生等銷售網絡,將優質的黑山羊肉銷往成都等大城市。

“二期工程什麼時候啟動呢?我們也想把土地租出去,騰出時間到黑山羊基地打工。” 楊玉泉從黑山羊基地走出來,正在參與耍壩子游戲的村民呷馬鄧珠看到他,立即迎了上來,急切地詢問。

【心聲·我的對口支持歷程】

武侯區第五批對口支援工作隊白玉縣熱加鄉拉巴村駐村隊員耿永濤:

外鄉人如何變成了“我們濤哥”

“濤哥,我家小孩動了電視‘鍋蓋’,現在電視收不到信號,麻煩你幫我們調下!”“濤哥,我兒子在成都工作了,他想和你聊聊,請你給點工作上的指導。”……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白玉縣熱加鄉拉巴村,兩層樓的村民活動中心人氣很旺,武侯區對口支援隊駐村隊員耿永濤,儼然村裡的明星人物,不時有村民前來和他打招呼。

“過去村裡沒有網絡,村民和外界聯系非常困難,我們濤哥來了,不但找來贊助單位,把村民活動中心裝修好,還架起了網絡,將WIFI密碼公之於眾。”村民青尼措和在外打工的女兒通完視頻電話后,滿面春風地說,濤哥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願意來、待得住、談得開的場所。

但是兩年前,初到拉巴村時,耿永濤遇到的卻是另一番情景。從縣城到村上有75公裡的土路,路很爛,那天還下著雨,到了村上已經是一身的泥,最難的不是在一間漏雨的小房子裡做飯、吃飯、睡覺,也不是語言不通,而是村民的冷眼旁觀,“說什麼事情都沒人響應,村上開個會,隻有稀稀拉拉的幾個人!”

滿腔熱情卻遭到冷遇,耿永濤的心情一度跌落到冰點。作為駐村隊員,他沒有氣餒,想盡一切辦法,為村民辦實事。看到寒冷的冬季裡,村民涉水過溪流的場景,他四處跑贊助,找來價值六七萬元的32根水泥涵管,還和村民一道施工,在村裡的溪流上搭建起一座座便橋,不但村民過溪流不用涉水,拖拉機都能開過去。

村民收割青稞,他挽起褲腿,下田幫忙﹔村裡人居環境差,他就動員大家修建人畜分離的廁所,房前屋后栽上格桑花美化環境﹔村民文化程度大都不高,大人辦社保、小孩上戶口,不曉得如何下手,他統統代辦……一件件一樁樁實事,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大家對他的態度慢慢變了,他成了村民最喜歡的人。

當村裡的人居環境好起來了,村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了。耿永濤意識到,村上沒有任何支柱產業,去掉國家補貼和外界幫扶,極有可能再次返貧。如何尋找適合村裡的產業,為村民脫貧致富增加最長久的保障,成為縈繞在他心中的一個難題。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村民為感謝耿永濤為自家辦的實事,給他送來了一筐紅皮蘿卜。看到新鮮水靈的蘿卜,耿永濤當即問蘿卜是從哪裡來的。“我自己種的!”村民的回答讓耿永濤感到自己離心中的答案不遠了。

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他發動村民種植這種紅皮蘿卜,試種了7畝,當年豐收,產值達7萬多元,年底每家平均分紅1000元。這一試驗成功,讓拉巴村實現了村集體產業從無到有的跨越。

發展的突破口找到了,耿永濤順勢帶領拉巴村走上了一條產業扶貧之路,村裡的紅皮蘿卜和紫色土豆的產量漸漸上去了,還搭上了“電商快車”,從前的深度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

【對口支援·實事說話】

白玉縣自然條件適於種植藥材,是“南派藏醫藥”發源地。武侯區投資600萬元,在絨蓋鄉仲學村建立了320畝中藥材藏藥材種植基地。目前,羌活、大黃等一批適應在高原種植的藥材生長茂盛。

贈曲河沿岸的土路正在修葺,通往格薩爾機場的“458”線將從學多村前經過,這是駐村隊員代勝勇廣種水蜜桃、開展農業旅游的底氣所在,“蜜桃產業成熟時,4月賞桃花、5到6月賞村景河景、7到10月摘桃子,學多村會變成美麗的‘桃花源’!”

產業扶持,久久為功。近4年來,武侯區就投入4800余萬元對口支援資金實施11個產業項目:河坡特色民族手工藝一條街、普馬風情村、阿察鎮生態旅游帳篷城景點建設初具規模﹔高原紅皮土豆、草莓、車厘子、蘋果等果蔬產業正成片打造﹔白玉縣現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熱加鄉盛地清泉農產品合作園區正加緊建設……幾年后,“種養有特色、增收有保障”將全面體現。

對口支援,多管齊下。為推動當地醫院提檔升級,武侯區先后投入資金8540萬元,實施白玉縣急救中心、藏醫特色健康養身診療中心、縣醫院改造升級,蓋玉、昌台中心衛生院新建,“四大片區”中心衛生院遠程診療信息平台和貧困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

秉持“精准支援、整體躍升”教育扶貧理念,武侯區累計投入教育援助資金7600余萬元,開展雙方師資互動交流820余次,教師本科率、專科率以及中考升學率較7年前分別提升11%、24%、32%,助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分通過省級、國家級考核驗收。

【記者手記】

巨大的變化背后 是一茬人接著一茬人的辛勤付出

告別昏暗狹窄的老房子,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曾經的貧困戶永珠翁姆一家人,如今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採訪中,記者看到,隨著一個個對口支援項目建成,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巨大的變化背后,是一批批重大項目相繼實施,是對口支援隊駐村干部的辛勤付出。這些身處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干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斷拓展對口支援的深度和廣度。駐村隊員大劉磊自願墊資2萬元,用於購買野生菌烘干設備和產品包裝設計與制作,幫助村民進行野生菌類加工﹔駐村隊員小劉磊,帶著村民試種“高原紅皮土豆”,並成功銷往成都。

採訪中,說起最敬佩的人,隊員都會提到領隊葉明榮。他已是第二次對口支援白玉縣,從部隊轉業到武侯區,剛工作兩年,葉明榮就主動請纓到白玉縣。兩年對口支援結束,他又主動提出,留在白玉縣再干一屆。四年之中,女兒經歷了中考、高考,葉明榮都沒能在身邊好好陪伴。“最好的教育,不是陪伴,而是相互激勵!”葉明榮說。

記者 孟驊 趙一 攝影 呂甲

(責編:袁菡苓、羅昱)